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再思考
2017-05-16曾小英
曾小英
关键词:图书馆;特藏;馆藏建设
摘要:文章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的特色馆藏建设思路,认为今后的馆藏建设很难形成知识内容层面的独占性,馆藏特色应源于实际需求而形成,特藏与馆藏特色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1.特色馆藏建设面面观
1.1反对“千馆一面”,提倡馆藏特色化
“千馆一面”与馆藏经费缺乏本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而且图书馆的一些共有特性,如免费、无门槛借阅就本该一致。图书馆选址在重要地理位置,馆舍力争成为城市文化坐标,都应该提倡形成一致性。同质化并非一无是处,反同质化也不应被当作解决经费匮乏的有效途径,究其原因:①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馆藏特色化带来理论困扰。公共图书馆与特色图书馆本是不同概念,但当公共图书馆为了形成馆藏特色化,在图书馆内部设置具有特色馆藏色彩的“馆中馆”或者在外部建立具有特定读者对象的特色分馆时,就时常混淆特色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因为公共图书馆社区读者群的区别度不是很大,要专门设置专业性、学科性、读者属性具有很强指向性的特色馆藏,在馆藏建设理论上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规则。②馆藏特色化的实践难题。有的公共图书馆在实践中开展了特色馆藏基础上的特色化服务,但服务特色化与馆藏特色化是有区别的。服务特色化可适用范围更广,馆藏特色化则适用范围较小。在过去的实践中,让图书馆专门发展特色馆藏会存在很多问题。如经费问题,因特色馆藏跟其他馆藏一样,要有长久的收藏目标,就需要不断地投入经费。
综上所述,以“千馆一面”为反对理由去试图简单破解馆藏经费有限的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会带来新的困扰。因为图书馆始终无法片面追求“物以稀为贵”的价值理论去画地为牢,专门收藏面向小范围读者群的专门馆藏。
1.2“立项建库”的面子工程
1985年,Nyren,Karl.NewRLG在其《New RLG libraries bring special resources》一文中提出了特色資源概念。2001年,Chepesiuk,Ron在《DigitizingRare Materials:Special Collections Go Global》一文中用实例指出特色资源数字化已走向全球。发展特色馆藏,构建特色资源库在21世纪之后逐渐变成了馆藏建设的新热点。
目前,因缺乏兼顾各类系统图书馆自建特色库的一站式导航平台,无法完整统计全国图书馆到底建有多少个特色库,或者有多少家图书馆准备兴建特色库。不过,曾有人在高校图书馆系统通过调研发现CALIS二期立项形成的75个项目中,还在运行的只有63个,且有39个已成死链接,约占总数的62%。有人发现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有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栏目设置称谓各异、重建轻用,热衷于商业数据库宣传,自建特色库则维护滞后,甚少开展引导使用。图书馆为了立项获得资助或提高社会声誉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演变为“面子工程”,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总以各种理由停止或放慢更新速度,而且个别图书馆更换领导班子后,又开启新一轮的立项,严重影响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
1.3寄托特色馆藏来化解“生存危机”
馆藏特色是在“生存危机”状态下提出的,时至今日,“图书馆消亡论”仍然挥之不去,为避免图书馆被边缘化、同质化,有人便提出了发展特色资源、特色服务,认为知识生产机构把生产出来的知识都建成机构库,同时允许开放获取,特色将显而易见。
自1966年出现机读目录计划以来,图书馆行业便跟信息技术密切结合,技术环境变化也持续对图书馆带来发展压力,“消亡论”此起彼伏。自建特色库表面上可抵御被取代,而且面对危亡会有更加强烈的反抗力度,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首先,特色馆藏定位五花八门,珍稀古籍或地方文献均可列为特色馆藏。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的地方文献自建数据库尚有同一个主题类型。而高校系统的自建库则内容主题杂乱,缺乏“一盘棋”的分工合作及紧密共享,要形成影响力难度很大。其次,出版商跟进策划特色库销售,例如出现有专营特色库的商业公司。有的数据库商善于自动化、层出不穷地形成各种主题特色库,而个别图书馆却依赖手工方式将相关题录信息转录到所谓的自建库,滞后的资源建设方式无法提高点击率和利用率。
