基于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分析研究
2017-05-17赵悦利刘遵月
赵悦利+刘遵月
摘要:随着世界不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文化产品对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品是人类对相关技术、艺术进行创意化产业开发得出的产物的综合。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博物馆吸纳、融合文化的巨大实力,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既能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收入,也能为社会文化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本文以南京博物院为研究课题,在综合其目前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相关策略的研究之上,对博物馆文化影响下的文创产品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得出有益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文创产品 研究 南京博物院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67-03
随着我国目前对文化发展和弘扬力度的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尚不成熟,但是文化氛围的升温无疑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机。本文的研究课题是在研究学习博物馆学和艺术设计理论、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博物馆文化的发掘和文创产业的现实需要而综合制定的,旨在优化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个案研究——南京博物院
(一)南京博物院简介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资金山南麓、中山门北侧,占地7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也是南京市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历史始见于1933年,直到1959年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院内现有各种藏品43万余件,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达当代。既有全国珍稀文物,也有宫廷传世佳品,在区域性和全国性藏品数量上均有较大的领先优势。青铜、玉器、金银器皿、古玩、织物、书画等一应俱全,成为数千年南京文明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直接见证。院内的知名藏品如:西汉“金兽”、西晋“青瓷神兽尊”、“扬州八怪”的书画等。
(二)南京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
南京博物院早在1979年就首开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先河,其设立于馆内的博物馆商店是我国类似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的先驱,在其接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种类与范畴,文创产品的概念也由最初对文物的复刻和临摹转变为了新概念形式下的开发,其主要的文创产品包括典藏复制品、出版品、体验产品和创意性产品等。
1.典藏复制产品
南京博物院的复制型文创产品由来已久,在概念和形态上讲求对其原型的高度模仿和表现,力求满足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时得益于博物院的文化定位,其可为客户复制全品类不同规格的文创复制品,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南京博物院积极响应互联网文创产品的现实需求,开始接受网上预约订购复刻文化产品的业务,通过不断加深对复制产品的研究,南京博物院实现了向广大民众传扬优秀文化,古今结合的文创产品利用理念,同时为博物院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途径。
2.出版物品
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出版物主要为研究性书籍、宣传资料、画册、海报等,这一类出版产品在价格上相对易于被游客和文创产品爱好者所接受,比如由南京博物院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南京博物院珍稀藏品图鉴》等,该类型的文创产品对于宣传博物馆文化、增进民众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有着较好的作用。
3.体验产品
体验类文创产品主要是由游客或文创产品爱好者亲自动手,通过适当的指引和讲述,完成其心理意义上的对文物的再造,主要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体验,如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陶器的制作等。在南京博物院内设有专供游人体验的文创产品制作区,并根据相关的业务和受众群体开设了文创产品培训班和技能班等,在推动文创产品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创产业概念的实际体验,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
4.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创产业最本质的要求和魅力的实现,也是南京博物院在近年开始加入研究行列的新型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其符合对文创产品特性的界定,对于文化创造力、凝聚力、表现力等都有较强的体现,同时创意产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生活用具比如仿青铜制造工艺设计制造的床头灯,到家居挂饰如特色蓝染围帘等。文创产品走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充当一定的角色,起到文化装饰的作用,达到实现日常文化氛围的目的,是文创产品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南京博物院开展文创产品研究的优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把握当今文化潮流和趋势的一项产业,其自身在实现公众的多元化期待,完成文化产业向新型文化产业转型的推动性作用上表现出非凡的潜力,而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近年来重要的战略部署之一,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建设性意见和纲要,这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优秀的政策支持,而博物馆本身就作为文化聚集区,在对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层面的设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二者的结合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文化本身和创意性产品的实用性和纪念性,而博物馆可以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思路,因而是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谋而合的。
(二)藏品历史悠久,文创产品类型丰富
与一般的新兴文创产品而言,博物馆文创产品具有久远的历史传承,南京博物院在这一方面尤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早在1979年就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在文创产品设计的经验和工作方式上都有较好的研究和了解,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其文创产品在丰富的馆内藏品的支持下变得愈加丰富,为了迎合不同的消费群体,南京博物院有基于幼儿、青年、老年等不同种类的文创产品定制服务,并可根据性别和喜好来完成相应的选择,因而具有发展文创产品的资源优势。
三、南京博物院创意型文化产品的开发思路分析和对策研究
南京博物院本身拥有着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对创意型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之时要注意创意型思路的体现,传统的文创产品虽然在概念和设计思维上都力求与文物或者文玩的原型贴合,因而在创意性上表现不足,难以突出其真正的创造性潜力,因而在如今进行文创产品的研究时,南京博物院要立足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产品设计优势,完成新时代下的文创产品设计转型,具体思路和对策如下:
(一)打造特色化文创产品,突出品牌影响力
在进行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时,南京博物院要善于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特色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贯穿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始终,这要求南京博物院在现阶段要明确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藏品或者文物藏品的文化价值,同时在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时还要明确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取文化意义较出众的文物如“汉代玉器”“明清宫廷瓷器”“文人字画”等,根据藏品价值和实用取向的不同分析,将不同的藏品原型应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究之中,比如根据汉代玉器的藏品仿制出色泽和样貌相同,但是更具有文化收藏價值的镇纸;将瓷器原型用来制造挂饰或者用品;将文人字画的片段或风格应用在明信片或者画报中,做到文创产品走入寻常生活,同时,在设计的时候可以统一加入“南京博物院”这样鲜明的纹饰或者图章,以便明确其出处,形成品牌效应。
(二)依托文化实力,打造实用产品
文化实力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基础,但是目前的很多文创产品脱离了其文化背景,偏重于商业化需求和运营,在实际创造和销售过程中以效益为主而将文化宣传和文化创造力弱化,此举对于可持续化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造和运营无疑是十分有害的,而对于南京博物院而言,其文创产品素来体现着其不凡的文化融合能力和再造能力,商业化只是文化产品发展的附属,因而在全新的时期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时,要明确文化软实力对于产品本身的重要性,并且开发的文创产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不是一味的被人认为是附庸风雅。这就要求南京博物院在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时要明确中心,找准发展方向。
四、结语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涉及到对地理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在文创产品发展繁荣的整个时期,其概念和设计思路都有了较大的不同,因而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对丰富和多样的境地,未来,在进行又一时期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究和应用之时,首先应该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并在合理科学的分析宏观市场趋势的前提下,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毕竟文创产品消费的是文化内涵,其不同于传统消费商品,因而具有更多特殊的地方,而这都需要现代学者和文创产品的研究人员多加思索,把握规律,才能研究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若离.博物俄历史长河中的释站[J].青春期健康,2011,(08):8-9.
[2]吕梦妮.创意产业园的建筑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孙建军.文化多元性下博物馆的应对之策[A].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力量与博物馆的挑战[C].上海: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2013:9.
[4]韩爱霞.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院纪念产品设计与研究网[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邢勃.从网上商店开发经营看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繁荣[J].丝绸之路,2014,(18):67-69.
[7]郑彦松,高长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J].现代商业,2014,(16):66-68.
[8]郑欢.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路径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85-94
[9]马琳.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10]叶盛.论博物馆营销[D].杭州:浙江大学,2008年.
[11]邵晨巧.新媒体与博物馆展示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10年.
[12]吴武林.理性、细腻与博物馆之美一台湾博物馆的平民性意识[J].文物世界,2012,(04):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