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17-05-17张文海王明贤
张文海+王明贤
摘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高校内涵建设和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举措。在全面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三三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6804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大学生理应成为双创战略的主力军,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分别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强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人才库和资源库,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系统,肩负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繁荣进步的不朽灵魂。大学生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是实施双创战略的人才与智力重要保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创新的教育培养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最重要源头之一,通过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向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使中国向着创新型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生存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人,2016年仍将处于高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毕业生就业人数。另一方面,自主创业成功者反过来又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人才生产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将大大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高校内涵建设的步伐。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创业教育是注重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的一种崭新模式。首先,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方法培养。其次,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创造性地将情景模拟和亲身实践融入其中。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基因和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有的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展得不错,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高校仍处在探索阶段,体系还很不完善。
首先,高校创业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虽然在校或应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在逐步增加,但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意识非常淡薄,真正想创业并付诸实际行动的大学生比例很低,通常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左右。
其次,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创业结构不合理。许多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和专业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创办的企业存活期较短;较多停留在服务型创业,较少技能型创业和高新型创业,创业结构不合理。
再次,课程形式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偏弱。目前中国只有一半的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而在这些高校中,所开展的课程也没有实质化,不少课程是以选修甚至讲座的形式存在,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往往应付了事。
当前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分析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明晰。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准确,简单的将二者混为一谈,或者将创新教育片面等同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往往忽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的甚至片面地将培养出几个小老板等同于搞好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受众范围小,得到的相关服务较简单;短期的集中培训较常见;理论教育多,实践活动少,效果差。大学生对创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过分追求功利和速度,导致大学生创业不是成功率低就是存活期短。
二是,课程体系不完整。中国很多高校还没有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理论课程,但目标定位不清晰,尚未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仍以孤立形式存在,推广面较窄,未能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相互渗透,或者也只是与某些专业有所交叉、互融,与工科相关专业结合的更是少见。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教育层面而轻实践指导和模拟实训,出现了与专业教育严重脫节的现象。
(3)服务平台不完善
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力度不够、服务平台不完善。很多高校缺乏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部门仅仅局限在学生处的就业指导部门,只是服务学校就业工作的很小一部分或者附加部分;有的高校开展的相关活动也只是局限在创新创业计划书大赛,仅限于纸上谈兵,较少指导学生开展具体的创业实践;部分高校虽已开始尝试,比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开辟大学生创业街、创业室,但是学校提供的这些资源相对庞大的学生群体非常有限,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往往只是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简单创业。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不能将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很好结合。
(4)师资队伍不齐备
大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其教师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的老师担任,或者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力量薄弱,指导能力有限。一方面,教师大都“半路出家”或者倉促上阵,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创业政策更是一知半解,导致无法切实有效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由同样没有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的教师担任,可能造成他们对这一课程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在现有师资条件下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很难成功创业。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高校应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三三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三层次、三平台、三保障”,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一)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领域,并注重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举措。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普及化教育(即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培育)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即通过与各个专业教育的具体结合,达到二者的双赢),以及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化教育(即对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的深层次教育)三个目标层次。三个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见表1,将这一课程体系充分纳入高校培养计划,充分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化与个性化的全覆盖。
(二)搭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尤为关键和迫切的任务,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相应的实践平台来实施,高校应着力构建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核心、集九大模块于一体的立体化的“三平台”实践体系,如图1。
1.创业教学实践平台
创业教学实践是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着力点。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实践训练中心”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基础性的普及,通过一定课时的强化、巩固,使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二是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基地的所有实践活动全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发,
从而激发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应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撰写工作,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尝试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2.创业模拟实训平台
创业模拟实训是连接创业知识和与创业实战的桥梁和纽带。第一,可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高校教学示范中心的现有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模拟课堂实训项目;第二,可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与创业实训相关的软件,建立包含企业创建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互联网模拟仿真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受在线 “模拟公司”的创业实训;第三,开展精彩纷呈的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最大程度地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最终达到提升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3.创业实战综合平台
自主或合作创办企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一是,应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实战体验活动,比如“中国创业实习网”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二是,选取高校有利位置,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岗(亭)。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校合理位置设创业岗(亭),选取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开始创业实训,以公司股份制模式运营,自负盈亏,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启动资金贷款;三是,可启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室,专门为那些利用互联网开网店的学生提供实战平台,从而达到“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最终创建出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集虚拟演练与实战体验于一体的创业实践综合平台。
(三)制定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保障措施
为有效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搭建实践平台,高校应积极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长效保障机制,积极制定“三保障”规划,即创新创业组织机构保障、创新创业师资保障和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
高校应积极建立符合自身校情的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一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具体事宜,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参与)。其次,各院系成立二级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具体负责,相关教师参加)。
2.师资保障
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逐步形成校内优质师资与企业兼职导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并定期开展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大力挖掘优质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相关主题,按照课程建设动态进行聘任。积极聘请优秀校友、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校担任教师或创业导师,最大程度地点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和热情。
3.服务保障
高校应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保障,为创业大学生在产品孵化、技术挖掘、商品运营等提供全程配套服务。启动“创新创业课程中心”“社团创业管理中心”“创新创业生涯规划工作坊”“创业事务代理中心”等多功能中心,创建设施齐备的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增强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增加经费投入等措施,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及时为在创新创业中遇到问题的学生解惑答疑。
参考文献:
[1]饶丽、李丝丝.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95-97.
[2]魏银霞,等.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 (32):14-17.
[3]李娜,等.淺谈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科技教育,2015(14):184.
[4]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Abstract:Carrying out in a deepgoing way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serving nat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dapt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normal state,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a moral and useful person. This text analyses emphatically the main problems, dissects the reason and puts forward a proposal of building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333”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编辑 梁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