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生态惠东渔歌的传承性演唱
——以《头隔山来二隔洲》为例
2017-05-17曾理志
原生态惠东渔歌流行于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渔民聚集地区,以潮汕方言为演唱语言,师徒口头传唱为最重要的特征。面对辽阔的大海,舞台就是渔船,大海波浪翻涌的涛声就是伴奏。研究带有浓郁岭南滨海民间音乐文化的原生态惠东渔歌演唱特色,应保持疍家渔歌独特的演唱发声技巧,注重口咽腔共鸣为主,以丹田呼吸为特点,以福佬话方言为演唱语言,展示出地方音乐的艺术个性。在吸取民族声乐发声润腔技法的前提下,注重特色润腔的演唱处理。研究原生态惠东渔歌并保存其经典的演唱方法,是传承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以《头隔山来二隔洲》为例,分析原生态惠东渔歌传承性演唱的方法。
一、掌握渔歌的发声技巧
要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惠东渔歌的演唱,首要条件就是要深入渔民生活。如何实现二度创作,体现在“二次再现”的特征表演中,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惠东渔歌的特色。原生态惠东渔歌题材丰富,演唱风格多样,衬词、拖腔的旋律优美动听,歌唱嗓音圆润明亮,这就是原生态惠东渔歌的魅力所在。独特的歌唱呼吸技巧、发声技巧等,使原生态惠东渔歌演唱在多元化时代发展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歌唱呼吸技巧
原生态惠东渔歌演唱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当地歌手称为“小肚子劲儿”),或者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适应各类原生态惠东渔歌不同音域、不同情绪和不同演唱风格的需要。呼气肌作为歌唱呼气的“动力”器官来维持与支撑,才能满足歌唱发声的需要。只有将腹肌的收缩当作歌唱呼气的原动力,才能增加腹腔内的压力,在腹腔压力的作用下将膈肌向上推移,用来挤压体内肺组织推动肺部的气流高速流动,从而完成调节演唱者歌唱呼气发声的任务。
民歌手李福泰演唱惠东渔歌
原生态惠东渔歌里丰富的衬词和拖腔,使得其音乐节拍、节奏、润腔艺术别具一格。这些衬词和拖腔需要歌唱呼气气流的支撑,根据不同渔歌衬词、拖腔的特点、咏叹形式选择不同的歌唱呼气润腔艺术手法。
(二)演唱发声的特点
在渔歌的演唱与学习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美声”发声技巧。“美声”演唱虽然圆润流畅,但是对于渔歌演唱没有个性的体现,不符合本地方人群的欣赏和听觉习惯,也缺乏地域性音乐作品演唱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渔歌最闪光、最宝贵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文化个性。演唱惠东渔歌一定是用自然的状态,是师徒传承的自然选择。
惠东渔歌用真声多于假声的混合声演唱,以中、低声区发音为主;旋律自然流畅,注重咏叹性音调特色和情感的表达;演唱发声以靠前集中为主;歌唱咬字吐字、真假声的过渡与转接没有棱角、不露痕迹,融合在一个整体歌唱语音环境中。
(三)演唱共鸣的运用
惠东渔歌演唱时较少运用高声区,绝大多数都使用中、低声区的发声习惯。一般来说,演唱共鸣重心放在口腔和咽腔,头腔共鸣次之。所以,歌唱状态不要过多追求过多的头腔共鸣,而要以自然舒畅为前提,保证渔歌亲切、自然、抒情、委婉、咏叹的歌唱感觉。
中声区演唱时,必须将歌唱共鸣点放在咽腔以上的位置,并使硬口盖、软腭与口咽腔相应打开,以获得集中、明亮的共鸣效果。要达到这种歌唱共鸣音色预想的标准和要求,歌唱发声的着力点应主要放在硬腭靠前的部位,这样能使歌唱共鸣管道变短、出口变宽。总之,惠东渔歌演唱共鸣运用的要领主要在于演唱者对口腔、咽腔等部位的恰当调整,才能符合惠东渔歌对演唱声音甜、脆、亮、柔的音色追求。
二、把握渔歌演唱的韵味
