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审美:站在中西文化的视点上

2017-05-16高国兴

活力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

高国兴

[关键词]生活审美;中西文化;常勤毅

放在我案头这本图文并茂的厚重的著作——《中西文化与影像视域下生活审美学》(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2),是美学专家常勤毅教授刚刚出版的一部学术专著。在如今大得离谱、厚得出奇、过度包装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外表精美的书籍中,这本书封面淡雅、蓝白相间,显得低调、收内,甚至有些“素颜”。然而当我一口气读完它之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这部力作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写作内容,确确实实是站在中西比较文化的研究视角上,以他那独特的思考走向、冲动的理论激情、踏实的现实求证、通俗的话语方式和以图代文的影像设计,向读者打开了另外一扇通向生活美的大门。

美学,长期以来一直是门“热门学科”。关于美学研究文章和论著多如牛毛,美学家之间论点交锋以致于发生口角之争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我们回过头来看,平心而论,这些论战中相当多一部分是在打一场没有赢家的无谓的“口水仗”。在这种“真理越辩越不明”的形势下,我看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搞点建设性的研究来得实际和必要。

《中西文化与影像视域下生活审美学》就是这样一本能让你远离理论的“械斗”和观点的“交战”,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一本好书。

首先从书名来品味。“生活审美学”的价值何在?这恐怕是一个不能不让人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国对美学研究,有两种倾向:要么是深奥的哲学美学,有的讲是“自上而下”的美学;要么是浅显的艺术美学,有的讲是“自下而上”的美学。就是很少有人去研究生活本身的美学。常勤毅教授认为,以往国人常常将审美排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之后, 亦即“学会审美”与“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比起来,其地位与作用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不重要”其实是将审美与“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割裂开来的,特别是在“学会生活”中似乎可以不用“审美”也一样办得到。常勤毅认为对此从官方到民间被广泛接受的认识上误区的给予批评,提出美寓于生活中。进行生活审美学研究目的与价值在此。

说到该书标题中的“中西文化”,据我了解,这是常勤毅多年来在大学和基层单位开设美学讲座和选修课时,经常使用的一个关键词。他甚至别出心裁的把他的获得全国美育成果一等奖的精品选修课《影像中的美与生活》也加了个副标题,即“中西文化比照下的人性与时尚”。这就像在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他一直是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上一样,比如他曾发表的《比较美学视角下的但丁与屈原》、《“维纳斯环带”:人体文化的摇篮与共振》、《美学的人体与人体的美学》、《女性描写:批判与继承的双刃剑》、《战乱中奴、主的悲喜剧》、《“墙”的魅力与“隔”的美学》、《论中西文人女性人体描写的审美特征与伦理标准》、《艺术真实与真实系统》等一系列论文,都可窥到他在试图运用中西文化的不同视角来阐述。于是在本书的写作中他延续了这种研究习惯或角度,但与他以前论文明显不同的是,他把视觉中心深入到了历史和现实在生活美学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追溯着中西文化历史長河里那些体现着人性美与丑的生活史实,一方面审视着当代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纷纭复杂的时尚现象。正是在这一统揽全书的的总体构想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其次从书结构框架品味。纵览全书,一共有十大部分组成。“导论:生活审美学的西方与中国视角——生活审美学存在论”。作者首先在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里找到了生活审美学的“西方与中国视角”,然后就紧紧围绕着中国现实生活中种种时尚现象,提出了“人类一天都离不开美”——生活需要美、如何“使人性变得高尚优美”——教育呼唤美、“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文化依赖美的问题。进而得出了“生活审美学的价值发现:呼唤优雅”的命题。

第一章:“人类文明与美的起源——《火种》——生活审美学发生论”、 “第二章:真善美的述说——《幸福时光》——生活审美学关系论”、“第三章 :美的纷争与固守——《月光集市到中国》——生活审美学内涵论”是作者对生活美学的价值体系作出的理论思考和解析。在一般的研究美学的论著中,这几章往往是最枯燥无味,但又不能越过的部分。常勤毅在此除了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外,最主要的特点是力求用一种较为通俗、生动的方式和话语模式来体现。比如他用“月亮代表我的心”——主观价值美、“月亮走,我也走”—— 客观价值美、“琴上有琴声”还是“声在指头上”?——主客同在、“猴子捞月”与“嫦娥奔月”——实践美与“自然人化”等小标题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交待了中国几个不同派别的美学家的美学观点。而在“‘黑猫白猫的美学思考——美的内涵再发现”这一节中,作者随手拈来邓小平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把美学理论中最让人喋喋不休、众说纷纭的有关美的定义的问题先搁置起来,从交通警示语与“我有新妈妈”的广告——美的形象内涵、“可爱的才美丽”—— 美的情感内涵、扔石头的小孩——美的实践内涵、公交车让座和美有关系吗?——美的伦理内涵、“三寸金莲”与女性美描写——美的历史内涵、“培养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美的教育内涵等方面,力图给读者一个思考什么是美的开放性的角度。

在随后的第四章 “和谐的家园美——《亲家过年》——生活审美学环境论”、“第五章 爱与被爱的美——《巴黎圣母院》——生活审美学情感论”、“第六章 “赋予人类的美以百般的魅力”——《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生活审美学欣赏论”、“第七章 “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莫扎特传》——生活审美学表现论”这些章节中,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去重复人云亦云的常识性知识,而是紧紧抓住与生活美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生活美和人的美的问题,特别提出了“社会氛围美”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赖以生存、成长、发展的社会土壤和社会风气的总和。它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方区域、一座城市,小到一所单位、一个小区、一个车间、一户家庭,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是否能去创造、爱护和感受到这个环境的美,则是我们的家园是否和谐美好的关键”。而且从中外历史与现实中的一些例子中多角度阐述了社会氛围美的宽松、宽容、宽宏和生存空间美的自由、愉悦、发展。

