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文章
——访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唐国华
2017-05-16姜乃强
本刊记者 | 姜乃强
做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文章
——访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唐国华
本刊记者 | 姜乃强
>> 唐国华厅长(左二)在中国医科大学考察校园文化建设
从调整供给结构,到提高供给质量,到增强供给主体活力,辽宁将实施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动,以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将如何做好教育供给侧改革这篇大文章?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唐国华。
记者: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
唐国华:为推动辽宁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振兴,辽宁将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活力为重点,以建设校企联盟为抓手,促进供需双侧深度融合,增强人才、科技供给的有效性,为推动辽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人才、科技支撑。
以服务促振兴。辽宁将以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侧的放大镜,聚焦高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质量,增强辽宁第三次产业发展的能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量,促进高校在服务振兴中提升内涵建设能力和水平。
尊重教育规律。辽宁将遵循教育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政策引导紧密结合,推动高校在人才、科技供给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通过教育自身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增进优质供给的可持续性。
坚持分类指导。高校将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行业企业需求,在人才和科技供给的大局中校准自身定位,形成发展的比较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将统筹规划,引导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既各安其位,又互相补位,推动其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坚持协同融合。树立开放意识,在高校内部打破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团队之间、基础和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在交叉融合中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人才和科技供给活力。校企、校所、校校、校地之间要打破阻碍创新的壁垒,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
记者:为推动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辽宁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确定了怎样的目标?
唐国华:辽宁确定,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强,从而基本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与科技的需求。
供给结构明显改善。通过合并、兼并,优质教育资源比重进一步增加,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到“十三五”末期,将普通高等学校调整为100所左右,将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为210所左右;建设起对辽宁振兴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省级一流特色学科50个左右;打造与辽宁支柱产业、高新产业相适应的重点专业400个左右。
供给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双一流”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十三五”期间,重点选择和支持3到5所普通高等学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重点建设30个左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学科;每年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37万人左右;校企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0个左右,通过校企联合攻克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500项。
供给主体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策引导、绩效考核与经费调节相结合的新型治理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和科技供给体系,围绕辽宁第三次产业发展的30余个领域,加强校企联盟与合作。
记者:辽宁将如何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教育供给主体的活力?
唐国华:转型发展是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应有之义,是高校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升级需求,解决适应能力不足、校企融合不够、社会服务能力缺失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推进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教育界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积极推进。
一是要推进高校布局的优化工作,对于规模效益小、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社会声誉差的学校,坚决予以调整,通过合并、兼并等方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要加快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转型发展中,高校要坚持本科生培养标准,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等的关系,逐步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今年,将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试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解读培训,启动转型发展示范校和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
三是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对重复设置、培养规模过剩、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旺、就业质量差的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点,进行减招、停招直至撤销,转设和增设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点。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采取“一事一议”“一校一策”的方式,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及时解决个性化问题。
记者:辽宁将如何通过校企联盟、协同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唐国华:建设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紧密结合的校企联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是助力辽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校企联盟存在的组织松散、机制缺失、规模较小、能力较弱、合作单一等状况,辽宁将打造一批复合型、创新型、紧密型的校企联盟,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
去年,辽宁启动了农业、装备制造业等15个校企联盟建设。今年,辽宁将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完善校企联盟运行机制,搭建联盟对接信息平台,建立和更新人才、科技等供需信息台账,促进联盟持续健康发展;依托联盟,面向产业制定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和实习实训及就业与创新创业基地,启动订单定制式试点专业建设;推动联盟内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促进校企双方人才柔性进入对方单位工作,提升协同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为此,全省高校都将积极加入校企联盟,推动联盟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内发挥更大作用。省属公办高校要努力在联盟建设中有更大的作为,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将是省属高校在绩效考核中争取更好成绩的重要平台。
记者:辽宁将如何通过改革科研组织模式,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唐国华:高校科技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增强。
今年,辽宁高校将主动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发展制高点,聚焦科技攻关重大问题和研发方向,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首先,要落实、用好国家和省里的科技创新政策,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依法依规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与水平。
其次,继续实施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工程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千名专家进千家企业活动,推动高校举办面向产业、行业的对接活动,发布成果信息。全年通过依托校企联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承担企业技改课题不少于2000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
第三,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深入开展事关辽宁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研究,在政策建言、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升高校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
记者:辽宁将如何通过推动高校履行主体责任,大力促进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
唐国华:今年,辽宁省将有高校毕业生30.1万人,省政府确定总体初次就业率目标为90%以上,在辽宁就业率目标为85%以上。
高校毕业生是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是辽宁人才强省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结合行业发展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新兴业态从业,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
为此,我们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各市政府、行业部门的合作,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定制培养学生,挖掘各市、各行业就业岗位和创业资源;要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建立学校领导包院系、院系领导包专业、教师包学生的学生就业责任体系。要调减、停招或撤销办学水平低、就业质量差、培养数量多的老旧专业,增设面向重点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专业。
我们将实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大学生创业百千万工程,建设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培养毕业生树立服务辽宁振兴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并将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以及“辽西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我们将推动高校的研究项目吸纳应届毕业生参加,鼓励教师携带科研项目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同时,推动每所高校至少建立一个具有行业背景、产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使不少于毕业生总数10%的学生进入基地实践,学校要投入经费,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辽宁还将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为应届与往届毕业生提供岗前技能培训。
记者:辽宁将如何通过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唐国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是辽宁高等教育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大行动。根据实施方案,辽宁将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整合省属高校资源建设若干所全国一流大学,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全面对接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全国一流学科,分类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辽宁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去年,参照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及三年来一流特色学科绩效考核结果,全省遴选了43个一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年是“双一流”建设的起步之年,开好头、稳起步,很重要,我们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要引导和支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校要聚焦国家与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从治理体系、教育体系、人事体系、学术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等方面,破解体制机制顽疾。没有一流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不会成为一流的大学,我们将积极引导高校广大教师在“百年树人”中深刻反思,静下心来,潜心人才培养,打牢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
二是要加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各高校将制定涉及到二级学科的建设规划,完善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和研究生培养能力考核指标体系等,今年将根据上半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根据年度学科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建立健全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奖优汰劣。
三是要推进国家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国家课程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教育共享联盟建设,做好学位授权点的审核与调整工作,完善研究生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工作,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辽宁将如何通过分类指导,推动高校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唐国华:一个时期以来,许多高校出现了向多科性、综合性发展的趋势,有的高校办学特色不突出、行业服务能力逐渐弱化;有的高校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这样的现象在辽宁高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所有的高校向一个目标发展,不仅不科学、没必要,事实上也做不到。从对接产业需要出发,辽宁将高校划分为面向农林医药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的四大类,为相关产业提供人才、科技供给服务。
按照高校功能定位,辽宁将本科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高校,将高职院校定位为技术技能型,并对这些高校实施分类管理、分层指导,以更好地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克服同质化办学倾向,突出建设重点,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今年开始,辽宁各高校要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尽快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管理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政府投入等分类指导的框架下,主动作为,扬长避短,适应新的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辽宁新一轮经济振兴发展的蓝图,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辽宁走出低谷、走出困境、重振雄风的历史进程中,辽宁的高等教育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让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辽宁将更好地发挥教育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