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2017-05-16孙姗
孙姗
【摘 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专业群建设理念逐步渗入的思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如何紧跟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开展专业群建设已成为解决目前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机制建设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背景基础
(一)紧贴行业设专业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发展需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智能交通信息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为交通技术技能型人才开辟了需求渠道。
(二)初步形成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交通行业发展的专业群
交通运输大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空前,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改革、市场需求变化”,紧贴湖南区域经济,以特色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初步构建专业群,即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群、交通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交通智能技术专业群、工程机械维护服务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目标和重点
(一)建设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紧跟交通运输行业和湖南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专业建设聚焦交通、人才培养瞄准高端,建设交通特色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加快构建与湖南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动融入产业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交通行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打造交通职教品牌,建设专业品牌与特色。
(二)重点突破
构建了以服务交通行业为主的特色专业群;各核心专业根据各自的特色,制定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特色课程的建设;初步建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训条件获得显著改善;实行教师网上课程展示与竞选,试行教师差额选课、学生学业预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入交通产业发展战略,按照“错位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交通行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各专业群内的专业。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关键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淘汰与产业、行业对接不紧密,就业率低,规模效益差的专业,改造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增设专业群中对接湖南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探索专业分级,综合评估专业,全面疏理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产业发展背景下专业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诊改方案、制定专业分级标准,综合评估专业,引导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淘汰社会需求不大、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
(二)特色专业群建设
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夯实基础和重点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重点建设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群、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和交通智能技术专业群。 根据内河航道人才的需求,逐步形成水运技术专业群。按照“基础在学院,专业学习在基地,生产实习在企业”的思路,推进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发展的特点,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形成特色专业群。
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措施
以实现“以交通大类三大专业群为重点,其他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群建设目标,提出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主动适应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行业的发展变化,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淘汰专业群外就业率低、招生难、对接行业、产业不紧密的专业。
(二)加强宏观调控,控制专业总量
按照规模、需求、结构、效益、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进行专业论证,统筹考虑专业的独特性和集群性,避免盲目追求专业数量增加。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宏观调控,整体把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跟踪行业企业发展,建立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
1.建立新专业准入机制
新增专业必须认真进行专业调研,必须符合专业资源的集约利用;专业群都要撰写《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专业现状、教学质量,载明学生报到率、流失或淘汰率、首次就業率、就业对口率、起薪等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系列指标。
2.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形成稳定的专业调整机制
对已招生专业建立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区域内各院校所办同一专业进行横向评价,及时掌握各专业在区域内各院校同类专业中的办学情况,对对接行业、产业不紧密的专业及时调整或淘汰。
3.建立专业自评机制,促进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能力
①确立评价主体:由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务处、督导室、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其中,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所占分值要大于其他评价主体;
②指标体系: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产教融合情况;
③开发专业评价信息系统,由被评价专业填报的数据采集平台、多元主体评价定量打分及定性评议平台和数据汇总处理平台;
④健全专业评价激励机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
⑤评价期为一年,连续三年实行末位淘汰,相应专业予以控制招生或停办。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化存才,范国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指标的权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
[2]杜志敏.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吴雪.专业评估:内部学者治学和外部同行评议的协调[J].复旦教育论坛,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