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中西音乐表现形式

2017-01-16田珊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田珊

摘要:在现代音乐理论体系中,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指音乐活动在经无数次的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模式的统称,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标志。而音乐最原始的动力是其所属的社会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生命力,越是高度发展的音乐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就越是有必要将其形式与最初创造它的文化生命相连通。本文将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形式特征加以分析,来寻找中西音乐表现形式与文化的深层联系及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音乐形式;差异

在现代音乐理论体系中,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指音乐活动经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的统称,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音乐的最原始的动力是其所属的社会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生命力。生命力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源所在,只有把艺术的创造力扎根于自身的人生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其他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优秀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形式及以遵循何种轨迹进行传播和传承,并做出何种物化表现并得以保留。当音乐及其表现形式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时,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完备的形式体系之后,人们,尤其是各领域的音乐家们,注意力往往会逐渐地转移到单纯的音乐表现形式上来,而不再去考虑它本来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生命内涵。所以本文就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形式特征,来体现一下它们与文化的深层次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为细致和精致的倾向,他们通常能够在各个领域的学科中推衍出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并构建起繁琐庞大的哲学体系,计算及衡量其微乎其微的误差和区别,并分析总结得出极其科学、严密的定义。

在音乐方面亦是如此,西方音乐调式体系构成的核心基础是“四音音列”。它包括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半音音程既可以处在音列上方,也可以在音列中间或下方,这样便可以得到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三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组成十二个调式,其中包括六个正格调式和六个副格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随后,整个欧洲大陆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洗礼,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流行音乐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以“伊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融合为一组,演变成自然大调”;以“爱奥利亚调式、弗利吉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融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①的两大音乐体系格局。

在我国,随着我们祖先各领域智慧的逐渐凝结和历史车轮的滚动及其民间音乐的慢慢推演和广泛流传,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的运用和变化,但它还是常被习惯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它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音乐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我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特征是“五声调式”,其核心是“三音小组”。三音小组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另一类则是由有两个大二度构成的。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的三音小组在我国乐体系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另一种恰好与之相反。另,在我国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宫廷音乐或是民间音乐也常常借鉴使用七声音阶,如“雅乐音阶、清乐音阶和燕乐音阶”②,但在中国音乐体系中,仍然多用以五声音阶为主。

二、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

首先,在西方文化的宏观体系之中,其更偏重着眼于空间性的构建,故而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必然以现实载体作为基本的艺术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雕塑感、立体感、层次感。这种意识形态的雕塑感,立体思维在西方音乐织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织体,简言之是指多声部乐曲的旋律得以重新组织搭配的方法和规律,也被称为“声部结构”。“织体”二字是“纺织体型”的缩写。纺织体是纵横(经纬)结合的结构,借用这个名词可以说明音乐的写作既有纵向的结合,也有横向的结合,还有纵横综合关系的结合。

“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化更偏向于着眼时间性的塑造,故而其艺术表现形式更自然地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艺术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节律感、深邃感和虚灵感”。③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音乐领域方面,更注重音乐的横向表现方向进行,并有着强烈的横向旋律思维,即旋律的表现性。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线性的展开,并且大部分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织体是旋律仅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如多声部的织体,并非像西方的主调音乐,而是类似复调音乐,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经过特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这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精髓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更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体现的是“移步不换形”的原则。

三、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

节奏,是指各音节在进行变化时的强、弱关系和长、短关系,是旋律在进行和变化时的律动。由于高、低音的不同,并也是长短、强弱音的不同,所以旋律中就必然包含“节奏”这一核心重要元素。通常意义上讲,音乐的节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均分律动,另一种则是非均分的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律的,它是可以用拍子打出来的。非均分律动侧是不规则变化的,打不出拍子,在现代音乐理论体系上称之为“散板”。这两种不同的节奏方式,也是区分中西方音乐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西方音乐体系中,节奏绝大部分表现形式为“功能性均分律动”。在这个音乐节奏体系中,强、弱拍交替有规律且均匀,强、弱幅度十分明显,并形成了固定模式。而在中国音乐体系中,亦有“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律的强弱拍,同时我国的音乐创作又常常加入其它变化性的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感更富自由,更富变化。这种节奏有强、弱之分,因而有小节线,但强、弱拍在小节中的位置不固定,即并不遵循“首拍强”的规律,而是每拍中强拍的位置忽前忽后、变化多样。

中、西方音乐因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和在传承、创作习惯上的差异,最终在表现形式上的风格迥异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本文仅从音乐表现形式中的调式、织体、节奏这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来对比中、西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之间的差异与不同。近而简单体现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使人们在了解音乐的同时,更进一步把中、西文化融合到音乐之中。体会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使自己对中西音乐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注释:

① 伊·杜波夫斯基、斯·叶莆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 《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208页

② 李重光《音乐基础理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74页

③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上海音乐出版社 74页

参考文献:

[1]《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 陈铭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刘再生 人民音乐出版社

[3]《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4]《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刘承华 上海音乐出版社

[5]《黄钟》 1997年第三期

[6]《音乐理论基础》 李重光 人民音乐出版社

[7]《中国音乐节拍法》 王凤桐、张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8]《和声学教程》 伊·杜波夫斯基、斯·叶莆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 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分析《当幸福来敲门》中体现的中西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