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环境下的家谱信息传播

2017-05-16谢琳惠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全媒体

谢琳惠

关键词:信息传播;全媒体;家谱数字化

摘要:文章对当前主流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对家谱信息传播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家谱数字化后全媒体信息传播中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

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常态。传统媒体固定传播信息的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解放了人们对时空的依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凭借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给碎片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了其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微信等是当前主要的新媒体表现形式。

新媒体发展繁荣带来的传播革命,其意义可以同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谷登堡印刷机代替刻版及手抄相比拟。生活中新媒体对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法回避的包围性力量,并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生态,极大地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许多规律、规则。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的信息传播生态中,中央适时提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要求,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就此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如今人们正生活在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概念在现阶段有不同的表述,笔者引用的全媒体概念内涵是:全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不同媒介形态在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条件下深度融合的产物。它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像、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纸质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等不同的媒体在全媒体环境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即时通信传播+互联网传播+平面传播”的组合,使得当前信息传播更具立体优势。

1.家谱信息传播概述

家谱文化渊源久远,早在家谱文献产生之前,家谱信息就以结绳、口传等方式传播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用文字记载的家谱,基本可分为实物式和书本式两类。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大片商代武丁时代的牛肩胛骨文记载了极为完整、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实物家谱。除甲骨家谱外,实物家谱还有青铜家谱、石刻家谱、塔谱等;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家谱,基本上都为书本式,有的为手写,有的为印刷品。据统计,留传至今的和新修的家谱大约有三万多种。

从信息传播学角度看,传统媒体时代家谱信息传播主要是依靠编撰家族谱、编制家谱书目等文字途径。由于传统家谱的编撰刊印大多是由私人、家族自行组织实施的,与官方编印的正史、方志相比,客观上存在收藏管理分散、个体私密性强、流通传播性弱、孤本比例较高的特点,因此传统家谱凸显出信息传播渠道狭窄、传播对象单一,易毁坏湮灭等缺点。因此,实现传统家谱文献的数字化,是实现家谱再生陛保护、信息开发利用、扩大家谱信息传播的现实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家谱信息传播加入了中外文家谱书目数据库、中外文家谱全文数据库、家谱网站等网络、声像信息传播途径。家谱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多元化,文字、网络、影像、即时通信等多种传播方式共存,逐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向传递、自由开放、个性化的家谱信息传播服务方式。

2.新媒体家谱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事实上,家谱信息传播方式的逐步改变,是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与现代化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当互联网日益发展,博客、播客等大行其道;而当手机逐渐普及,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电视又风靡全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今后定将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传播形态加入其中,丰富受众的媒体体验。新媒体以文字、影像、数据、动画等表现形式,无极限地生产并传播多样化的信息内容,满足受众无极限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使社会关系中的各个单元(包括个人、群体与国家)各得其所,以维持社会关系的基本稳定。

家谱信息在新媒体上主要有以下三类传播方式:①建立已存家谱书目数据库。其分为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和区域性家谱联合书目数据库两类,著录书目信息一般包括题名、作者、版本、居地、先祖、名人、摘要等内容,用户通过访问数据库建设单位主页,选择题名、姓氏、谱籍、出版堂号、宗族堂号、责任者、版本、名人等诸多检索点,为用户提供网上家谱书目信息检索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图书馆自2000年开始建设的“家谱书目查询数据库”,它是目前数据量最大的家谱书目数据库,数据量达17,041条,并不定期更新,允许国内外读者联网检索。浙江图书馆联合开发的浙江省家谱数据库目前主要收录谱籍浙江地区家谱和浙江省内公、私所藏新、旧家谱联合目录共计26,574条,该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提供因特网上Web形式的访问和服务功能。②建立已存家谱全文数据库。家谱数据库建设单位通过对家谱全文扫描,并进行整理、编制索引,在互联网或局域網上发布,实现对家谱文献资源的共享与原生性保护。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库工作委员会与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编辑研制的“中国谱牒库”。“中国谱牒库”是专门收录历代谱牒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共收录宋元明清历代家谱5,000余种,年谱1,200余种,仕谱3,000余种,日谱500余种,合计10,000种。数据库全文超过10亿字,影像超过l,000万页,数据总量约350G,并配备专用的检索系统和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③新修续修家谱的软件及网络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完善,电子家谱系统软件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家族在新修续修家谱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了纸质、电子家谱共修,不仅提供即时的网络检索,并刻成光盘、永久保存。利用家谱软件制作家谱有诸多优点:第一是编撰便利,利用软件程序真正实现“只要会打字就可以制作专业家谱”。第二是检索过程简单,实现多族谱卷卷之间有机结合、多姓氏族谱有效管理、家族成员数据的参数定义完备。第三是家谱内容多样,新修族谱可以突破文字束缚,不仅能录入图文资料,甚至可以插入声频、视频,再现家族人物风采。第四是检索结果形象丰富,不同以往简单的文字结果,家谱软件检索结果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可以一览查询成员的传承脉系。第五是家谱信息更易于传播,同时可供多人检索、复制或打印。

3.新媒体家谱信息传播问题分析

首先,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崛起颠覆了媒介格局,改变了媒介生态。在构建新媒体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涉及法律建设、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比如:新媒体平台上推送的信息版权问题、新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如何跨地域、跨组织、跨学科地依法监控新媒体信息生成及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彭兰在相关课题高峰论坛上所指出的:目前采用法律规范的手段来治理新媒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其次,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信息产量剧增、信息传播更快、监管难度加大、垃圾信息泛滥。信息量过于庞大,浏览越是频繁,有时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心智的提升、精神的愉悦和身体的放松,相反人们会越感到焦虑。以现在流行的信息传播工具——微信为例,好友圈里的人们由于过度地沉溺于一个小圈子信息,他们往往对朋友圈的文化共享和互补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于微信成瘾者而言,不断更新圈子里的各种分享信息,比思考信息的价值要重要得多。微信信息的高度重复性已表明许多转发不仅没有意义,还极大了影响了其他朋友圈的阅读质量,造成信息过剩和视觉疲劳。

再次,新媒体家谱信息的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级或省市级大型机构或数字商,其信息推送也主要依靠新媒体平台。目前农村的新媒体建设投入远远滞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新技术应用仍然比较落后,在网络普及率及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均衡的情况下,存在着加大数字化鸿沟的潜在危险,如何突破城乡二元制、实现新媒体家谱信息傳播渠道畅通及信息量获取均等,需要业界同仁进一步探讨实践。

最后,新媒体家谱信息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由于家谱数字化工作参与者众多、数字化建设水平不同,在当前没有权威的家谱数据质量监控系统的情况下,数字化工作随意性、主观性均较强,目前已建成的数据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检索途径不一、内容揭示详略不同等问题亟待解决。

4.结语与反思

全媒体环境为家谱信息的编撰、传播、查询、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现实选择,有效解决了传统家谱保存分散、流通传播性弱、检索查询难、易破损湮灭等缺点,有利于实现家谱的再生性保护、家谱综合开发研究、信息跨时空传播、多渠道检索利用等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全媒体家谱信息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经过二十余年来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符合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家谱信息技术革新与服务创新是家谱信息服务的唯一出路,也是延伸图书馆社会服务能力的现实选择。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全媒体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