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7-05-16徐金球
徐金球
(广东省博罗县龙华中心小学 广东 博罗 516100)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小学德育教学理念也受到了冲击,学校和教师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合理开展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能为学生今后的政治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然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实效性不足,学生从社会、生活等处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少年儿童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阶段,在学校受到的课堂德育教育,在课下的生活中不能得到有效实践,既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和自身经验,对提升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资料作了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力图达到小学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实践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4-043-01
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很大變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观念、新思想的冲击。这对于少年儿童德育教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少年儿童学习知识、接受理念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其中良莠不齐的观念也容易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观念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一些道德缺失、三观不正的观念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再加上学校和家长等的影响,提升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成了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1.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问题
1.1课外教育不当,家长疏于管理
当前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小学生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与课外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教育不当。例如,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容易造成对孩子疏于管理、管理不当等情况。小学生正处于需要亲情和管束的阶段,如果家长关注度不高,缺乏关爱的孩子就容易向外界寻求关注,容易沉迷网络、甚至受到坏人利用等,从而影响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家长过于溺爱,对孩子一呼百应,也容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产生各种不良习惯。家长如在家不注意言行举止,孩子容易“有样学样”,产生说脏话、举止不当等问题。另外,经济不发达地区外出工作的家长越来越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家长也会有工作繁忙等问题,与孩子交流时间越来越少,更容易忽略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1.2脱离学生实际,德育缺乏实效
学校德育教学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学校对德育教学缺乏重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适应当前学生需求。并且,当前社会环境下,对学校的评价与学生升学率挂钩,功利化的教学环境让学校和教师将教学中心放在学科成绩上,升学考试的科目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德育教学被忽略,教学效果差,教学内容单一,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不能符合《中小学德育纲要》的具体要求,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一刀切”、“一言堂”问题明显,学生被动学习德育知识,与自身实际情况距离过大,更不能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德育教学效率一路走低。
2.提升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2.1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小学德育教育教学任务重,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的共同努力。形成以课堂教育为主,家庭和社会教育为辅的整个的环境。学校可以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在校期间遵守思想道德和生活习惯准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定期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为父母做小礼物、为父母捏肩捶背、为父母做饭等等。
2.2革新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结合新课改,革新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从学校到教师,都必须明确”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首要就是发挥出学生德育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的教育从课堂上外延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活动,感悟和体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辨能力。
2.3课堂渗透教育,强化德育意识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倾向,教师在讲台上说教,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知识,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厌恶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期,对于说教比较反感,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就会阴奉阳违,这一情况不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分析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在引导学生正确做法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师生合作的感觉,有条件还可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踏青、植树、上街捡垃圾等,这不仅可以与“自然”科目的学习结合起来,也能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观念。在“体育”科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面困难、通力合作,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进取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淡化授课意识,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合作,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4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培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基本框架是六个方面:我与祖国、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大自然、个人修养等。考虑到少年儿童成长的顺序性、阶段性、反复性、差异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渐渐优化,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道德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提升,自己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当学生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时,教师应当及时鼓励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来,才能切实提升德育教学的实践性。
[ 参 考 文 献 ]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