在“和谐的‘家园美”一章,作者提出了“生活审美学在关系学中的价值延伸”的新课题,指出了在人际关系交往的最初阶段——相识阶段要自信而不自大、亲切而不亲昵、谦逊而不谦恭、轻松而不轻佻;在人际关系交往的中间阶段——相交阶段要真诚而不虚伪、亲近而有距离、互利而不惟利;在人际关系交往的最高阶段——相知阶段要做到“八个学会”。尤其是在“爱与被爱的美”这一章中作者从中国四个成语角度切入对人际关系中最为常见的四大关系(同舟共济的情爱美、情如手足的亲情美、肝胆相照的友情美、宽以待人的“同情”美)进行了精妙的议论和阐述。

比如作者在盛赞歌德爱情诗歌(“你来自春季,我来自秋季,我们彼此一努力,來到了火热的夏季”)之精辟的同时,也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其实如从相爱的男女双方如何和谐相处的角度来分析,只说对了一半。确切地说男人应该是土做的。因为水与土才是矛盾的双方,水和土的关系处理得当、恰倒好处,就能成为能雕出放射出美的永恒魅力的艺术珍品的泥;假如处理的不好,不是水多,就是土多,不是根本和不成泥,就是勉强和成了泥,也经不起风吹日晒,制成的雕塑品也会破碎。而且从男女的天性差异上分析,把女子比成水,把男人比作土,也十分贴切。女子柔情似水,她的恰倒好处的滋润能使干燥、散漫的土变得温顺、驯服;但如果水势太大、太猛,就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把土彻底淹没,二是把土冲跑。反过来也是一样,男人有大地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包容,土与水的搭配合适,就能变成肥沃的泥土,结下丰硕的果实,开出幸福的花朵;土如太多就会把全部水分吸干,土壤不但变成“不毛之地”,甚至还会把水与土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就是最好的写照……可见,从爱情美学的角度分析,一个由“水”——女人和“土”——男人组成的家庭,作为“水”就要给家庭以柔美,作为“土”就应该是家庭的支撑,土包容了水,水柔化了土,那么这个由夫妻间的和谐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就是一座‘一百年不死,一百年不倒,一百年不腐的坚固的大厦。”

在“人体,心灵的镜子:人体美及其欣赏标准”的章节中, 他参考了上百部中外名著,总结概括出“中西女性审美标准对照表”,并且令人信服地得出“西方文人偏爱水——“瀑布”或“波浪”,中国文人钟情于天——“云彩”,所以西方文人常描写女人的披肩长发,中国文人则把女性头发比成“云黛”等诸如此类的结论。

更为精彩的则是“维纳斯环带”:人体文化的摇篮与共振这一章节,作者洋洋洒洒几万字,为我们绘制了女性人体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从“神话里的女性与女性的神话”到“父权下女神的悲喜剧”、从“冲冠一怒为红颜”到“受难的圣女与窦娥的冤魂”、从“好色的宙斯与爱神的欢恋”到“从娜拉、“铁姑娘”到“女汉子”,图文并茂、分析透彻、娓娓道来……而在“游走在艺术边缘的现代人体文化”中。作者一开篇,就一针见血地发出这样的设问:“为什么亚当夏娃吃了能使人智慧的果子之后,面对着上帝的杰作、大自然的神工——人体所产生的却不是美的激动,反倒首先是一种耻辱呢?如果以此类推下去,伴随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一文明进程的现代化,体现在人体文化的层面上应该是人往身上穿得愈来愈多?还是愈来愈少呢?”

于是,常勤毅认为:“男士清一色短裤,女士则穿比基尼”的相亲活动和色情裸露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人们对‘浓妆艳抹的容貌过分强调、以至于越来越失真虚假的今天,洗尽铅华,露出天然的身体,勇敢接受相亲者的‘检阅。这恰恰是人体文化如何往健康、自然、有益的生活审美方向发展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常勤毅认为:“作为商品社会中的人体文化总难免会多多少少被染上商业色彩,由一张裸体画诱发犯罪的现象也许偶有发生。但这都不能认为是人体文化本身的差错和毛病。人体文化性感与美感交织、耻感与快感相融的特性,便决定了它所导致的社会效果的复杂性。这就好像出现性描写的严肃文学一样,只要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出发点是端正、严肃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学意义是积极向上的,性描写的细节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是有必然联系的,性描写的手法是适当,寓意深刻、哲理性强等等,都不能列入色情文学。” 于是,常勤毅认为:“性生活的和谐、美满以及生理、心理上的快慰所达到的夫妻间感情的融洽,不也同样能激起人们的美感吗?文艺作品通过一定的充满健康审美趣味的表现手法,展示这种美是无可指责的。”

读完常勤毅这部继他《生活美学价值新论》之后的又一部生活美学专著,给我的感觉:好像我即不是在读一部大部头的理论巨作,也不是在看一本四平八稳的一般教科书,还不是在欣赏一本文笔优美、语言犀利的杂文集,我仿佛是站在中西文化视点上在生活本身里做了一次惬意的审美旅行,通过作者充满哲理、智慧和忧患意识的阐释里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生活美学的启迪。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谈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中西音乐表现形式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
分析《当幸福来敲门》中体现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浅析爱情诗背后中西文化诗学审美之差异
中西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与理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