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身后的硅谷变迁
2017-05-16李蓉慧
李蓉慧
莫博士宣布要在今年6月退休了。
4月初,他在自己创办的科技媒体Re/code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告别”文章一出,硅谷不少创业者在Twitter上回应,或祝福,或感慨。
莫博士曾在《华尔街日报》做过21年时政记者,从1991年开始写科技专栏,尤其以硬件产品评测知名(他甚至被认为能影响一款硬件的销量),随后科技专栏成为AllThingsD。2014年,莫博士创办科技媒体Re/code,2016年Re/code被Vox收购后,他成为Vox旗下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的主编、Re/code特约主编。
《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者Mike Isaac在他的周末对话栏目里写道,“莫博士要退休的消息,提醒了我回头看过去30年科技行业的演变。”
莫博士的第一篇科技专栏发表于1991年10月,题为《个人电脑实在是太难用了,而且这不是你的错》。
个人电脑时代开始时,产品性能是最重要的。莫博士开始做科技记者的1991年,办公软件Office已经面世一年,微软开始借Windows系统成为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导者,苹果Macintosh电脑的“黄金期”(1989年到1991年)进入最后一年。
对普通人来说,那些复杂的技术参数太难懂了,他们需要一个“意见领袖”帮忙填平这个信息沟。莫博士的角色也就应运而生。
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硬件性能的提升让个人电脑成为基础设施。当1994年网景浏览器创立,随后雅虎、Google等公司相继出现,普通人的注意力很快被那些把他们带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浏览器和搜索框所吸引。
接着Facebook、Twitter等又一批创業公司成为明星,加上2006年亚马逊云计算平台AWS上线,降低了基础服务的门槛,“软件吃掉世界”成为主流论调。
在软件的世界里,产品快速迭代、用户服务和交互体验是最重要的,也是各个公司新的竞争点。苹果每年秋季产品发布会上的硬件更新越来越难满足消费者愈加“刁钻”的胃口,而在开发者大会上透露出的对互联网服务和软件创新的重视,让人觉得这也许反映出苹果正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可软件开发迭代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反哺了硬件创新。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硬件公司学着软件开发的模式,用较低的成本先做一套产品模型,利用众筹网站做试验,如果效果好,再拿去量产。
这带来了“硬件复兴”的说法。但即便如此,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是,计算性能的重要性正在让位于交互体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这一点,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了。
信息提供者更多了。科技行业的日渐繁荣孕育了科技媒体:硅谷最知名的科技媒体TechCrunch创办于2005年,科技新闻网站Gigaom创办于2006年;2011年,同样撰写不少产品测评的The Verge上线。
信息互动的方式被社交网络彻底改变。优秀的传统媒体人如莫博士依然可以在苹果、微软等公司开发布会之前获知产品信息。但社交网络让每个人身兼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评论。信息沟已不复存在。
媒体功能也相应转变了。当人们借助“意见领袖”分析一款产品好坏的需求下降而硅谷技术公司的影响力日渐壮大,媒体反而回到了“监督”这个本职功能。
当美国联邦调查局要求苹果破解嫌疑人的iPhone时,苹果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硅谷对用户隐私的态度;Google、Uber等公司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的进展,决定着大众在多久以后可以坐上无人驾驶汽车;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Facebook假新闻事件更是被视为影响了大选结果。
莫博士在Facebook假新闻事件后发表文章批评Facebook不承认自己是媒体的态度,在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分析了特朗普与硅谷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如今人们对莫博士的期待,更多转向了等待一个有威望的媒体人对某个事件的分析和点评。
这是莫博士职业生涯的历程,也是硅谷技术公司与科技媒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