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RFID项目实践及问题研究
2017-05-16李洋
李洋
关键词:RFID技术;图书馆;实施方案;应用
摘要:文章简要叙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的实施方案,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今后其他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提供参考。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也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须在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应用软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在我国,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应用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图书馆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2006年6月,深圳图书馆新馆引进国外TAGSYS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全面使用RFID技术的公共图书馆,开启了中国图书馆RFID的新局面。
1.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引进RFID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1.1接轨信息时代
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界已经被大规模地引进,其技术发展也日趋成熟。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作为一家专业图书馆,不仅要在馆藏方面突出特色,更要在信息技术、智能化管理方面同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馆方针相结合,打造馆藏突出、服务一流、技术领先的专业图书馆。
1.2提高智能服务效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原先使用的是自助磁条借还机,不但操作过程烦琐,有时还会由于充消磁系统的不稳定给读者带来麻烦;同时,由于在图书的上架、剔除、下架和盤点等操作中仍大量使用人工,不但增加了重复的工作量还影响工作效率。引进RFID技术后,能更加精确地管理图书馆资源,简化工作流程,扩展数字化智能管理功能。
1.3优化用户深层服务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使用RFID标签后,可实现批量借还图书,图书的盘点工作也可利用盘点车批量扫描读取RFID标签数据来进行;同时,RFID定位系统可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到所借图书的位置,不仅使馆员摆脱了全手工的借还书和盘点工作,也为读者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馆员有更充裕的时间研究和深化信息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加快传统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转型的步伐。
2.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RFID项目的实施
2.1选择RFID技术
目前,应用在图书馆的RFID产品根据工作频率不同可分为高频和超高频两种,二者各有优势(见表1),图书馆应结合各自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的库房面积有限,每排书架相隔较近,若采用超高频技术,感应范围较广,在图书盘点和借还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读现象,因此,基于操作性和实际性考虑最终选择了高频RFID。
2.2选择RFID厂家
目前,国内为图书馆提供RFID技术的三大主要供应商分别为远望谷、阿法迪和海恒。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分别将其各自的自助借还机放在馆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用,之后分别对读者使用情况、售后服务、外观和操作等多方因素进行比较考虑,最终选择了海恒公司作为供应商。
2.3选择RFID设备
RFID供应商提供的数据表明,图书馆要实现整体一体化智能要具备自助借还、智能查找、辅助盘点上架和安全检测功能,主要涉及的相关设备包括自助借还机、还书箱、盘点车、图书分拣系统、馆员工作站、智能书架和安全门。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引进的设备包括自助借还机、还书箱、盘点车、馆员工作站和安全门。
2.4图书加工工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采用磁条和标签共存的图书加工方式对图书进行分类加工,将馆藏分为四类:普通图书、期刊、报纸、古籍。对于期刊和报纸,将RFID标签粘贴在每一种类期刊的架子上,并不将标签粘贴于期刊上,因为期刊和报纸更新频率快,而且期刊大部分不外借,粘贴RFID标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定位和保留数据;对阅览室内的古籍采取和普通书籍一样的RFID标签加工方式,即将RFID标签粘贴在古籍的最后一页;对闭架库中的善本古籍,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不采用粘贴RFID标签的方式,只粘贴层架标用于定位。
2.5图书RFID标签加工工作
RFID标签加工包括标签粘贴和标签数据转换,标签加工工作可分为三种工作模式:①全封闭式,即在改造期间将图书馆关闭,集中实施项目。②半封闭式,即将图书馆分成不同区域,按区域进行图书加工,加工区域暂时禁止图书的借还和查阅等。③开放式,即边开放边改造。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采用开放式改造模式,在标签加工过程中,由服务台将读者归还的图书进行分类,分为已加工完成区域图书和未加工区域图书,对未加工区域的图书归还后直接上架,已加工完成区域的图书归还时要检查该图书是否已粘贴RFID标签,如已经粘贴好则直接上架,否则需交给RFID加工人员进行加工后再上架。
2.6测试工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在改造期间正常开放,所以大部分的测试工作与改造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在测试过程中,可将读者和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和解决,既方便了读者尽快适应新的服务模式,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日后因设备问题给读者带来的不便。
3.RFID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RFID标准问题
RFID技术没有全球统一频率的划分范围,在RFID标准上也未达到国际统一,不同的厂商有各自的标准。由于RFID标准不统一,RFID技术在兼容性上面临巨大的考验,主要表现在无线频段、通信方式、防冲突协议和数据格式等方面的不兼容。这一问题阻碍了RFID技术在资源共享、馆际互借等功能上的拓展,使RFID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出RFID的统一标准。
3.2标签损坏与不能识别问题
当RFID标签破损就会出现数据写入不成功,这个时候只能将标签撕下来,重新换上新的标签再次写入数据,而在撕下标签的时候对图书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应先对标签进行数据写入,完成之后再粘贴在图书上。另外,RFID标签遇到金属物时信号也可能会被屏蔽,如有些图书是锡箔纸或者铜版纸,贴上RFID标签后就会出现不能识别的问题,所以在采购图书时要特别注意图书的纸张,尽量避免采购此类图书。
3.3图书整架过程中的问题
书库的馆藏业务包括新书上架、还书归架、顺架以及盘点、剔旧等。利用RFID移动式盘点设备(盘点车)可以将这些业务整合在一起,实现馆藏信息的自动更新。但是在实际批量扫描图书信息的过程中,数据采集的准确率不是很高,需要反复逐本扫描,主要原因是:①书架是金属材质,对紧靠书架两侧的图书造成信号屏蔽。②对于特别薄的图书会采集不到数据。③图书标签数据转换过程不成功,或者标签损坏造成采集数据失败。④相邻图书RFID标签粘贴位置重合也会出现不能成功采集数据的情况。目前还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3.4软件之间相互衔接的问题
RFID图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必须与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联系起来。传统的图书管理系统是以条形码和磁条技术为基础设计的,RFID系统则是以RFID标签技术为基础的,二者需要在通信协议、接口、数据格式等方面进行整合。目前数据交换的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存储备份标签的信息基础上,通过SIP2接口完成自建数据库与图书管理系统数据的交换;第二种则是直接通过SIP2接口与图书管理系统交换数据。图书馆在选择数据交换方式时,一定要对RFID的具体使用情况及日后拓展应用等进行全面考虑。
3.5安全性問题
由于RFID标签面积比较大,贴在书籍上隐蔽性较差,很容易被撕毁;同时,RHD信号问题也存在安全隐患,如标签不小心被挤压、折损或遇到金属时会丧失信号,这都增加了图书丢失的概率。若想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在读者素质教育和工作人员责任心的问题上下功夫,工作人员要注意观察读者的借阅过程,并认真检查每本归还的图书,同时加强读者的素质教育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对设备进行改进,可安装既能感应RHD又能感应磁条的安全门,提高安全性。
4.结语
RFID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还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虽然RHD技术还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但是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面临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图书馆在利用RFID技术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和开发RFID更多的服务功能,使RFID能够为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创新和发展提供更深人的技术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