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家上学,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

2017-05-16姜乃强

教育家 2017年13期
关键词:佳佳上学群体

本刊记者 | 姜乃强

在家上学,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

本刊记者 | 姜乃强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履行各方义务”,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这是国家首次高度关注“在家上学”。

教育部这一《通知》的发布,将“在家上学”这一小众群体推送到大众的视野当中。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为何选择在家上学?他们在家如何进行学习?作为“主动辍学”的群体,他们没有放弃接受教育;但在新政出台后,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有多少孩子在家上学?

“远昭今年24 岁,他从7 岁开始在家上学,有时一两年在学校,有时一两年在家,从初中开始完全在家学习。” 在近日由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在家上学—新的路口”LIFE 沙龙上,远昭的父亲康平介绍:自己曾经在家上学的儿子,如今是一名编剧兼脱口秀演员。

作为全职母亲,张冲介绍:自己的女儿目前10岁,孩子3岁时上过一年幼儿园,5岁时上过一年的学前班。因为孩子的不适应,此后的时间她一直在家上学。“孩子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她的英语相当不错。”在张冲看来,正因为孩子一直在家学习,所以她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这也许是“在家上学”的优势所在。

据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在家上学”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佳佳博士介绍,截至2017年2月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人数在5万人左右,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量约为6000人。

王佳佳博士表示,对比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当时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人数为18000人,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约为2000人,如今密切关注及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在逐年增长。

他们为何选择在家上学?

或因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或因处理不好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一些孩子逃离了学校教育。而关于孩子在家上学,谁来对孩子进行辅导与教学?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团队与学习同伴?如何保证孩子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受到各方关注。

王佳佳博士表示,分析学生“在家上学”的原因,他们既有主动的选择,也有被动的选择。比如,有的孩子是因为不适应学校教育,不得已选择了在家学习;也有的孩子是因为父母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不看好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希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些尝试。

从“在家上学”群体来看,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80%以上的家长是城市居民,并且有过出国的经历。课题组还发现,有一半的“在家上学”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教学经历:或是学校老师,或是受过师范教育培训,或是有着相关的教育经验。

“在学校建立之前,人们都是在家上学的,只不过在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后,在家上学才成为了新生事物。”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介绍,在美国,“在家上学”已成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之外的第四种专门的教育类型。

在家上学的孩子何去何从?

许多专家表示,似乎没有必要将“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完全对立。王佳佳认为,“在家上学”的出现使得教育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形式,最终的核心指向是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对于在家上学的群体要予以更多关注,研究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或模式更适合他们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王佳佳看来,“在家上学”的出现带给学校教育的提示是,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或没有得到关注的学生群体。在教育的变革方面,曾经是学校很强势,后来家长慢慢成为一股新的力量,家长们以家长委员会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现在又出现了在家上学的群体,这样的变化必将引导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学生的诉求。

谈及教育部的新政,事关“在家上学”的合法性,而仔细研读文件可以发现,《通知》并未对其进行强制性的约束。《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除加强对传统控辍保学重点群体监控外,要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

《通知》指出,适龄儿童、少年未按《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学校及教育部门要立即落实失学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责任;对于因身体健康等原因确需缓学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向县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方可缓学,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虽然许多“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们从这一模式中获益,但他们的共同认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在家上学”。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对自己的教育水平、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等进行评估,还必须有客观、理性、冷静面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猜你喜欢

佳佳上学群体
我的校园
选择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上学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