2.今后需再商榷的问题
2.1摈弃发展特色馆藏作为镇馆之宝的狭隘观念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要形成独特的馆藏有实践难度。首先,目前出版环境正发生变化,出版社可按需出版,即从以前依赖物化的纸质图书营销来获得利润,逐渐改变为数字仓库的出版模式。断版图书已无须借助专藏图书馆获取,而且断版图书要借助专藏图书馆获取的成本高于按需出版时,会加剧读者远离图书馆。其次,早期的出版资料也开始逐步实行免费开放。例如:在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读者只要链接上互联网就可以免费下载公有领域的整本电子图书(含孤儿作品)。最后,以立项形式建立的各类中小型特色数据库,有相当一部分因囿于有限的经费、人力、物力而难以共享,甚至有些被当做摆设。
2.2馆藏的特色应源于实际需求
一些大型图书馆收藏有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特藏资料,应该追踪调查、了解,避免盲目比较。以哈佛燕京图书馆为例,该馆馆长虽历次更迭也没有改变其收藏方向。笔者结合我国实际,图书馆若能紧密结合当地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一般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服务特色的馆藏体系。如:获得当地龙头产业的资助,增加一些相关专业刊物的收藏,可进一步形成特色馆藏,这种建立在实际需要基础上,具有合理经费来源的特色馆藏将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此外,具有存储档案条件的图书馆开辟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将有利于弘扬所在城市的特有精神面貌,起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也同样可形成地方特色。
2.3特藏与馆藏特色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19世纪下叶的美国,因为一些学术领域需要鉴别本专业的经典书籍,要对著作进行真伪考辨,带动了图书馆内部的专业分化,因此产生了“珍本”“善本”“特藏”等概念。20世纪30年代,图书的研究价值与金钱价值进行分离后,特藏范围又开始从稀有的善本图书外延到一些学科的精品资料,特藏文献类型也就囊括了书籍、报纸、地图、唱片等。但在2014年朱宁、常彦峰却发现我国的特藏文献界定或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现状,且不少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将特藏数据库与馆藏目录系统进行双向互连检索。我国图书馆跟美国的高校图书馆相比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特藏起源看,主要是源于特殊使用的需要或特殊保管的需要进行馆藏内部的分类管理,只是馆藏的一部分。但是不少人士对特藏的收藏及功用进行过度解读,认为馆藏内容趋于统一、同质化,将难以生存下来。一种解决办法是不断地在馆内划分“馆中馆”,个别图书馆的特藏库房还不断扩大,占据一半左右空间;另一种解决办法则是惧怕被歧视为没有收藏特色,想方设法地朝着专业分馆的方向发展。这些实践做法都是因为图书馆对特藏、馆藏特色、馆藏特色化、服务特色等内容时常混淆所造成的。如果图书馆都意图馆藏特色化,或者一味强调特藏的馆藏地位,实际上只会让图书馆转变为专业图书馆,而且举全馆之力也难以对某一主题或专业的文献做到全面收集,况且今后也难以对特定馆藏的知识内容形成独占。
3.结语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一方面要反思过去几十年来倡导的馆藏特色化,避免重走弯路;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同质化并不是坏事,反而可以促使图书馆员站在全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馆藏建设目标,放弃据守特藏的策略,全方位加强共享合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共建共享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之后有人认为共享难是因为体制、技术落后,缺乏宏观调控造成的;也有人采用博弈论来阐述共享难的障碍问题,认为大家都有共享的愿望,只是“囚徒困境”的博弈会阻碍共享的执行力度,要国家投入共享的必要资金,实现资金投入的规模效应,并加强每个图书馆执行协议的力度。但是,在反复倡导建设特色资源,并夸大特藏的舆论下,走向共享也始终是一道荆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