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17-05-16韩震
韩震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从理论和工作两个层面入手抓落实。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言之谆谆,情之切切,充分表明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项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正在全力推进,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然而,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高度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同志指出,在教育内部,智育出问题是出次品,德育出问题出的是危险品。能力强,思想品德出问题,危害更大。我们必须保证多出合格品,多出优质品,少出次品,不出危险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必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四个坚持不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养优良校风和学风。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能够为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坚持正确方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和保证,反过来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高校要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升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感。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给高校以文化人注入時代内涵,使高校的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有明确且正确的着力点。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是为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没有安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不仅社会不能发展、文明难以进步,甚至不可能为年轻人安放一个书桌。
坚持不懈培养优良校风和学风,是为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提供可持续的氛围和机制。解决思想问题,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靠良好校风和学风的熏陶。而优良校风和学风也是高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重要体现。
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不是遗世独立的孤岛,无法也不可能屏蔽社会的噪音、杂音。
当前,高校中存在的明显现象是,有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态度淡漠,总是以“纯学术”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个别教师将讲授马克思主义视为例行公事,甚至以诋毁和嘲弄马克思主义为时髦;个别学生将思想政治课视为学分的“等价物”,从未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就敢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虽然这些现象是极其个别的,但由于高校是育人的场所,其影响的严重性不可低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复杂性、长久性和特殊性。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加强,更重要的是改进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个规律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的规律,准确地说,是做最具创造潜力人的工作。
首先,做人的工作就不是做物的工作。做物的工作,只要符合客观规律就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改造物的存在形态、物的安放空间。而人是有自主意识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特色。做高校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回应他们的主观意向性,关切他们的情感和追求。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知识水平最高和发展潜力最大的一部分人的工作。高校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生活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生活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引擎的时代。他们非常自信,也非常有主见,如何引导他们循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按照社会发展大势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对于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触及心灵中最内在、最深层、最根本的部分,即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这里不能外在地改变,而是需要内在的触动,更进一步地说,要取得真正的效应,就要通过这种内在的触动,使之成为一个人的价值认同和追求。
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高校是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术思想空间,崇尚理性、长于思辨。既然高校是创新思维的场地,那么,师生是最具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群体。
一方面,要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是真懂真信,就不可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的各项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理论体系、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只有从学理角度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只有通过与其他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比较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高明之处,才能真正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就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说过,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不是学者手中把玩的古董,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学生学了之后,觉得对他们成长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帮助,他们才会真正信、真正用。
要共同担当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职责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地位,是考量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指标。
首先,學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高校师生的共同职责。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学科师生共同的事情。我们在学习所有学科时,都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所有学科的指导思想。
其次,要把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一部分人教育另外一部分人,而是所有人不断共同学习、研究和传播的过程。
最后,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目的何为的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我们学术研究的目的何为的问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也不是戴着睡帽的头脑中的风暴,而是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时代性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只有服务于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服务于广大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影响青年人。对此,我们就必须从群众的需要和呼声中寻找研究的问题,回答时代性的命题。
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工作两个层面入手抓落实。
在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必须立足于理论创新,着力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激发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创造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成为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营养。身处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于掌握价值观的话语权解释权,着力抢占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
在工作层面:要高举旗帜,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基地与高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同时,其他学科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要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文明校园,发挥校训和校风的熏陶作用。要加强对课堂、论坛的管理,健全制度,依法治校,从严管理。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既要敢于担当,也要讲究策略,善于工作;既要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任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