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走向化学的探究之旅

2017-05-16裴锐

化学教与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讨论对比趣味

裴锐

摘要:通过玩转厨房和发现之旅,带领学生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中畅游,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实验中,不仅领悟了溶液内涵,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并获得了化学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实验;讨论;趣味;创新;对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25

一、教学设计思路

江敏老师认为,化学脱离社会的学习是苍白的,而没有学科知识支撑的社会生活是无力的。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体现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如何把这个知识从生活自然而然过渡到化学课堂中?如何让枯燥的理论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给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内容环环相扣?如何体现学以致用?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用心顿悟是核心、是根本。学生在做中悟,在悟中思,在思中验,在验中乐。抱着这样的理念,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模拟厨房,再从厨房钻进实验室,进行发现之旅的探究,最后,在趣味实验中结束新课。期望达到一种境界:学生意犹未尽,陶醉其中,学生到底是在玩中学,还是學中玩,分不清彼此,早已融为一体,呈现寓教于乐的美妙效果。

二、教学过程

1. 融入生活 玩转厨房

学生实验:请每组同学配制最甜的糖水、最咸的盐水!

操作: (1)分别向一次性杯子里加入矿泉水。(2)用勺子向杯子里分别加糖、盐,记下:你加了几勺糖、盐?(3)用筷子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教师:你得到最甜的糖水了吗?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尝尝看,有多甜?你得到最咸的盐水了吗?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尝尝看,有多咸?

学生:杯子底部还有糖、盐。

教师:为什么杯子底部还有固体?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糖、盐溶解不了啦!溶液已经饱和了!

教师:刚才两杯同样多的水中,你发现糖、盐,谁溶的少?

教师: 这说明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还是不同?

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糖、盐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设计意图] 学生在亲自实验中体会到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引入溶解性的概念。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继续畅想联系生活万象:(1)面粉和蔗糖哪个更易溶于水?(2)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3)你冲果珍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

猜想一: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猜想二: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猜想三: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问题,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

2. 钻进实验室,启动探究之旅

发现之旅一:观察面粉、硝酸钾、生石灰放入水中的现象。

实验操作:(1)将面粉、硝酸钾、生石灰干燥剂、各取一药匙,放入一次性杯子。(2)杯子里加入矿泉水,用玻璃棒搅拌。

提问: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面粉、干燥剂溶解性不强,硝酸钾的溶解性强。

教师:对比发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溶质的性质。

[设计意图]为什么不用消石灰而改用生石灰?理由如下:(1)生石灰干燥剂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熟知的物质入手,学生更有亲切感和探究欲。(2)教会学生用生活中熟知的物质来配制澄清石灰水。(3)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让同学感知温度的变化,从而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石灰干燥剂。

发现之旅二:观察碘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溶解性。

操作:(1)各取一小粒碘,分别放入试管中。(2)向大试管中加入水和酒精。

(3)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教师:请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碘易溶解在酒精中,不易溶解在水中。

教师:这组对比实验,又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溶剂的性质。

发现之旅三: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

操作:(1)取一支大试管,用药匙取2药匙硝酸钾。(2)加入约2毫升水。(3)振荡试管。(4)待试管冷却后,把该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里冷却。

教师:加热前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加热前,硝酸钾溶解的很少,加热后,硝酸钾全部溶解了。

教师:这组对比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性增强。

归纳小结:一、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种类;(2)溶剂种类;(3)温度。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师:观察实验桌上用过的试管、一次性杯子,找到底部有固体的。

教师:你能给这些上层清液起个共同的名字吗?

学生:饱和溶液。

教师:给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分析:为什么还要强调一定量的溶剂、一定的温度呢?

学生:当溶剂、温度改变时,饱和可以变成不饱和。不饱和可以变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师:请回答你的方法。

归纳: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A、适合于大多数固态物质(普通溶液),如KNO3。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升温,都能把它从饱和变成不饱和呢?

发现之旅四:操作:(1)请把2号篮里溶有干燥剂的杯子拿出。(2)取少量上层清液在小试管中,取2份。(一份留下做对比,一份加热。)(3)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教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发现原本澄清的溶液浑浊了。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温度越高,氢氧化钙的溶解性越弱。

教师:氢氧化钙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该如何转换呢?

归纳: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B、对于少数物质(如石灰水)而言,其溶解能力是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

教师:为什么还要强调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呢?刚才的糖水已经饱和,若再放别的物質,还能再溶吗?

发现之旅五:操作:(1)把底部有固体的糖水杯子拿出。(2)取半药匙硫酸铜放入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溶液变成蓝色或者绿色。

教师:对这种溶质饱和了,对另外的溶质可能不饱和。利用这个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好的应用。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己配的盐和糖饱和溶液中加硫酸铜固体,无色溶液立即变成蓝色或者绿色,不仅色彩美丽,现象明显,印象深刻,而且溶液被再次利用,体现节约的理念。

嘉奖——趣味实验

教师:拿出烧杯中的试管,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有针状的晶体出现。

教师: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降温结晶,这个问题以后再讲,下面启动趣味实验。

操作:(1)将烧杯里的试管拿出,擦干试管外壁的水。(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直到固体消失。

(3)趁热用毛笔蘸热的液体写字。

(4)用电吹风吹干。

(5)用带火星的木条去点燃,观察现象。

教师:你知道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硝酸钾是教材中研究物质溶解性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将配制的硝酸钾溶液,多次降温、升温,通过学生对硝酸钾的反复折腾,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刻感悟到什么是降温结晶?电吹风吹白纸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是蒸发结晶,为解决结晶这一难点埋下伏笔、刻下印记。学生用带火星木条点燃白纸的时候,看到硝酸钾写过字的地方,犹如一条火蛇在游动,学生乐不可支,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成就感、价值感、满足感贯穿身心,课堂学习原来是一件多么快乐有趣的事,学生的学习激情、求知欲大大增强。这不论在提倡核心素养的今天,还是提倡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昨天,都是相吻合的。

三、教学反思

从生活到实验,从实验到生活,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我力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眼手耳心脑的全面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亲自实验中慢慢悟出其中的化学原理,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给学生渗透一个思想:化学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学习化学的意义,是为了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江敏.学科思维和社会生活的融合——“二氧化硫的性质和酸雨”教学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6):1-5

猜你喜欢

讨论对比趣味
午睡的趣味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