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
——以吕梁学院为例
2017-05-16霍葆杰吉晓环武春霞
霍葆杰 吉晓环 武春霞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
——以吕梁学院为例
霍葆杰**吉晓环**武春霞*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文章主要探讨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作用,借鉴以往研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在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果表明团体辅导能够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
团体辅导;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善其应对方式也成为了目前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同时,团体辅导这一团体咨询方式,是当前应用于高校较为热门的一个干预措施。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作用,为借鉴以往研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在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之中的理论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和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应对方式这一方面上,以往研究多注重理论研究,缺少实践性研究。本研究立足实践性,针对研究团体辅导对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选取吕梁学院建筑系城乡规划专业大学新生四个班级的学生,发放200份大学生消费情况问卷,从中经面谈筛选(生活费低于500,伙食费低于300)出被试60名,其中男30名,女30名,且分成2组进行。
(二)研究假设
团体辅导活动干预之后,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一定的安抚与自我教育,使贫困大学生能从生活中的的挫折中积极构筑自我调剂体系,调整贫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促使贫困大学生在危机事件后变得积极、主动和肯定,加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自我肯定。
(三)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每个项目按1-5分评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评分越高,症状的强度和频度就越严重。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分别从积极和消极应对维度,反映个体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积极应对维度由前12个条目组成,重点反映个体积极应对的特点:后8个条目为消极应对因子,重点反映消极应对的特点。
(四)实施程序
团体心理辅导以“相识相知、认识自我、熔炼团队、积极乐观面对"为主题,通过建构封闭式、结构式、发展性团体,帮助训练他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自愿并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从而研究应对方式的提升。团体领导者为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3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担任助理,团体成员60名;活动进行8周,每周1次,每次1-2小时。本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根据主题设计了5大章节,每个章节针对设计了4-5项游戏与项目,包括群体活动,默契考验,自我挑战类活动,章节讨论等组成,每一章节行为结束后,会及时引导成员进行反思与讨论,并由负责人记录。
(五)数据处理
对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自己写的,需要改吗?)
三、研究结果分析
表1 团体辅导干预前后SCL-90量表各项目分数差异比较(±s,n=120)
注:“*”代表P<0.05,差异显著;“**”代表P<0.01,差异非常显著;“***”代表P<0.001,差异极其显著。
由表1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差异非常显著(P<0.01),除了躯体化、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因子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贫困生的应对方式
表2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SCSQ各因子分数差异比较(±s,n=120)
注:“*”代表P<0.05,差异显著;“**”代表P<0.01,差异非常显著;“***”代表P<0.001,差异极其显著。
由表二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在积极应对维度和消极应对维度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四、结论
(一)团体辅导有助于贫困大学生调试其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发展经济贫困会使大学生遭受比同龄人更多的挫折,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人际敏感、自卑、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1-3],本次团体辅导选择适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活动,循序渐进地实施,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二)团体辅导有助于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水平,通过结果表明,应对方式在前测和后测出现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在应对方式方面,实验组被试开始更多的运用积极应对且差异显著这说明团体辅导能帮助贫困大学生一定程度上使其应对方式得到良好的进步与改变。
(三)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为今后以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提出几点建议:①在最初期开展会面,进行活动时,要求团体辅导领导者以主动理解学生,以耐心和负责的态度去开展活动,并积极寻找学生的正能量;同时帮助其树立自信意识与责任意识,发掘自我闪光点;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共同问题:针对其普遍存在被动,负面能量较多,自我否定,害羞等特点,给予对应性指导。引导他们积极管理自我的情绪与释放自我压力,鼓励其主动参与人际交往活动从而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③本研究没有开展继续跟踪研究,人的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并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建议今后的研究可以继续跟踪调查,探讨以更加适当的时间与干预方式来促进贫困生自我的发展与成长,令其主动乐观地面对人生。
五、总结
团体活动中安排了形式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这些活动独具匠心,以不同的形式传达了团结,互助,主动,乐观,妥善管理情绪的主题意识。强化成员在团体中的自信心建设,积极应对困难。过程中,团体活动引导成员用彩色笔描绘我的家庭与我的未来,鼓励他们应该主动多与家长沟通。也引导成员表演想象自我与他人生气愤怒时的样子,从而反思如何积极管理自己的情绪活动,平复心情,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这些有针对性的的活动,令成员挑战自己,忘记过去,展望未来。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间防备心理开始趋于减少,团体关系逐渐和谐融洽、成员之间开始互相照顾与鼓励,每个人都开始展现面具后的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对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经济贫乏的现状是可以逐渐在将来趋于变化,积极的良好的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学生去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人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发展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身上的缺陷与不足,并主动去改善与进步,最终树立远大抱负,塑造良好的性格,积极管理人生,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1]陈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2]梁雅丽,姚应水,石玮,等.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736-747.
[3]贺斌.贫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405-407.
[4]赵富才.团体辅导对缓解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1.
*吕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CXCYYB201642),项目名称: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以吕梁学院为例,该项目依托武春霞教师的校内青年基金。
霍葆杰(1994-),男,山西沁县人,吕梁学院教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吉晓环(1990-),女,山西大同人,吕梁学院教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武春霞(1985-),女,山西霍州人,硕士,吕梁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R
A
1006-0049-(2017)11-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