把握渔歌演唱韵味特征,是演唱地方音乐的重要环节。原生态惠东渔歌的曲调品种繁多,不同地域的渔歌结构与潮汕古戏曲唱腔、庙堂唱诵等,存在着可寻的脉络联系。惠东渔歌特色唱腔韵味和风格,体现在衬词、拖腔多重形式的搭配上,体现着惠东渔歌演唱的艺术个性。原生态惠东渔歌的衬词、拖腔有多种形式,能体现演唱韵味的特殊风格特征。这些特征具体体现为戏曲韵味和庙堂唱诵风格。
(一)把握戏曲的韵味
疍民祖先绝大多数是迁移至当地的中原汉族,这是一个特别热衷戏曲的群体。惠东渔歌的许多衬词、拖腔,直接来源于中原汉族的戏曲板腔。惠东渔民对戏曲的情结,造就了惠东渔歌的戏曲意蕴,其中吸收了很多地方戏曲和民间乐曲等音型色彩。
惠东渔歌省级传承人苏德妹
惠东渔歌在平海戏的影响下,以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为特色,其衬词的拖腔与板腔相互配合,与戏曲中板腔变化如出一辙。如“哦哦香调”《头隔山来二隔洲》中的拖腔与戏曲板腔相配合,使渔歌音调和音韵旋律充满了地方戏曲韵味的特点,具有浓厚惠东戏曲和民间乐曲的独特韵味。
(二)把握庙堂唱诵风格
惠东渔民不断地求神拜祭、庙堂唱诵,将神灵崇拜的文化元素不自觉地融入自身传唱的渔歌文化中,呈现出一种具有浓重宗教意境的惠东渔歌。还是以《头隔山来二隔洲》为例,音乐旋律多为三度、五度进行,音域较为集中,体现着惠东渔歌平稳、歌唱音域不宽,音乐旋律线起伏不大的特征;衬词、拖腔和滑音的运用,自然的变拍过渡,强化了渔歌抒情和咏叹的语气;其伴奏乐器包括高胡和其他打击乐器,打击乐器的运用犹如庙堂诵经,再加上与歌词相结合,从而增强了渔歌庙堂唱颂风格的感染力。
(三)演唱处理的即兴性
惠东渔歌大量衬词、拖腔的运用,在演唱中存在不同润腔方法处理的即兴性。在遵循“福佬话”(属闽南语系)方言的基础上,使演唱的润腔形成了鲜明的惠东地域特征和本土音乐风格的润腔技法。过去演唱环境经常是渔民们在大海里打鱼时的即兴对唱,这种不加修饰地歌人合一,直接体现了渔民对人生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些衬词、拖腔在音乐旋律发展上,多采用重复、模仿,也有扩充、变化等手法。
认真处理渔歌的衬词、拖腔,能增加渔歌的特殊韵味和独特的感情色彩。但是,衬词、拖腔的使用并非只有一种刻板的演唱方式,有时也会表现得比较灵活。歌者对同一首调名(如“哦哦香调”)的渔歌,有时可以采取几种不同衬词、拖腔的配置方法,有的可以不用或少用衬词;有的可以用歌词末句的重复来代替拖腔;有的甚至删掉拖腔,叫做“无尾调”。
三、把握福佬话的特色
福佬话特殊的语言、语音特色,是原生态惠东渔歌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特征。演唱时一定要掌握好福佬话读音规则,力求照顾福佬话元音与辅音组合特点以及声调运用规律。
(一)注重福佬话语言特点
演唱过程中要遵守福佬话语言的拼读规则,按照其咬字、吐字规则,呈现福佬话的语言特色。在《头隔山来二隔洲》歌词中第一句“好风流”中的“风”字,福佬话读音为[hong]。这个“风”字的声母[f]在普通话中为轻唇音,但是在福佬话中没有轻唇音[f]而读成[h]。福佬话没有翘舌音声母,普通话里翘舌音在福佬话里一部分变成平舌音;第二句“高山鸟飞过”中的“山”字,不念翘舌音[shan]而念[sua];第四句“深潭溪水鲤鱼游”中的“水”字,不念翘舌音[shui]而念平舌音[zui]。福佬话没有撮口呼韵母,普通话的撮口呼韵母“ü、üe、üan、ün”在福佬话中变为齐齿呼或合口呼。如“深潭溪水鲤鱼游”中的“鱼”不发[yu]而是发[hi]音。此外,在普通话中带[zh]和[ch]声母的字,在福佬话里念成舌尖音[t]和[d],如“丈”不念[zhang]而是念[teng]音,这些字保存了上古时代“舌头音”(即“舌尖音”,如定、都、丁等字)。这些读音规则,都体现出福佬话的语音特色。
(二)调整福佬话发音腔体
演唱发声腔体的调整变化,影响着歌曲的韵味。服从福佬话语音的母音音调走向,强调遵循福佬话发声习惯,从而使歌唱中咬字、吐字应与渔歌旋律的音韵走向一致。即使渔歌旋律有大幅度起伏、波动,也应该与福佬话长吁短叹的语音声调升降相对应。在歌唱发声时,演唱者要根据福佬话发音方式调整歌唱发声器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多余动作。切勿片面地将普通话的咬字方法套用于福佬话咬字方法之上。
四、渔歌演唱情感的表达
