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图书分类目录(法)列类沿革探“儒家文化”之地位
2017-05-16马光华王淼李莉孙玉玲
马光华 王淼 李莉 孙玉玲
关键词:汉未央宫;独尊儒术;《七略》;《直斋书录解题》;“语孟类”;儒家文化;“列于首”
摘要:文章探讨了“四书五经”在分类目录中的列类沿革,宋代产生雏形:二书——“语孟类”;明代“四书”成型:“四书类”;到清代成了名正的“四书五经”:“四书类”“五经总义类”;当代的《中图法》中,“四书”依然保持:“儒家”——“四书”“孔子”(“五经”已各入其类)。应当说,“五经”在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中已列在“六艺略”中,此乃目录学、分类学史上的又一新观点。
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著《别录》《七略》之“六分法”到《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等,又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之“四分法”之目录,经笔者阅读及研究后认为:第一,这些分类目录始终起着目录及分类法的两种作用。“分类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在公元前7年的时候,我国就有了第一部分类法即刘歆的《七略》”。第二,从西汉之《七略》,直到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国家标准(GB)《中图法》,始终把儒家文化(孔子及其弟子之著作及研究)“列为首”或“单独列类”,将“儒家文化及孔子研究”“列为首”源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之治国思想。“我国古代的书目是在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它们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的学术文化的反映”。笔者认为:我国的图书目录及分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及学术史。笔者探讨了“四书五经”在分类目录中的列类沿革:宋代产生雏形:二书——“语孟类”;到清代成了名正的“四书五经”:“四书类”“五经总义类”,此乃目录学、分类学史上又一新观点;民国以后,也始终将“儒家文化及孔子研究”单独列类,且当代国标(GB)《中图法》中,依然保持了“B222.1四书”类,“五经”已各人其类。下面分别对若干个时代的典型分类目录(法)进行探讨、论述。
1.汉未央宫承明殿:“独尊儒术”的提出与最终实施
1.1“独尊儒术”的提出
西汉政权建立后,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从皇帝到太后及诸大臣,信奉“黄老之学”,推崇道家文化,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执政后,为强化思想统治,征集各类治国方略及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在未央宫向皇帝提出了“独尊儒术”。“未央宫……正殿前修了一座承明殿,……殿左侧,站着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和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这中年人就是名扬天下的大儒——董仲舒。……董仲舒环视了一下四周的大臣,提高了嗓门说:依愚民之见,要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尊崇“道学”与“儒学”之争,“独尊儒术”的艰难实施
侯外庐先生认为:尊崇“道学”与“儒学”存在着一个先后且斗争的过程,“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后,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最终被实施,但历经周折:“在汉初文景武三世,儒道争霸相当厉害,……文景虽立博士,但并不甚好儒,……直到武帝初,和窦太后斗争,……立出法度,所谓‘天下靡然乡风矣”。“武帝元封时代,罢黜百家,‘法度确立,……由这时起到宣帝的石渠阁称制临决,‘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寝衰”。
1.3笔者的新观点及论文支撑此观点
真正“定儒学为一尊”时,应当是汉成帝时期,这仅为笔者之观点,体现在分类目录《七略》的列类上,且有文章支撑。“汉武帝虽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并大规模地征集文献,……真正精通《诗》《书》,崇尚儒学的是汉成帝,……一方面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韶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综上所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推崇自己的主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其建议被采纳后,历经周折得以实施,但初期较为艰难,“暢通之时”应当在汉成帝时期。
2.汉天禄阁:《别录》《七略》的编撰及列类——对儒家文化的重视
同样在汉未央宫之“天禄阁”——西汉国家图书档案馆,西汉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在上述“汉成帝重视及支持”背景下,“奉汉成帝之命——‘诏”,对其中的图书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汉成帝和平三年(公元前26),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于天禄阁……”,先后编出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别录》《七略》。在《七略》的分类中,采取了“六分法”,因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的影响,加之汉成帝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将孔子整理的“六艺”(又称六经)及所编著的《论语》“列为首”,称之“六艺略”,将儒学列为“诸子略”之首。
