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观意蕴

2017-05-16赵士发

理论探索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习近平

赵士发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著,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系统治国理政思想,这些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观意蕴。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其价值诉求合乎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相互依存且互为表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价值观上的自觉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3-0049-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著,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系统治国理政思想,主要包括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基本目标,以建构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动力,以实施“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为主要抓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理念为方法论。这些治国理政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价值观意蕴。今天,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观,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理论体系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观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旗帜鲜明地将价值观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考量。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敏锐地抓住了价值观建设,因为价值观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重视价值观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和间接与价值观问题密切相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的事业。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在理论和方针政策上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但在实践中却一直存在“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不平衡状况。今天,中国的GDP已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应当看到,虽然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较物质文明建设而言,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价值观建设问题。这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曾经引领和凝聚中国人民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不少人在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失去了方向,理想信念缺失,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及各种奢靡之风等,反过来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若精神文明发展相对落后,必然会反过来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物质因素对人的激励作用不是无限的。当人民的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后,精神需要会成为主导。但如果人民的精神生活空虚,只满足于物质需要,就会失去创造的原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基本解决了生存需要问题。但同时,由于对市场经济与资本的管理不到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与贪污腐败问题。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制度上关注人民精神满足的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人民的生活就会失去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失去恒久的动力。

與“两个文明”建设不平衡相关,带来了话语权的失落问题。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受到了冲击,马克思主义在一系列重要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上失语,一些人端着共产党的饭碗骂“娘”。在国际上,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并没有相应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决定了我国必然要面对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中西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目的地炮制了“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所谓理论学说,试图诋毁中国形象,否定中国道路,矮化中国文化。他们一方面使用着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商品,另一方面却污蔑中国没有对世界贡献有益的价值观。这就是近百年来党在解决“挨打”与“挨饿”问题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遇到的新问题,即“挨骂”的问题。不仅如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千方百计挑拨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将中国对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援助与开发歪曲为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与对落后国家人民的剥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由上可见,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直面时代问题,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这一新的发展战略,并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弘扬,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二)重视价值观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自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实事求是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观首先就是要实现每个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晚年在思考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东方社会在吸收世界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有跨过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后发先至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这一设想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其合目的性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它们在价值观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价值观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以及社会主义本质论等一系列富含价值观的论断。其核心还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无疑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价值观念还是以人民为主体,其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并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是党在价值观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主张加强学习,提出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它们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目标,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深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人民的精神之钙,也是团结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纽带。上任伊始,他就明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的坚持和发展。可见,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总之,价值观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

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现在中国正处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以高度的责任担当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鲜明的价值诉求。深刻把握中国梦的价值意蕴,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

(一)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不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想,它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但不是没有客观基础的空想。习近平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1 〕36。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不仅离不开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且是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基础的。由此可见,中国梦事关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客观利益,且与民族国家以及个人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在习近平看来,中国梦在时间维度上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同时也是未来的。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5000年来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与选择的结果。它内在包含着170多年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可见,中国梦的价值目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

(二)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不是没有理论根基的盲目口号,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發展生产力,在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并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事业是公平正义的事业,它注重的是人民的幸福。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 〕39这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生动诠释。在他看来,只有富强了,才会有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所以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基础。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逻辑。但他同时也看到梦想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大力发挥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民族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价值观上,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将民族、人民与个人作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将三者关系有机统一起来。他领导全党进行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是资本主义与其他别的什么主义的梦。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与危机,无法消灭剥削和压迫,无法消除两极分化。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它所追求的人民幸福是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可见,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与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三)中国梦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之梦,它是内蕴着世界梦并与世界梦相通的民族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中国梦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它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团结人民与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没有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改革创新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就会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所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民族的自强不息与精诚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基础。但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相通。” 〔1 〕64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族人民携手共进,为整个世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其实,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再到今天的习近平,都深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都反复强调要有世界视野和国际情怀。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举国际主义的伟大旗帜,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团结是中国梦的重要价值内容,实现中国梦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也包括世界各族人民。可见,中国梦是蕴含着世界梦的民族梦。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科学的战略规划和合理的价值目标为保证。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逻辑展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四个最主要的问题,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战略眼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切中了当代中国实际,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与个人应当以何种精神面貌呈现于世的中国价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相互联系,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都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总体说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并相互促进。如果没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失去了保障;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失去了灵魂。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价值意蕴。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远的战略眼光与治国理政思想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2 〕44习近平对发展战略的思考背后,蘊藏着对世界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目标与发展方法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占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对实现中国梦在战略上的顶层设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思想上的高度自觉。

