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17周荣杰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护理

周荣杰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70例,依据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方式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质量控制方式;试验组35例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控制方式,即通过对失败模式法、根本分析法的运用,对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医生配合满意度、手术时间、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控制的方式,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安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 综合评价指标; 持续质量改进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64-02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作为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手段,即在产品设定中,以消费者自身需求为全体,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运用,注重细节管理、过程管理与环节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制定的一种新型质量管理模式[1]。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职能。护理质量直接反应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内涵,护理质量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与护理管理方法的优劣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密不可分,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运用,能够弥补单一持续质量改进理念不足之处,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生命体征[2]。针对此笔者以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择期手术的70例患者为例,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0~58岁;而在2015年6月-2016年5月参与择期手术的3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8~6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质量控制方式,并针对患者临床指标,给予有效管理,其主要依据《持续质量改进登记表》,针对手术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制定有效改进对策[3]。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参与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工作,通过失败模式法(failure modes analysis,FMA)、根本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的运用,对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4],具体流程如下。

1.2.1 构建质量评价机制 2015年6月构建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具体包括:一级质量管理组、二级质量管理组、三级质量管理组,在进行一级质量管理时,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完成本职工作;二级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本科组进行管控;三级质量管理则是开展全面管控,并对潜在因素给予全面分析和研究,确保达到预期质量控制工作效果[5]。

1.2.2 制定護理评价指标 根据相关调查,笔者所在省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大约有60多项,其中包含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结合笔者所在科实际特征和护理需求,合理制定相关评估指标。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完成相关工作的记录,按照笔者所在医院护理质量标准,手术室选择《质量持续改进登记本》,同时结合《护理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统计表》,及时记录工作中的相关质量问题,例如:事件时间和相关事项、事件责任人和发现人等,护士长以登记信息为标准,对《护理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统计表》进行相应填写。对于记录员而言,其需要把护理质量的相关研究和例会内容详细记录于《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内,确保会议精神得到推广应用,同时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确认,当确认无误后签字[6]。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术中器械不齐、手术费误算、异物残留、漏签医嘱、药物外渗、输血反应、锐器损伤、错误用药)、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用药准备、术后整理、仪器完好、仪器清洁、手术台整洁、术前访视、药品规范放置、器械清洁)、工作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手术时间、医生配合满意度、患者护理满意度)予以评价,其中医生配合满意度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均进行问卷评分,以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及手术时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患者医护人员工作质量、手术时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医生配合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3 讨论

常规手术室质量管理手段,即主要为对急救药品及仪器、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护理安全、专科质量护理管理等手段的运用,另外,各手术小组因目标的差异,在进行质量管理中其标准呈现着多样化特点[7]。然而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管理与改进中的运用,可有效解决常规手术室质量管理手段不足,促进患者生命指标的恢复[8-9]。

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内容:其一,认真做好手术安全核查,以确保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正确,保证护理安全;手术当日由巡回护士在宣教室依照病历及腕带对患者进行反复核对,并将患者送至手术间,同时巡回护士根据安全核查表各项信息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进行逐项核查,以确保手术安全。其二,在转运过程中,要求轻、准、稳,防止患者发生坠床。其三,术中使用电刀,应防止电灼伤而特殊体位防止压疮和神经损伤。其四,尽可能在麻醉诱导后导尿,减轻患者的痛苦,冲洗腹腔及会阴时,用温盐水冲洗。其五,保持手术床单的清洁干燥和平整以及各种管道通畅,防止扭曲和脱落,并认真交班。其六,对疑难重症手术,新技术新项目,术前巡回護士和器械护士均参与手术讨论,对手术方案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术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护士应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增加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协调护患和医患关系。其七,术前抗生素的使用,需遵照医嘱及时、准确、安全的输注。其八,术中关注手术细节,给予患者贴心护理,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于老年体弱、自理能力差、小孩等应给予更多的关怀;术中注意保暖。

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应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可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医护人员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后婵,戴红霞,钟爱玲,等.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4-16.

[2]鲁凡云.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4):281-282.

[3]康新玲.实施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0):47.

[4]王雅静.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288-289.

[5]胡钦红.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6):785-787.

[6]牛守君,姜云.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止血带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21):45-46.

[7]王静巍.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麻醉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5):138-139.

[8]唐炼,王萍,易疏云.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骨科手术室管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6):99-101.

[9]陈秀芳,朱燕萍,朱秀美.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9):897-898.

(收稿日期:2016-11-17)

猜你喜欢

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在日间手术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对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
持续质量改进在管理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探讨
探讨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
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感染护理中的运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