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线记者如何发现新闻
2017-05-16黄春英
黄春英
[关键词]跑线记者;观念更新;提高方法
国内媒体为了工作便利,一般都设有“跑线记者”这种角色,由其负责某个领域的采访工作。由于跑线记者长时间工作在某个领域,会因为过于熟悉而经常感觉“无米下锅”。这就需要跑线记者不断提高新闻敏感,转变跑线观念,保持独立精神,努力发现新闻,采写优秀的新闻报道。
一、提高新闻敏感
跑线记者工作久了一般会有这样的感触:刚刚接手某一战线时,看哪都新鲜,什么都可以出新闻。但时间一长,记者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嗅觉不灵了,老是觉得“无米下锅”。这时候就需要跑线记者用心用脑调动和提高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读者;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事实;5.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新闻敏感并不是凭空产生或一时心血来潮发现的,它离不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大量的新闻线索、广泛的调查研究、众多的资料积累、强烈的创新意识、广博的知识修养和艰苦的探索精神,只有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才能爆发出思维的火花。跑线记者要具备和提高新闻敏感需做到如下几点:
1. 提高政治敏感,紧跟时代步伐,全面了解当前国家和省市当地的大政方针。首先记者要加强学习,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决策依据和决断能力。比如“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的新闻热点,如果跑线记者对“供给侧改革”这样的新闻热点内容不得要领,如何用新闻作品引领大众认知?因此,跑线记者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时事,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新常态。
2. 提高新闻敏感,判断新闻价值,跑线记者还要加强自身新闻业务技能的培养,要深入工作领域,认真了解工作重点。某条战线跑長了,熟人多了,记者的立场和报道角度可能会慢慢转向行业机关,渐渐失去一个新闻人应具有的职业热情和冷静,其新闻灵感也就越来越少。跑线记者应警惕这种情况,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无论对本行业情况多么熟悉,都要努力深入基层一线,从群众中挖掘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捕捉到新闻的“活鱼”。
3.要认真思索。跑线记者工作时间长了,因为情况熟悉,常常产生自满情绪,下基层越来越少,当然觉得可挖掘的鲜活新闻也越来越少。这就需要记者有自己认真深入的思索,采用发散思维法,把一些零碎的、看上去不相干的事组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从中找出关联,从而得到一个异乎寻常的全新结果。在采访中,记者有时发现许多新闻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一旦把它们联系起来,就会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新的天地。
二、转变跑线观念
跑线记者要想多采写有价值的新闻,就需要转变观念,拓宽报道领域,变“跑线”为“跑领域” 。所谓“跑领域”,就是明确跑线记者不是只关注所负责战线的权威发布和动态新闻,而是向下将触角延伸到这一领域的方方面面。任何一条战线、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孤立的,跑线记者应从国家、社会层面去看待某一战线上所发生的事,将那些对社会有普遍意义的、广大群众所关心的新闻及时报道出来。
例如,如果跑妇联的记者只关注妇联的动态,大会小会逢场必到,却对家风家训熟视无睹;跑就业的记者,只关注招聘会,不理会创业故事;跑交通的记者只知道春运,对智慧交通置若罔闻或一知半解,那么他们很难采写出鲜活、有深度的新闻。
从“跑线”到“跑领域”,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将带来采访路径的改变。传统的跑线记者常常只关注政策条文的发布,不关注与政策相关联的人群的声音,不从民众的视角深入采访,也没有在新闻发布会和文件材料外再深入采访相关人群。由于“跑线”记者的采访链上缺少了人的声音,这种“唯上”式的采访路径依赖,导致报道往往出现“自说自话”、“见物不见人”等问题。如果改变跑线记者这一通病,不仅记者的报道线索层出不穷,报道内容和方式也会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使报道变得丰富鲜活。
三、保持独立精神
无论是跑线还是跑领域,记者的客观立场必须明确。跑线记者不是某个单位的“跟屁虫”和“发声筒”,很多跑线记者的通病就是“唱赞歌”,而很多单位对于这种“表扬体”已经麻木,认为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受影响。
要摆脱这种倾向,跑线记者需要保持独立客观的新闻立场和理性质疑精神。 跑线记者必须坚持独立思考,不能被部门牵着鼻子走,要始终牢记“民意代表”的角色使命。除了报道所负责领域的权威政策和动态新闻,还可以采写一些有建设性、有前瞻性的客观报道,给相关从业者以启示。这样既能拓宽报道范围,又能在报道部门树立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