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年,那事……
2017-05-16唐远霞
文│唐远霞
读书:那年,那事……
文│唐远霞
总想有一个机会,介绍我的读书经历,谈谈我的读书体会,那些当时也许有些惘然,而现在却很清晰的读书往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让我缅怀,挥之难去。多少年了,父亲为孩童时期的我讲解《铡美案》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那应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吧。岁月远去,文字模糊,但那些图片,以及故事唤起的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依然清晰地印在心底。当然这还不能算读书,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开始于看连环画。“文革”时间,母亲被罚到废旧仓库劳动,角落里堆放着大量的书刊,其中就有许多连环画,它们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许是注定与书的缘分,我迷上了这些老少皆宜的“小人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我读的第一部大部头的书是《红旗飘飘》,它使我真正走进了书的世界,那时我大概读小学三四年级,我痴迷于书里的人和事,书让我宁静,也让我振作,那些精美的语言,那些生动的故事让我获得极为愉悦的审美享受。我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成绩也不断提高,作文也愈发写得像样子了。那些日子,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们拿到全年级去“交流”,我既高兴又骄傲,书读得更有劲了。在这样痴迷的状态下,我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我青少年时期读的书主要有文学和历史这两类,读书的面并不广,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文学作品方面,我记得读了不少当时的所谓禁书,诸如《苦菜花》《林海雪原》《平原枪声》《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等等,战争小说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我。那个时期我总是幻想着成为女英雄,英姿飒爽地走在队伍的前列。那个时候革命英雄主义是我思想的主流,英气逼人的女英雄是我心中最美的形象。后来开始接触一些古典小说,母亲没多少文化,但靠着革命干部学校的那点扫盲水平,书箱里居然有几套经典作品,《红楼梦》《水浒传》《说岳全传》等等,这让我异常惊喜。这些书她老人家是放在上锁的柜子里头的,说是不适合小孩子看,母亲一向严厉,我们姊妹都怕她,但少年酷爱读书的心使我胆大妄为,且总有办法把那些藏在“深闺”的书偷出来,然后找个僻静处如痴如醉地阅读。偷偷摸摸地,我完成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言二拍》等古典名著的第一遍阅读。那时候,我读初二,《红楼梦》基本没读懂,很多东西是许多年后,有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才感悟到的。当时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它引发了我无边无际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这么说,我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类似作品的阅读。那些时候我还读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阿凡提的故事》使我初步领略了幽默诙谐风趣的内涵;《中国民间故事集》里,那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散发出的魔力,让我深深地陶醉,心也随着仙女们飘向云天之外。我常常久久地望着世界的某一处出神,贫穷、烦恼——一切时代带给家庭的苦难,似乎已不复存在。读书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我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躲避一切的最佳方式而欢欣鼓舞,从此,我用书把自己包裹了起来,沉浸在书的海洋。看上去,我是孤独的,多少年后,亲朋和老师记得最真切的是我当年看书时的傻傻的模样。可是,只有我知道我并不孤独,因为书,我的内心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哥哥不知从哪弄来一捆书,藏在他的床底下,被我发现了,里面有《儿童文学》《儿童时代》等我见都没见过的杂志,那一种如同发现宝物般的令人窒息的惊喜,今天回忆起来也是百感交集啊。受时代的限制,外国文学作品接触不多,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应该是生活在艰难中的励志之作,当时还读了一本没头没尾的外国作品,后来知道是《格林童话》,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的视野。“文革”时期风靡一时的作品我也深深为之感动,《艳阳天》《金光大道》《较量》《红雨》等等,这些作品给我灌输的是打上了那个时代烙印的正能量,我还记得当初我读过作家浩然的一部关于西沙群岛的小说,书名记不得了,且不论内容的政治性,反正少年的我也不懂,但小说诗一般的语言,让我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于是我开始做一件事,那就是摘抄,我抄书中的精美语段,抄人物的精彩对话,总之抄所有喜欢的内容,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把我的宝贝拿出来,借鉴、整合、模仿,炮制我的得意之作,那样的过程,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在历史类方面,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世界简史》及其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的片段,这些阅读,更进一步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人生智慧。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近代史的风云中,为国家蒙受的羞辱而切齿,为历史的沉重悲剧而流泪,小小少年的情感第一次与国家兴盛民族危亡这些重大的话题有了联系。
就这样,我的青少年时代伴随着苦难中的阅读缓慢而又匆匆地过去,当年读书的艰难仍然历历在目,令人感慨唏嘘。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借书,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很多是要分担家务活的,我们家亦然,而且因为父亲长年生病,所以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不能够自由地随时读书。最让人“不堪回首”的是会因为爱读书而时不时地受到“惩罚”,因为痴迷读书,我不知挨了多少责打。记得有一次做饭时,我看书太着迷,把一锅饭煮成了糨糊,被大怒的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而且把“罪魁祸首”——那本好像是关于忆苦思甜的书塞进了灶膛。那可是我辛辛苦苦借来的啊,我伤心得号啕大哭,过后,我到处收破烂废纸,跑了好长时间的废品收购站,才攒够赔书的钱。当时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事后的无奈与狼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不能责怪我们的父母,政治和生活的重压已使他们艰于呼吸,哪有闲情关注孩子读书,再说一锅米饭可是一家六口人一天的口粮啊。
我是不幸的,时代给我留下了太多伤痛的回忆;我又是幸运的,我们那一代人生活在文化比较单一的氛围里,遇到的书刊很少有那些乌七八糟的内容,不像现在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家长们总是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我庆幸在我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年龄,读到那么多闪烁着真善美光辉的、充满着温暖人性的好书。正是这些书,在我的心里播撒着阳光,看到生活的美好,愿意相信未来的希望,这种心灵上的熏陶较之空洞的说教更具教育意义。同时,读书也使我的语文素养得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喜欢读书,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甚至在全年级长期名列前茅;也是因为喜欢读书,我收获了尊严和友情,同学喜欢听我讲故事,喜欢听我高谈阔论,平日里的自卑与沉默,因为书而烟消云散。人到中年,同学聚会逐渐频繁,对于我,大家回忆最多的就是劳动课休息的时候围着我听我讲故事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算是文化生活贫瘠年代的一道风景啊。
这段读书的经历对我后来的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积淀深厚的文化功底,培养优美的情操,使他们即便不能成为崇高的人至少也要成为善良的人。没有读书支撑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离开读书去期盼提高语文成绩也是一种奢望。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开展课外阅读,也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书。
美在读书,阅读是我少年时代最大的快乐;美在读书,在我成了一名教师以后,阅读又成了我教学的法宝。过去,我陶醉在我的读书世界,现在我与我的学生分享着读书的快乐。我给他们读名著,读诗歌,读精美时文,让每一个同学去感悟语文学习最美的真谛。
有人曾经说过,人是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救赎能力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读书是主要的途径之一。我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是想证明一点:读书,读好的书,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取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情感及高尚的情操,促进其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并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读书吧!
(作者单位系贵阳一中特级教师,贵州省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