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地方文献捐赠激励机制的探讨

2017-05-16白嘎力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文献主体

白嘎力

关键词:地方文献;激励;机制

摘要: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化收藏价值,收集、整理、保管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文化保护功能的具体表现。建立地方文献捐赠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地方文化保护意识,激励地方文化保护工作,它是推进地方文化发展的一种长效机制。

1.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专业的收藏与管理

一些地方文献作品保存在个人手里,由于没有专业正规的保护措施和存储地点,采用非专业的收藏模式,日久天长有遗失的可能性;有些作品是家族传承下来的收藏,缺少专业的保护管理,采用代代相传的陈旧方式继承保存,由于收藏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过多,有可能导致地方文献资源流失。

1.2馆藏共享互通机制欠缺

地方文献作品的馆藏分布不均衡,例如:一些旗县区的地方志、作品大都分布于各个所属旗县区图书馆,这些旗县区虽然都属该市范围内的行政管辖,但是文献资源互不相通。而有的地区的地方作品很可能分布于全国各个地方的图书馆。缺少馆藏互通机制以及互补形式的资源共享,不利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3地方文献的捐赠意识薄弱

图书馆是具有文献资料保存和收藏功能的文化机构,很多人对于这种功能了解不多,地方文献作品的保存和传承工作也就很难与图书馆的文化保护功能联系到一起,这种情况不利于地方文献的捐赠。

2.激励方式的探讨

地方文献的收集方式主要有征集、呈缴、捐赠等途径。激励一词源自英文单词(Motivation),一般是指激发、鼓励,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地方文献的捐赠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文化保护和奉献意识,那么如何激励这些捐赠行为,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文化保护行为,是笔者在这里要着重探讨的。

2.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为实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方法的集合。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保护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规划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规定,省(自治区、市)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包括“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并要求省(自治区、市)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规定“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量收集”。2000年8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中指出:“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保护,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藏书体系。”更进一步说,如果要激励地方文化保护的行为,细化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有必要制定鼓励地方文献捐赠行为的政策法规,让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的捐赠行为有据可循,让激励方式有科学合理的法律依据。

2.2需求激励

需求激励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方法,是以满足主体所需而成功建立的主体自发表现的行为。主体不同需求就会有所不同,要努力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这些需求包括心理、物质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2.3分类激励

在地方文献收集的过程中,由于捐赠主体的多样性,需要采取分类激励的方法。分类激励是与目标激励和需求激励相结合的一种激励模式。分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将捐赠主体分门别类,而是为了根据不同主体需求有区别地对主体进行激励的一种方法。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将捐赠主体分为以下四类,分别讨论激励的方法以及激励捐赠的意义。

2.3.1产业机构。指拥有发行刊物的地方企业,它们的需求主要在于努力提升企业知名度,通过扩大影响力不断吸引客户、用户,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宣传需要。图书馆除文化服务工作外,同时也具备信息传播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地方企业刊物的阅读,了解企业概况、产品等信息。这样既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从图书馆工作职责层面上来讲,也是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一种文化扶持。

2.3.2地方学者。指有学术研究成果或著作的教授、教师、作家、企业家等地方人士。这些捐赠主体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研究成果比较重视,希望得到大众的肯定,需要有展示成果的平台,这是他们最需要的。他们的作品保存到图书馆,人们通过查阅就可以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研究的内容。此外,图书馆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展现研究成果的平台。例如:图书馆可以与学者合作,定期举行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如此一来,图书馆既做好了文化服务工作,学者又展示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这是一个双方互惠的文化保护与文化服务的过程。

2.3.3故乡人士。指具有著作且远在他乡的,原籍是本地区的成功人士。他们眷恋家乡,希望为家乡做贡献,在心理上表现为对于家乡的归属感,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安全归属的需要,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需要。他们需要展现其著作研究思想和理论的公众平台,图书馆对于这些著作的收集保存,既满足了他们心理归属的需要,为其提供了作品保存收藏的专业场所,也间接做好了建立“地方人才库”的部分工作。作品的收藏数量间接地反映了地方人才的情况,作品内容的丰富多样则显示出研究领域的广泛,人们在图书馆通过查阅作品可以了解到“走出家乡”的人才的一些概况,同时问接地为统计局、档案局等机构提供了数据及参考资料。

2.3.4传承者。指家族式传承的作品拥有者。相对于上述几类主体,他们对于收藏品的保存管理中的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更高,尤其是一些家谱以及世代遗留传承的珍贵作品,的确需要专业和有安全保障的收藏管理。为了消除这一类主体对于安全问题的疑虑,可以让他们与图书馆合作,采取协议保管的模式,以便他们对收藏作品定期进行视察监督,也可以采取影音、扫描数字化和复制品保管的形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要注意协商制订保管协议,因为保管和收藏工作当中可能涉及版权以及法律层面的内容。

3.激励机制运作模式设想

机制起初用于解释机械构造中各个部件长期正常运作的有机系统,后来引申并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中,成为研究术语。激励机制是实现共同目标时运用激励技术和方法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长期运作的系统。而“模式”则可以解释为是可以照着做的,它是理论方法的集合或是模型。下面笔者介绍两种捐赠激励机制运行的模式。

3.1以政府为工作中心的激励机制运行模式

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统领和协调的中心,政府通过政策影响、政策扶持激励各个主体,各个主体在完成任务后反馈到政府。在图中可以看到各个主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图中左上角的学校等辅助机构单位是提供信息的单位,例如:地方学者的信息可以从学校(校友记录)、统计局(人才统计)、企业等机构了解到,属于信息获取。信息的反馈则有助于今后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图中最下方的地方文献捐赠主体与学校等辅助单位是一种互动关系,可能这种互动吸引力不强,但是在激励机制的运行当中仍不可或缺。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一种资本,掌握的信息量越多越能占得先机,这就是为何各个主体关系中都要重视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的环节。这种激励机制能够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可以通过极强的领导力进行任务的协调运作,但是能否长期重视地方文献工作仍有待于考证。

3.2以图书馆作为交流协调中心的激励机制运行模式

如图2所示,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是整个机制的联络中心。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的机构,也是地方文献收藏的主要场所,在地方文化服务工作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图书馆的组织影响力甚微,是否能够通过协调各个主体使激励机制有效运行也是值得思考的。任何一种激励机制的运行都不是绝对有效用的,所以,需要强化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文献主体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何谓“主体间性”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