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实施
2017-05-16钱德芳
钱德芳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内容和一些音频、视频资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有效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使学生在教师的创设的情景下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应该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帮助或合作学习者的合作,合理利用学习资料和工具自主学习获得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只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然后主动的去探索,使学生学会主动构建,而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或教师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笔记上或学生的大脑中,要强调学生的“学”。
二、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教师要合理利用,使其与生物课程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因特网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理想的环境。
1.创设交互性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有效的实现人机交互,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同时,学生在利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立即反馈,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多样性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视觉,11.5%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因此,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个感官同时获取信息的话,这样在相同的时间会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记忆更加深刻。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内容,还可以提供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即能看到,又能听见,还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这样获得的信息量要比单一的教师讲解要强者多,而且,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的要比教师讲解影响深刻的多。因此,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多样性教学环境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创设有效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系统能够有效的对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超文本可以实现网状结构管理信息,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网状结构比较符合人腦的思维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文件或书籍,超文本可以将所有的内容按照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想看什么内容点击相应的链接即可,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所管理内容不仅仅是文字。还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信息,这就构成了一个超媒体系统,教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信息、练习题、测验题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上课时随时调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自行调用学习和练习,也可以自己进行测试并及时得到反馈。
4.创设协作式教学环境
协作式教学,要求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学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然后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共同协作学习。现在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5.创设发展式教学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和超文本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发展式教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辅助教学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因特网等在教师的引导或帮助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等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种:群体——多媒体讲授型、自主一一监控反馈型、互动——讨论激励型。
五、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整合中,我们要尊重教育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整合。
1.教学目标整合的原则
要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整合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整合的原则
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3.整合的平衡性
认真权衡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问题驱动与系统学习、教师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与文字模型、情景学习与抽象思维、全球交流共享与个体思维训练、知识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这些方面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