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是需要花些心思的
2017-05-16
中午的读书时间,我曾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班的学生,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者,有眼神游离、左顾右盼者,还有一些总在不停地翻书页,真可谓读书“破”万卷啊!很明显,班里一部分学生是有眼无心的。当这部分学生看完书后,你问他有何感受,他们会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你,表明他们脑海里空空的、没有留下印象。静不下心来阅读,当然就谈不上阅读的效率了。
怎样让班里的孩子能静下心来,养成用心阅读的习惯呢?
一天中午,我们班的孩子都在看《上下五千年》,我悄悄地走到一个孩子身边,看他心不在焉翻动着,当他翻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小故事时,我低下头轻轻地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怎样一个故事?能给老师讲讲吗?”“嗯——”我明显感觉他有点心虚。“那你再想想,老师一会儿听你讲,好吗?”有了任务,很显然,他比刚才读书认真多了。当我再一次走到他身边,他流利地讲出了故事。我又问他:“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嗯,喜欢。”“为什么喜欢?”“老师,让我再看看。”十分钟后,他又举起了手。就这样,在我一步步引导下,他对历史故事心醉神迷。我想,以后的读书时间他一定不只是乱翻书了吧?果然,后来每天的读书时间,他都读得津津有味。我时不时给他还有班里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提问题,考他们,以此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这样,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变得安静了,看得出他们专注的眼神里闪动着思维的火花。
从以上师生交流阅读感受不难看出,阅读后的交流和讨论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仅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还须想办法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之间行之有效的交流,让学生们始终保持高涨的阅读情绪。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阅读交流课。
一、精彩段落朗诵赏析
交流课上,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脱离文本空谈,会将阅读引入歧途。于是,我设计了“精彩段落朗诵赏析”课,学生在朗诵课上抑扬顿挫,看得出,他们很想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文字读给大家听。其实,学生朗诵的过程,就是欣赏品析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文本信息的摄取,又是对文本语言的转换。比如学生读《草房子》时这样设计:在这么多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段落里,把你认为精彩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为什么选读这一段。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班里不少孩子热泪盈眶,教师再适当引导,这样就进一步欣赏了作品的内涵。
二、课外阅读知识竞答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竞争意识,如果在读完一本知识性很强的书后,用竞赛的方式交流,既有利于学生获得阅读成就感,又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感知进行适当的整理。如我们班共同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我用多媒体逐一播放抢答题,答对者有奖。比如: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等等。因为有竞赛这一环节,学生读书专心致志、兴趣盎然,更关注并记忆书里的细节。
三、搭建讲解表演舞台
一些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故事作品,常常在人物对话、心灵独白、动作神态等方面都有精彩之笔。我给学生们搭建表演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表现扣人心弦的情节,再现感人至深的场景,领悟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读书带来的喜悦。如读《成语故事会》后表演成语故事,读《水浒传》后介绍诸位英雄豪杰的故事等。为了能做到讲解表演绘声绘色,学生就会对课外阅读中精彩的地方细细琢磨。
四、聚焦热点问题辩论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外阅读也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对文本中某些人物形象、某种思想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读完一本书后,我选准某一焦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并适时引导,让问题激活学生对作品的综合思考,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理解水平。如《三国演义》中周瑜这一形象,有的学生认为,周瑜处处陷害诸葛亮,是小人之举;有的则认为保卫本国利益,是英雄行为。为此,我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这样学生会深入读文,潜心思考,有理有据地交流独特的主观感受,实现了对作品的深层解读。
五、主题探索式自由阅读
进入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所以,我就把本课或本单元要解决的指定问题抛给学生。比如学习《早》前,我提出“我眼中的鲁迅”这一问题,让学生读相关资料;学习《恐龙》一课后,我又提出“恐龙是怎样一种动物”的问题,让学生读百科知识等。让学生围绕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整个课外阅读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自由阅读中更能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在阅读之后,小组内或班级中汇报交流。
看着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日益高涨,我由衷地高兴。当老师的,无论教什么课,都得多花些心思,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