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山水情结
2017-05-17马景仁
马景仁
摘要:中国人以浓厚的山水情结而发展出丰富的山水文化,其中涵盖很多领域:宗教、哲学、美学等,美学上即出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代表"山水画",但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山水情结不再仅仅凝聚在笔墨皴法间,而是渗透到当代艺术的各个方面,也为雕塑界带来独具民族特色的创作面貌。
关键词:当代雕塑 山水情结 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061-03
一、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古代华夏先民主要以采集的方式解决生存需求,而采集需要较好的自然条件,所以江河两岸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先民早期生存的有利自然环境,这也就促成了河流文化的产生,先民通过在大自然中进行采集并逐渐学会耕种,从而出现村落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决定了先民的生存与大自然山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古代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人类主要依赖大自然的恩惠才得以生存繁衍,离开大自然提供的物质之利,人们将面临生存的绝境,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华夏先民对大自然山水总是存有一份感激之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有了贯穿中国文化史的“天人合一”思想。華夏先民在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与感悟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文化”精神内涵。
二、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山水情结的出现缘由
1.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漫长的历程中,中国人对西方艺术在实践方式和观念理解上有着一个曲折演变及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在艺术界,真正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留学生的大量归来后,这是在主体文化自觉情境下,进行中西文化的融合,雕塑界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留学法国的雕塑家滑田友等人为代表,滑田友的雕塑创作特点是“以中化西”,他在学习法国学院派雕塑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画中对线的审美追求,使作品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质。就雕塑领域而言,自从西式雕塑进入中国后,中国雕塑家的本土情怀一直就存在,而山水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地渗透到当代雕塑的创作领域中。
2.文化身份的凸显。在世界文化艺术全球化、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在雕塑创作中保持和体现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国雕塑家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亦即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问题。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当代雕塑家通过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及借鉴,达到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体现及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策略,而中国山水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被艺术家引入到他们的创作中来。
3.环境问题的反思。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进行过度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出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为敌对的恶劣状态。而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不是从功利的对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而是对大自然怀有感恩与敬畏之情,山水画折射出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水在他们心目中具有人的品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在当今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当代艺术家开始从传统的山水文化中去提取资源,对当今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评。他们借用山水画概念和形态的外壳,去唤起现实社会中的人对自然的人文关怀精神。
以上种种原因促成了山水情结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出现。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特点的基础上,山水情结不再仅仅是体现在山水画中,而是渗透到当代艺术中的各个艺术类别里,从而构成山水文化在当今视觉美学发展中新的一部分内容。
三、当代雕塑创作中山水情结的呈现方式
1.传统山水图像在立体空间中的转化
面对急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有一批当代艺术家开始从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性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山水艺术进行借鉴与反思,运用多种媒介形式,以当代艺术的观念对传统山水进行解构与重新演绎,并且在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完成创作的现代性转换。在这里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山水”的表达方式和经典山水画图像,成为当代艺术家一种借鉴研究的重要资源。如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李险峰的作品《风景石头——中国山水》等等。
笔者在2009年创作的《沉默的诉说》也是属于此类型的作品,在这个作品中山水画清新飘逸的笔墨被转换成人体隐蔽的皮肤和茂密的体毛,作品糅杂着古典高雅和野蛮色情,当这两种感觉混而合一地出现在观者眼前的时候,令人无所适从。这种观感是复杂多重的,充满矛盾感,正如作品的名字那样“沉默”地“诉说”,而这种沉默也体现在作品的制作方式上,这种默默的制作作品的方式(在硅胶中植入毛发)也是笔者所钟爱的,那种似乎无休止的手工重复劳作就像教徒每天的修行那样,当这种单一的劳作慢慢积累起来的时候,作品逐渐完善,而笔者的心境也得到了某种超乎想象的提升。作品中的毛发及硅胶皮肤肌理等均是采自笔者自身及翻制自身身体而取得的,这种身体作为材料的介入体现了作品语言的自我唯一性,作品也是尝试对笔者自身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种思考与对话。
在这里艺术家寻找到一种为传统山水文化叙意的新的空间形式,以中国画作为观照和借鉴的对象,抒发他们心中对山水文化的热爱与对当代社会的反思。
2.山水意象在当代雕塑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艺术强调意境的表现,强写意而轻写实,正如齐白石所说的:“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有一批当代雕塑家吸取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的表现理念,以中国传统山水精神为参照,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传统山水进行解构及再创造,在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完成创作的现代性转换。重新演绎“山水”这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张伟的《山峰》、谭勋的《李明庄计划系列》等。
笔者在2014年创作的作品《上善若水系列》也是对传统山水意境的立体化创造。作品以古代哲人对水的精神体悟作为思想引导,以“偏角山水”的构图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致。运用现代工业材料不锈钢进行田园诗意境的立体化呈现,是当下工业化时代与个体心中的山水情结的碰撞与融合。在现代都市化生活中思忆古代文人那种与天地同参,与自然为伍,对田园牧歌式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些艺术家都是以三维艺术的方式探索这一时代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存在与发展状态,是观察当代文化与价值观变迁的重要方式。
在这里山水情结不再仅仅凝聚在笔墨皴法间。艺术家把它扩张到当代艺术的多种媒介中来,在空间、材料、装置、观念、新媒体等诸多领域纵深发展。他们的探索与尝试为中国当代雕塑展现了一个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面貌。
四、结语
中国哲学和审美的价值取向,孕育了中国山水画,在此后的中国千年艺术的长河中,这种个人对自然的直觉体验和体悟,成为艺术与哲学的显示形式,山水画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美学、人文精神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为它内在的精神力量所震撼和激动不已。中国人对山水的情感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逐渐汇聚成浓厚的山水情结。本文通过自身创作实践及列举艺术家作品等方式去提出山水情结在当代雕塑创作上的渗透与影响,其在当代文化艺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急速的城市化、全球化进程,如何保持自身文化艺术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代文化界的热点问题。在雕塑领域,近三十年来不断有当代雕塑家坚持对雕塑的民族本土化问题进行不懈的尝试与探索,而以“山水”为传统资源进行再创作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在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完成创作的现代性转换,作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是对当代中国雕塑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当代生态思想的构建和传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罗一平.造化与心源——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图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2]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3]孙振华.雕塑空间[M].长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沉默的诉说》2009年创作,曾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大型展览,获得第二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提名奖,2013年刊登于《学院雕塑》杂志第十七辑,封二页面。
作品《上善若水系列之三》2014年创作,曾参加“第四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专题展览——中国写意雕塑展”等大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