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
2017-05-16王婷
王婷
摘 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对学术界的观点加以总结梳理,以深入研究该问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引起學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以期能够对该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次全面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1.1.1和谐社会是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的社会
郭培元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社会内外部环境和谐的社会。王伟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当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自然社会等都协调发展的社会。朱西周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具体的讲,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1.1.2和谐社会是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的社会
欧赞认为民主法治是制度保证,公平正义是价值取向,诚信友爱是道德基础,充满活力是力量源泉,安定有序是社会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目标指向。秦宣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个价值目标,六个基本特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体系。
1.2和谐社会的特征
青连斌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代际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吴忠民认为和谐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恰如其分的回报,同时,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问题,学术理论界并没有太多争议,主要观点在于以下几点:
2.1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夏琼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使得社会建设相对落后,而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实现社会和谐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过去不平衡的社会发展模式,重视社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协调发展。金维克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多种因素的必然选择,从国情来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从现实来看,在失业工人安置、城市拆迁、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从党的性质上来看,我们党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2.2构建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深刻变化的中国社会对党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李君如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当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我们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把理想的奋斗目标变为现实,因此,我们党需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也有学者认为,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党的执政效果,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国内学术界也一直立足于本国实践,结合自身专业建言献策,对其中的建议意见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着力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夏琼认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荣长海把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区分为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两大类。只有通过改变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或环节,才能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赵阳指出构建和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于党要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高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危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钱立洁认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办奠定坚如磐石的执政基础。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范铁中认为只有利益分配公正,多元利益得以协调共存,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协调农民利益关系,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完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构建反映不同群体利益的诉求平台,实现利益的协调和共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海兵和马西恒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核心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着重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构建基层党建的新格局,形成协调利益关系的整体合力。杨清涛认为,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必须确立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工作机制,以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4.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吴文东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全面建設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长久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青连斌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的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曲庆彪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也有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曲庆彪、苏海婴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量的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社会质的提升程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注重物质文明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的。
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黄颖娜认为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在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因素。虞云熠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只有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是否和谐,又是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标准。刘琼华认为贯彻落实“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通过以上研究梳理归纳可以发现,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几个基本问题都有了非常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范围广、视角多、研究成果丰硕,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理论界也从多角度、多专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体上可以形成一些共识;但是,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学者从多角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意见,涵盖党史、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但是缺乏对各个学科的综合研究,应当加强协同研究;第二,研究成果偏理论化,对实践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建议少之又少,多为理论指导性建议;第三,学者在提出观点时,往往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对于矛盾的变化和国情的动态发展不足。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理论者的不断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又提出”四个全面“的建设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好觉已经吹响,但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依然呈现出与社会发展不相和谐的方面,这就需要我党结合世情、国情,科学分析,走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欧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5月.
[2] 王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建构[J].攀登.2005年3月
[3] 秦宣.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
[4]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执政能力[J].攀登.2005年.
[5] 夏金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荣长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J].理论研究.2006年.
[7] 赵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法制与经济.2009年9月.
[8] 范铁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亚平,刘毛.利益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道德原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9月.
[10] 何海兵,马西恒.利益关系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
[11] 杨清涛.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