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多元化扶贫开发模式选择

2017-05-16杨华松彭吉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杨华松+彭吉萍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其直接影响了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在面对大片农村地区时,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艰巨。本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的扶贫工作,从而保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多元化扶贫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27

[中圖分类号]F323.8;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我国的扶贫工作其实从新中国刚成立时便开始了,且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扶贫政策也各不相同。在现代经济发展情况下,因为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我国的扶贫政策也做出了调整。在开展扶贫工作时,我国注重对个体性贫困进行帮扶,且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扶贫模式,从而促进了我国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1.1 周围环境恶劣,贫困面积大

从我国贫困人员的分布状况来说,少数民族占着非常大的一部分。在2010年,以1 547元的标准计算,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在1 485万人以上,占全国贫穷人口的一半以上。而我国的几个民族大省的贫困人口有1 245万人,占全国的贫困人口4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从空间上可以划分出几个大的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比较脆弱,大部分地区的地质状况都非常差,且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其经济的发展和日常的生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扶贫时,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特点和周围恶劣的环境等,只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周全,才能顺利开展扶贫工作。

1.2 民族地区贫困程度高

在扶贫工作中,因为我国扶贫政策不断向少数民族这一方倾斜,所以民族地区出现贫困的概率得到了控制,在2010年,我国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在12个百分点,在2016年,我国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的年均值虽然减低了1.54个百分点,但是仍高于同期水平10%以上。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其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这些民族地区的经济也非常落后,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1.3 扶贫的效果不明显

从我国国家民委发布的对少数民族地区减贫率看,2012、2013、2014年,我国8个民族省区的减贫率分别是是20.3%、18%、14%,而全国同期水平的减贫率分别是是19%、17.2%、15%。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减贫率发展缓慢,这说明我国扶贫工作的效果不高,且扶贫任务仍然艰巨。

2 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

2.1 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低

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人们的文化水平低、人均的收入低、生产率低,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人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导致了他们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所以他们可以从事的工作只能是田间的劳作,或者一些简单的工作等,最终造成他们处在贫困当中,这也是扶贫工作的难处。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优惠政策,减轻了他们受教育的负担,但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依旧低于其他地区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因为这些地区的子女入学率低且辍学率高。所以在对这些地区进行教育时,首先要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2.2 周围的自然环境恶劣

我国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如地区交通不便、资源比较少、土地比较贫瘠等。比如在一些地区,因为土地非常的贫瘠,农民在种植农作物后,无法得到很好的收成,可因为他们知识水平又非常有限,所以无法找到其他的谋生手段,在农村的生活会越来越贫困,遇到荒年时,他们可能还会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而对于某些地区来说,虽然当地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因为交通闭塞,道路崎岖,导致很多现代化的设备都无法在此进行使用,且当这些地区的特产想要向外运输进行售卖时,也会因交通不便被阻碍,所以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非常低,这给我国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 民族地区多元化扶贫模式

3.1 扶贫主体多元化

在开展扶贫工作时,相关人员要加强扶贫的力度和能力。在这一方面,相关人员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这项艰巨的工程,因为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且它不可能把所有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都运用到扶贫的工作中,因此需要扩大扶贫的主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尽量使社会的各种成员自主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建立多元化的扶贫主体,从而完善我国的扶贫制度,增强我国的扶贫的实力。在和民族地区反贫困有关的活动中,政府的作用固然重要,但社会的一些组织和市场上的一些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3.2 扶贫方式多元化

民族地区出现贫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在采用扶贫方式时也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措施。对于那些本身就没有什么经济发展来源的贫困地区,在帮扶其摆脱贫困时,相关人员不能只是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和社会公益力量的帮助,这时民政部门和各种公益性组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那些生活方式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相关人员要加大对其基础建设的投入和科教事业的投入,从而提高村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加强其文化建设,从观念上扶助他们脱离贫困。同时在劳动生产中,要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而对于环境已经比较恶劣的地区,相关人员可以让村民进行迁移,然后把他们安置在交通比较便利和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地区,同时加强这些地区通信设备的建设等。而对于那些制度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当地的制度建设,同要加大对其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投入等,从而为大面积的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 扶贫效益多元化

针对民族地区扶贫时,相关人员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重视其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所以在扶贫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因此在开展扶贫工作中,首先要建立一条绿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习惯以传统的农业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对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同时还对我国的整体环境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在对民族地区进行扶贫时,不但要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同时也要宣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合理规划和布置民族地区的生产结构,从而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使经济发展得到进步。同时,在对民族地区进行扶贫时,相关人员还要注意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一定要顺从村民的意愿,从而在扶贫工作中,真正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民族文化得到维护的情况下,使其成为民族的重要财富。

4 结 语

文中通过分析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知道了造成贫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实际进行扶贫工作时,相关人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扶贫方式,使扶贫工作更加有效、高质的进行开展。因此,为了现代扶贫工作的发展和更多人民脱离贫困的局面,相关人员必须努力创新和开发多元化的扶贫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沈茂英,杨萍.生态扶贫内涵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6(7).

[2]陈国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若干理论与战略思考[J].决策咨询,2016(3).

[3]沈茂英.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村扶贫影响与持续性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16(1).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四川民族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如何促进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