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时代迫切需要老年金融的发展
2017-05-17韩梦竹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大脑的金融业,毫无疑问也应当向老年人以及老年产业适当倾斜。然而现阶段中国老年金融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仍有许多现实问题有待解决。文章针对中国老年人口对金融的特殊需求、中国老年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家、金融机构、个人就如何促进老年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金融 特殊需求 人性化服务
一、中国老年金融需求状况分析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残酷现实
1949年到1957年,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现如今,这部分人群大多进入老年。再叠加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和生育率逐渐降低两个效应,中国可谓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7.94%。截至2016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我国界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达到230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6.7%。2013年,联合国曾预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在2035年超过美国。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占到全国总人口的25%,且这一比例将很难下降。中国正在步入银发时代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社会现实,参与各类金融活动的老年人将逐渐增多,老年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国际著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在2015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提到,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金融业三大趋势之一。
(二)老年群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特殊性
1.较保守,偏爱收益稳定的低风险金融产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受传统思维影响习惯将每月养老金中的很大比例存入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以期待资金的安全以及一定的利息收入。另外,老年人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他们很少选择股票、企业债券、P2P投资平台等风险较大的投资方式,而是倾向于购买国债、债券基金这类风险小、回报稳定的金融资产。
2.对商业养老保险以及保险类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由于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有限,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在保险公司为老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商业养老保险保障程度灵活、品种多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求。除了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将保障与理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险种也逐渐受到欢迎,但这类保险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容忽视。
3.依赖传统金融服务,对自助式金融业务表示抗拒。现如今,在各大银行,尤其是流动人口较少,老龄化较严重的三线城市的银行中,总能看到老年人为了在人工柜台办理业务而排长队的现象。老年人无论是办理定期存款,还是取退休金,或是交水电煤气费都执意要在人工窗口办理业务。笔者在中国银行实习时,曾采访过几个在人工柜台前等待用银行卡取钱的老年人,当问及他们为何不选择在ATM机上操作时,他们反映大多数ATM机每个操作界面的倒计时为60秒,通常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吞卡了,因此在操作时经常因为紧张而满头大汗。加之现在的自动存取款机为了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密码键盘通常较隐蔽,老年人视力下降,输密码十分不便。还有一些老年人信不过ATM机,担心机器点钞有差错他们找不到银行工作人员说理,觉得人工窗口更省心。另外,老年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信任度也较低,他们习惯于每月通过打印对账单、打印存折的方式查验自己的账户余额和收入支出状况。
4.老年人有接受金融知识普及与教育的需求。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窄,他们的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当他们遇到金融相关问题时十分无助,金融诈骗也对老年人的资金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老年人对投资理财不熟悉,常常难以分辨各类金融产品,导致风险增加甚至损失成本。然而当他们想了解金融知识时却阻碍重重。由于听力下降,理解力变差,对于新事物老年群体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及反复的讲解才能消化,但年轻人或是金融业工作人员因缺乏耐心和工作压力屡屡表现出对老年人的不耐烦。同时缺乏专门的机构或组织面向老年群体提供金融知识教育,老年人学习金融知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素质有待提高。
二、现阶段中国老年金融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业务监管,针对老年人的业务办理存在不规范现象
许多银行存在对老年人虚假宣传和不规范营销的现象。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为了提高个人业绩,抓住老年人喜欢高收益、低风险的心理以及金融知识匮乏的漏洞,极力向其推銷基金、商业保险等产品。银监会、证监会虽然已经明文规定禁止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常驻银行网点,但在中小城市的小规模支行,由于上级缺乏有效监管,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许多老年人在听完保险公司人员的不实宣传后,将原本计划存入银行定期存款的养老金用于购买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且由于工作人员只突出保单有利的一面,而不将可保范围和保单详情告知老人,导致日后出现保险纠纷,老人利益遭受损失。
(二)人性化服务有待改善
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办理业务时往往反应速度较慢,需要耗费更多时间,且可能无法给银行带来明显收益,相反银行要承担更多的服务成本。因此一些银行柜员表现出对老年群体的言语上的攻击或是怠慢。同时,各大银行为了吸引大客户,往往开设贵宾通道给在该行存款超过一定额度的顾客,加之中小规模支行的业务柜台数量较少,老年人经常要等待很长时间。
(三)养老金融产品发展不足
银行虽然有适合老年投资者、满足其需求的理财产品,但针对性不强,没有精准定位到老年群体,导致老年人对这类金融产品的关注度较低。另外,商业养老保险的品种虽然在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缺乏普适性和创新性。尤其是一些保险公司开发的养老服务保险产品,适用范围狭窄。以泰康人寿的高端养老社区险为例,若投保期为十年,保险费每年高达20万元。以中国的国情仅有很小一部分老年人能够选择这类险种。
三、针对老年金融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深化关于老年金融的学术研究和讨论
2015年开始,中国银色经济论坛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两届。经济学家、金融从业人士以及老年学学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老年产业、老龄金融展开讨论。这种在老年金融方面新颖的学术讨论形式应当得到有效普及,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市应建立相关民间组织,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就老年金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唯有老年金融的学术研究走在前面,才能为金融行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加强商业养老保险政策扶持,促进三大支柱协调发展
养老保险体系呈现发展不平衡态势,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独大,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迟缓。国务院、国家财政部应出台扶持政策,助推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现如今,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试点建议初步形成,这种根据个人意愿建立养老账户,账户中规定限额内的收入投资获得的收益暂时不予征税,至领取养老金时再征税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提升公众存储养老金的意愿,也能够减轻财政负担,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下一个发展阶段财政部、税务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努力将成功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三)商业银行优化老年金融服务,增加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
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树立社会责任感。老年人曾经是国家的主力军,银行业如今的发展壮大与老年人在年轻力壮之时对国家的辛勤奉献分不开。因此,当曾经的那代人老去之时,银行应给予高度的关怀与高质量的服务。银行作为服务机构,在聘用工作人员时,就应将耐心、亲和力等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不是仅仅关注申请者的业务能力。同时,在银行业务大厅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对身体状况差、行动不便的老人给予优先办理业务的便利。在休息区设置老年座椅,在填表区、业务柜台为老年人准备老花镜,使老年人感到自己依然被社会所接纳和爱戴。在老龄群体幸福感提升的同时银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得以提高。
(四)开设社区公益课堂,老年人主动学习金融知识
招募在校金融学专业大学生、金融业从业人员作为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为老年人做金融知识义务普及工作。以最浅显的知识作为起点,使老年群体认知存款、基金、分红险等金融基本概念,建议他们在选择风险偏高的理财产品时应与家人沟通,谨慎投资。并与老年人分享金融新闻和信息,告知他们近期发生的各类金融诈骗案件,使老年人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鼓励老年人提高维权意识,在被银行人員恶意推销后及时向社区志愿者反映,志愿者应尽力帮助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东卫.老年人金融服务问题探析[J].青海金融,2012,(11):18-20.
[2]毕煌.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1):95-96.
[3]唐心仪.老龄化社会金融服务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北方经贸,2014(04):119-122.
作者简介:韩梦竹(1996-),河南洛阳人,本科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