原生态惠东渔歌强烈的抒情性气质、咏叹性音调的形成,都离不开衬词、拖腔的使用。唯有把握演唱润腔的技巧,才能实现情感的表达。
(一)装饰性润腔技巧
装饰性润腔技巧的运用,是惠东渔歌情感表达比较常见的方法。不同类型的装饰性润腔(如滑音润腔、倚音润腔、波音润腔等),有不同的唱法,功能也不尽相同。每一首原生态惠东渔歌的调名,都具有不同装饰性润腔技巧。
1.滑音润腔技法
滑音润腔技法是原生态惠东渔歌最常运用的,但不要句句都滑。演唱者要先深吸气,保持胸腔内储备足够的气息。即使是在乐句尾的长音下滑或上滑,都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不要让听众误会为是因为歌唱气息问题导致音调的下滑。同时,还要注意滑音演唱的连贯,需按照渔歌旋律要求进行音高的变化,均匀地滑动。
在“哦哦香调”《头隔山来二隔洲》中,几乎所有衬词后都运用了滑音技巧,如“哎”“香”等,这也正是惠东渔歌极具特色的润腔技巧。没有高亢嘶叫的音调,又加强了渔歌的演唱语气,形成婉转忧伤的情感特色。同时,也使渔歌有贴近生活,有亲切感。
2.倚音润腔技法
倚音润腔技法的运用,是原生态惠东渔歌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渔歌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头隔山来二隔洲》中,“好风流”为好风景、好风光的意思。第一个字“好”就运用了倚音作为装饰音润腔,在演唱的时候有加重语气的感觉,强调风景很美丽,有赞颂美丽家乡、歌颂美好风光的意思。唱倚音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的时值。
3.波音润腔技法
波音润腔技法的运用,在原生态惠东渔歌中也很常见。在《头隔山来二隔洲》中“啊”“哎”“流”“头”“隔”“溪”等,都有波音技法的运用(主要是上波音润腔技法)。演唱情绪较为平和,接近说话语言的音韵特点。这样的处理比平铺直叙更为生动,更有画面感。波音使渔歌演唱中的情感色彩更加丰富,给人呈现出渔民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不畏艰险的生活场景。波音润腔技法使渔歌曲调的咏叹性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声腔润腔技巧
许多原生态惠东渔歌演唱润腔中,声腔技巧常以“喷口”形式出现,是重要的润腔手段。“喷口”原来是戏曲、曲艺演唱的基本技巧之一,在这里是指在歌唱渔歌曲目或道白中,演唱乐句的第一个字用力较重。这种“喷口”形式使用在渔歌音韵上,彰显出渔歌庙堂唱诵的特点。在《头隔山来二隔洲》中,演唱“好”“头”“高”“深”等字时,都需要运用“喷口”技法。这种声腔技巧的运用,使原生态惠东渔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曲、庙堂唱诵风格,也体现祈求“妈祖”保护的疍民,对外出打鱼的家人平安归来的期盼。
(三)掌握声音造型润腔
原生态惠东渔歌大量运用“抽气演唱法”,在演唱过程中用以表现生活的痛苦、悲情、低沉等情绪,以实现声音造型。其中,在泣声、叹息时最为常用。泣声在歌唱发声中,带有较明显的倒吸气力量。运用倒吸气演唱渔歌中的泣声,就是在吸气过程中收缩膈肌并突然停顿后,膈肌实现再收缩的补充吸气活动,同时与顿音、弹音等结合,在气息的支持下产生了泣声的感觉。
原生态惠东渔歌是宝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厚重的社会文化历史性、典型的民间音乐原创性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并形成了它自身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审美情趣和演唱风格。我们在演唱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时,强调演唱的二度创作,主要应该以“二次再现”为基点,即对原生态惠东渔歌演唱特色的保持与再现。愿原生态惠东渔歌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中,展示出独特地方音乐的魅力,丰富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