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山深处走来的新丝绸之路

2017-05-16谭星宇

中国报道 2017年4期
关键词:种桑养蚕罂粟桑蚕

谭星宇

通过引进蚕桑产业,缅北山区的贫困人群不仅得以脱贫致富,同时在罂粟替代种植、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从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条“新丝绸之路”。

先有丝绸,后有“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经贸往来的代名词,美丽的丝绸总是能令人浮想联翩。现在,在缅甸北部的深山地区,有一家中国公司正在这里教当地的山民种桑养蚕,发展丝绸产业。一条真正的“丝绸之路”正从21世纪的缅甸山区向世界走来……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在缅甸发展种桑养蚕是我们经过认真调研之后做出的投资决策。”面对记者的提问,云南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山洪表示,公司的决策是非常严肃认真的。

郑山洪曾经担任山东丝绸进出口公司总裁,是中国丝绸行业知名的资深专家。在多年的从业经历中,郑山洪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丝绸行业布局正在面临深刻的调整。中国的丝绸产区已经从传统的东部地区转移到西部省份,自2005年起,广西成为中国最大蚕桑生产省份,2011年蚕茧产量达23.10万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36.24%。

就这样,各种条件与广西类似的缅甸北部山区进入郑山洪的视野。缅甸土地广袤,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发展桑蚕产业成本优势明显。深谙中国桑蚕产业发展模式的郑山洪结合缅甸国情,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出资建设育苗、育种基地,基地负责发动农户种桑养蚕,提供技术服务,回购蚕茧,农户负责饲养大蚕,收获蚕茧。通过这种方式,农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小蚕饲养中的风险,保证成功率。同时,通过工厂化、连续化养蚕,农户一年可以多批次养蚕,投入小、见效快。

2012年年底,郑山洪辞去原有的公司总裁职务,开始了艰苦的创业。2013年5月,冒着室外最高50℃的高温,郑山洪和他的团队开始在缅甸基地种下第一株桑树。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对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不够了解,种植桑树的计划最终失败了,800余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打了水漂儿。

面对沉重的打击,这群勇敢的中国人并没有退缩,他们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又重新上路。2014年,公司重新选址到宋街村,当时正值缅甸雨季开始,农民忙于种植玉米。公司的技术人员老崔走访农户,希望说服他们种桑养蚕。农户从来没有见过桑树,自然不肯放弃祖祖辈辈一直栽种的玉米。但如果错过这一季,又要等到玉米收获之后,那就要耽误一年。一时间,工作陷入僵局。

宋街是缅甸著名的菠萝产地,这里有大量的菠萝种植园。能不能从这里下手?老崔和他的同事们一次次的走访农户,向他们解释种桑养蚕的丰厚收益。一次次的被拒绝,又一次次的坚持,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有一家农户答应试试看。宋街的第一个桑园就建在菠萝地里。苍天不负有心人,试验成功了!这家农户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收益,除去菠萝原本的收益,又额外增加了一大块收入。农户喜笑颜开,其他菠萝种植农户见状纷纷跟进,一大批原本种植玉米的农户也开始改种桑树。

“菠萝地里种桑树,桑叶和菠萝可以双丰收。菠萝需要的氮、磷、钾肥比桑树量要大,所以需大量施肥,但由于菠萝是浅根系,肥的利用率低,大部分肥料淋渗到中深层土里。这部分肥料可让中深根系的桑树充分吸收,这样肥料利用率就高,一次施肥起到了双重效果。菠萝的株距、行距、行向的要求与桑树基本一致,而且种植菠萝要求精耕细作,这正好符合桑树的种植要求。”公司副总王冰向记者解释了背后的道理。

“不侵占土地,不破坏环境,投资小、见效快,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种桑养蚕项目的特点。按照德宏正信的發展模式,公司并不占用农户的土地,桑蚕生产的全过程是绿色环保的,不产生任何污染。桑树的寿命更可长达20年以上。在中国几千年桑蚕生产发展的历程中,桑蚕主产区都变成了富庶之地。郑山洪表示,有信心在缅北山区再造一个富庶的“丝绸之乡”。

替代种植见成效

班翁距离缅北重镇腊戌约60公里,位于著名的“金三角”地区,这里曾经漫山遍野种满了罂粟。在缅甸政府、地方和国际社会的多方努力下,这里的罂粟种植一度得到了控制。但由于缺乏更好的谋生手段,罂粟种植一直灭而不绝,严重影响了禁毒工作的效果。

德宏正信公司的一个基地设在这里,老封就是班翁基地的负责人。初到班翁时,看到当地老百姓家徒四壁,老封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他和同事们下决心要让桑树在这里扎下根,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当地居民爱炉因为没有其他出路,在老封的动员下索性就种上了桑树,“还能再怎么穷呢?”老封和同事们手把手地教爱炉种桑养蚕,帮助他一点一点掌握有关的技术。

付出终有回报,爱炉2015年2月种下了不到半个英亩的桑树,当年5月开始养蚕,到7月已经有了70多万缅币的收入,2015年一年的收入超过了200万缅币。这是爱炉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这一消息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甚至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村子也知道爱炉赚钱了。一时间,众多农户纷纷找上老封,要求种桑养蚕。老封和他的同事们忙得不亦乐乎。

“老百姓种桑养蚕赚到了钱,就不用种罂粟了,这就是最好的行善积德。”提到团队的业绩,郑山洪满满都是自豪。

2016年11月1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在缅甸投资圆桌会议,缅甸桑蚕项目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在会议上展示,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桑树已经在缅北高原上扎根,桑蚕事业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截至2017年3月底,在缅甸共建成16个小蚕共育基地,桑园面积扩大至7000英亩,覆盖了312个村落、2553家养蚕户,从业人数达18000余人,初步计划用三年时间在缅甸发展桑园3万英亩,建立20个小蚕共育基地,实现替代罂粟种植1.5万英亩,实现20000户缅甸农户脱贫。缅甸的桑蚕事业呈现出健康、稳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种桑养蚕罂粟桑蚕
小学生赏花顺便立了个功:铲除125 株罂粟!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大理石客厅里的罂粟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种桑养蚕
当前农村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