《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辑略分总论及分论,以下为六大内容分类法: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说十种。从《七略》分类目录中可看出:①将孔子所整理的“六艺”(又称六经)及所著《论语》“列为首”,可见对儒家文化创始人孑L子及其所著、所整理的著作的重视。“东洋五千多年历史中,纵有很多伟贤,唯孔子最占理想的极高地位。祖述宪章,删正六经六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遗书,有《论语》七篇”。②将“儒家”列为“诸子略”中的首类,又可见对儒家文化的重视。③将道家仅列于儒家之后,依然保持了西汉初年文、景皇帝及窦太后等对道家思想(无为)的重视(与民休息):“汉代初期,鉴于秦朝用法术而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采用了经过改造后的道家学说——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许多人信奉黄老之学”。
3.《七略》之后的《汉志》《隋志》《中经新簿》等目录,依然将“儒家文化”列于首
《七略》之后又编撰的《汉书艺文志》《七录》《七志》等的“六分法”“七分法”中,依然均按《七略》之列类方法,可见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重视之延续。《中经新簿》已开创了我国四部分类法(目录)的先河,定型后以“甲、乙、丙、丁”(后改“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延续了一千多年。在四部分类法中,也始终将孔子所整理的“六艺”及所著《论语》“列于首”,“儒家”列为“子部之首”。《隋书》为史学之经典之作,其“经籍志”为图书分类目录,也为“四分法”。在该四部分类目录中,依然将孑L子整理的“六艺”(又称六经)及所著《论语》“列于首”,并将儒学(儒家)列于子部之首。
4.宋代的《直斋书录解题》——“语孟类”:“四书”之雏形的诞生
在现存宋代私藏目录中,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最为晚出。其“经部”包含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经解类、语孟类、孝经类、小学类……,“子部”包含儒家类、道家类……。这部目录之类目排列中,依然保持了“孔子整理的文献六经中的五经,(“乐”经已丢失)”“列为首”——“经部”及“儒家类”在子部“列为首”,此也反映了宋代依然是“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政策……倡导尊儒读经,复兴维护专治统治的儒学”。陈振孙之书目是对“儒家文化”的又一创新点:“在53类中,仅类目有分合、增创、复立的语孟、小学、起居注……”,其中,“语孟”即为《论语》《孟子》,为“四书”中“二书”,同时也将“孔孟”连到了一起,由此可见,宋代对儒家文化有了“升华的列类”,已出现了四书的雏形“二书”(语孟类)。
5.千余年来的“四部分类法”均将“儒家”列于首
除上述几部各朝代的经典目录外,其他的《古今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文献通考》直至清朝等历朝历代的图书分类目录(法)中,均将孔子整理的“六经”及所著《论语》列为首(经部),并将儒家(儒学)列为子部之首。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及儒学从汉代至近代约两千年来,在中国文化、学术、目录史(分类史)上的地位始终“列于首”!
6.清朝《四库全书总目》及《郑堂读书记》中“儒家文化”的列类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等。从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列类中可看出以下特点:①依然将孔子所整理的“六艺”列为经部之首,而将《论语》列于“四书类”中。②将“五经”也列专类即“五经总义类”。③将《论语》列为“四书类”,在前朝的《明史·艺文志》中,已经开始了此列类法即“四书类”。④“四书五经”在清代目录中出现,并已成为一个学术代名词且延续多年。⑤将孔子列为史部中传记类之首,而在圣贤之后才列“名人”,可见清朝已将孔子提到了“名人之上的圣贤”。清朝还有一部较为重要的目录,即周中孚所作《郑堂读书记》,其经部包含易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礼类、乐类、诗类、书类、春秋类、四书类、小学类。《郑堂读书记》中的列类,更将《四书五经》名正列类,均在目录之首——经部。上述清朝两部著名分类目录之列类方法体现了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对孔子及儒家文化与著作的赞誉及尊崇。雍正曾指出,“若无孔子之教,则人将忽于天秩天叙之径……”“乾隆皇帝可谓始终不渝地大力提倡经学……”。
7.民國及当代的分类法,仍将“孔子及儒学”单独列类
民国时期,诞生了何日章、袁涌进及皮高品等所编的多部分类法,较为著名的为1929年刘国钧所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其中,将“孔子及儒家”单独列类:“121.2”。当代全国通用的国家标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采用了“字母与数字混合制”的分类号,依然将孔子及儒家文化研究单独列类:哲学与宗教(B)-中国哲学(B2)-儒家(B222)-四书(B222.1)-孔子(B222.2)。上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也将“四书”及“孔子”在“儒家”大类下又单独细分列类,“四书”在明代目录《明史·艺文志》中早已单独列类,“四书类”“五经”已各入其类,可见目录学及分类学史的列类沿革对儒家经典著作的重视。
8.结语
笔者经综合分析研究后认为,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分类目录(分类法)列类沿革中,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不变,均被“列为首”,可见其重要地位。笔者也探讨了“四书五经”在分类目录中的列类沿革:宋代产生雏形二书——“语孟类”,明代“四书”成型即“四书类”,清代成了名正的“四书五经”即“四书类”“五经总义类”,在当代《中国图书分类法》中依然保持了独到地位,“四书”“五经”已各人其类。应当说:“五经”早在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中已列在“六艺略”中,“六艺”即为“六经”(包含“五经”),此乃目录学、分类学史上又一新观点。“古典目录学所呈现的学术格局,并不仅仅是对既有书籍从内容上进行归纳的结果……同时也是目录制定者或其时代的学术理想的体现”。同时,笔者认为:汉未央宫、石渠阁、天禄阁等,应成为当代儒家及道家等思想文化、图书馆学、档案学、目录学的专业教育及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