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把握,而且鲜明地提出了全面的价值目标。全面而不是单一,这本身就是一个评价标准。这意味着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对改革的要求是全面深化,对法治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对治党的要求是全面从严。这些全面最终要落实到价值主体身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考虑到城市,又要考虑到农村。而且只有以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小康为尺度,才能衡量中国是否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面前人人平等、全面从严治党要确保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等。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终都将体现到对价值主体的作用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也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价值内涵。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 〕189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出发,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价值观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它正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正在世界上不断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当代中国对世界在价值观上的重要贡献。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关于中国在价值观上没有也不可能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的污蔑。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价值意蕴,二者相互依赖且互为表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双重保障。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在“全面”,即强调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要富有。精神要素是衡量中国社会是否全面小康的重要尺度,反映着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内在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铸造的是理想信念、道德素质与文明风尚,它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家园与精神高地。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失去了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在改革的深水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精神上的动力是难以深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道德支撑。法治与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要靠制度,但也不能忽视精神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从严治党的思想保证。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不仅需要人们努力学习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在社会实践中倡导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也是国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内在融入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也已经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念贯彻到治国理政思想中;全面从严治党在突出发挥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时,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自觉融入到了党员个人的行动中。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们相互依存,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着战略措施与价值目标的双重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反过来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都有力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价值观的中国向度,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的提出,则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价值观的世界向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是共同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共同价值与西方发达国家所鼓吹的普世价值是不同的。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产生了一系列威胁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生态环境危机与资源短缺、恐怖主义与核战威胁、两极分化与社会不公等全球性问题,它们关系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单独解决。当代的这些全球性问题,从反面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深刻地认识到全人类存在着共同利益,人类前所未有地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必须珍惜地球,在世界上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同民族国家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它主张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2 〕264。他主张构建以新型国际关系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关心人类的共同命运,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中国再次站到历史与道义的双重制高点上。

(二)习近平提出的共同价值与西方所倡导的普世價值具有根本的异质性。西方的普世价值是指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都为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共同接受的,是世界上普遍适用与永恒存在的价值。它彻底打破了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民族、种族、阶级、国家之间的界限,也完全超越了一切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的差异。从本质上说,西方的普世价值不过是绝对上帝的别名,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虽然虚假,但以普世价值之名传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则是非常客观与真实的。西方普世价值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都是有钱人的价值,是以金钱和资本去衡量的资产阶级的价值。也就是说,普世价值的价值主体是资产阶级。而习近平提出的共同价值,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客观基础的价值,其价值主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区别还在于共同价值是历史性的,而普世价值是非历史性的。所以,中国要在揭示西方普世价值骗人实质的基础上,向全世界倡导并传播人类的共同价值。

(三)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任何民族国家任何历史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不是抽象的静止的,都只是人类社会价值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环节。作为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在批判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价值观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提炼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它最终以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成果为基础的,其中体现了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共同价值。也就是说,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中有普遍的人类共同价值因素。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共同价值都是对特殊价值的提升与超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整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成为人类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共同价值准则,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治国理政的价值基础。但普遍的人类共同价值又是通过不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必须吸纳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成果。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相通,在交往中进行融合、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得到充实、提升和完善。可见,普遍的人类共同价值必然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普遍寓于特殊之中。总之,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价值观层面逐步形成包括自由、平等、法治、公平、正义等人类优秀的共同价值观,倡导“和谐世界”“共同发展”等人类共同价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担当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历史责任,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与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 余论

通过以上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价值观的探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与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实现了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自觉。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敢于面对时代挑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等全新的发展理念,这是党的发展理论在价值观层面的提升。我们知道,在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中,价值观往往处于核心的地位,只有当价值观达到自觉时,才能说这种思想达到了成熟。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日益丰富和成熟,也反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成熟。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上高度自信的体现。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呈现的价值观具有中国与世界的双重向度。它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束缚,既有民族情怀和民族特色,又有国际主义与世界视野,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中国价值。习近平在国内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坚决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在国际上非常强调和平、共赢、合作、生态、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共同价值,把中国梦和世界梦统一起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观突破了西方价值话语体系束缚,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做出了不懈努力。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足迹踏遍全世界,并抓住一切时机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他以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点的价值话语不仅赢得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同,而且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并得到了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价值观坚持了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在执政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基本改变或扭转了中国在国际上“挨骂”的不利局面,重新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显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卓越的领导才能。总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探讨,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今中国学人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苏玉娟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习近平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