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初中小说课堂背景知识的引入
2017-05-16倪树干
倪树干
(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一中学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 初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存在着误区,要想让学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价值,背景知识的引入要讲究质量、要找准时机、要多元呈现。
【关键词】 初中小说课堂 背景知识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4-054-01
鲁迅,原名周树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背景知识的出示应该是丰富多彩而又启发学生学习的,但在学习《孔乙己》时,如果在PPT上这样呈现却无助于学生解读文本。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裁剪以后的引入内容:“鲁迅先生曾在给好友孙伏园的信中谈到,《孔乙己》是其最喜歡的一篇小说,本文是为了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这样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学生的阅读。
背景知识的引入仅体现在上课第一个环节“知人论世”中,而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教参或网上下载。教师查找好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知识后,往往原封不动地用PPT呈现给学生,有时还让学生整体朗读。学生机械地宣读着作者的出生年月、主要作品、文章风格、时代背景等。
总体来说,小说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存在着以下误区:1.知人论世,机械导入。2.盲目引入,时机不当。3.过多过全,缺乏提炼。4.过分关注背景知识,忽视与文本联系。
小说教学中,背景知识引入如何抓住契机、合理整合、变通使用,促使学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有效价值,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用心剪辑,保质保量
整合背景知识要把握好“质”和“量”,要紧扣教学目标,切忌过多过全,在质上有保证,在量上有节制。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引入:法国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他们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文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揭示人物内心。本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比如,《皇帝的新装》《丑小鸭》中,链接相关传说的资料、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时,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皇帝的新装》时对西班牙民间故事的移植,写《丑小鸭》时自身经历的映射。
教师要善于打通各个零散资源之间的沟通关联和衔接,对背景知识进行剪辑和整合,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
二、找准时机,适时呈现
背景知识的呈现不一定非要在课堂的开始,一堂课的各个教学时段都可能是背景知识引入的良机。找准时机,准确定位,多样化的呈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孤独之旅》一文,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因为生活陌生化以及作者笔法等原因,对于文章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较难把握。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创设情境,用诗朗诵的形式引入一些话语,可以促进学生理解。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是永远一帆风顺的,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此后,再次让学生阅读文章,促成理解。
再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和《变色龙》后,学生对人物荒诞的人物行径已有了感知,可以引入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和契诃夫的小说《小文官之死》,后置呈现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三、丰富多彩,多元呈现
背景知识的呈现不可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应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比如,《芦花荡》《最后一课》等课文的写作背景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己查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反馈交流。
有些课文的写作背景知识和文本需要联系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开,效果会很好。比如,学习《孔乙己》,引导学生感知“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时,用多媒体课件在不同时刻呈现鲁迅不同文章里的言论,能有效促进理解。
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鲁迅《狗·猫·鼠》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杂感》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呐喊》自序
在学习鲁迅《故乡》时,作为生活在移民城市珠海的学生对自己的故乡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在文中描写的故乡却是“萧瑟”而令人悲从中来的。这时,教师可以用PPT呈现鲁迅所处时代乡村的衰败情景。
在学习《杨修之死》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教师可以截取电视剧中反映曹操“奸雄”性格的片段,引入到课堂,让学生体会杨修之死的原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走入文本,真正对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深刻的体会。因此,背景知识的引入,必须要为学生课堂学习服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 参 考 文 献 ]
[1]顾晓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背景知识导入策略[J].新校园,2010年第7期.
[2]刘薇.初中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艺术[J].新校园,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