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下关注风险
2017-05-16
去杠杆下关注风险
海通证券 姜超
无论是央行抬高资金成本,还是今年央行MPA考核从严、银监会出台7大文件,核心目标是抑制银行体系的货币超发,尤其是对逃避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要严格监管。这就意味着在去杠杆过程中,原先被多创造出来的流动性会逐渐收回来,用来满足信用融资的资金也会变少。由于中上游国企盈利和现金流改善、供给侧改革仍在推进、防控金融风险下政府维稳动力强,超预期信用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出现像16年4月份那样由信用风险引发股债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但在融资环境趋紧、严监管挤泡沫的大环境下,信用风险仍需高度警惕,尤其是对于信用资质较差的民营企业!
发债民企在哪里
下游充分竞争行业,民企占比较高。我们统计了各行业发债企业中民营企业的占比,发现计算机、医药生物、电气设备、轻工制造和纺织服装行业均超过50%,这些行业多是下游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相反,中上游行业诸如钢铁、采掘等行业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导,发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不足20%。
债券余额的行业占比也是如此。纺织服装、医药生物、电气设备、电子行业民企债券余额占比均高于40%;而军工、交运、公用事业行业民企债券余额占比均低于3%。地产行业比较特殊,其民企家数占比24%,但民企发债规模达到40%。
图:融资成本上升
为何说信用资质国进民退
首先,去年大刀阔斧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在控制了相关行业产能的同时也造成了利润在行业间、不同性质企业间的再分配。供给侧改革主要改的是煤炭、钢铁、有色等严重过剩的上游行业,龙头多为国企;下游行业诸如纺织服装、轻工制造、医药生物等则以民营企业为主,竞争较为充分。因此,在上下游受益不均的同时,利润也在国企、民企间进行了再分配,民营企业显然是受到挤压的那一端。2017年1季度,规模以上企业中,国企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8.2%和70.5%,私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仅有12.8%和15.9%,远低于国有企业。
其次,民企高度依赖债务融资。计算机、传媒、纺织服装、医药生物、食品饮料行业的民营企业普遍具有高债券融资比例的特点,这些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均在55%以下,应付债券占有息负债的平均比值在40%以上,虽然杠杆率普遍不高,但对债券融资的依赖较高,债券利率的上行将显著增加其融资成本。其他行业民企债券融资依赖度多在20%-30%。其中,汽车、地产、机械设备民企债券融资平均比例接近30%,依赖度相对较高;地产、钢铁、交运民企资产负债率最高,平均值均接近或超过70%。
此外,市场调整期民企发债规模仍然较高。债市大幅调整时期,民营企业债券发行量仍覆盖了到期量。在调整稍缓的3月份,债券净融资就恢复到较高水平,都反映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需求更为迫切。
最后金融市场加息推升民企融资成本。自16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逐渐趋紧,今年一季度央行在金融市场多次上调操作利率,引导资金成本继续抬升。受此影响,债券市场也结束了13年以来的大牛市,利率大幅上行。民企融资成本增加,债务负担加重。债券融资成本上行或受限的情况下,国企可以较容易地转向间接融资,寻求银行贷款。但是对民营企业来讲,获得银行更多的贷款存在困难,不得不继续发债以滚动债务,承担了利率上行的成本,由于民企对债券融资的依赖度较高,发行成本的上行将显著增加企业财务负担。
金融去杠杆推升民企风险
货币政策趋紧,金融市场加息。从去年8月底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步从偏宽松转向偏紧,金融去杠杆,信用创造下降。过去几年许多中小型银行借助同业存单的发行扩张负债规模,导致了金融体系内杠杆的不断积累。这其中被创造出来的货币一部分在机构间周转,使得同业链条被拉长,另一部分则绕道投向一些高收益资产,助长了资产泡沫。因此,当前推动金融去杠杆是政府理性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在去杠杆过程中,原先被多创造出来的流动性会逐渐收回来,也就是说全社会的钱会变少,用来满足信用融资的资金也会变少。
金融去杠杆,机构风险偏好趋降。3月底以来银监会密集发布7大文件,从专项治理“三违法”、“三套利”、“四不当”到强调防范风险、治理市场乱象、提升银行业服务质效、弥补监管短板都指向银行的同业链条及各种套利行为。银行委外面临赎回压力,机构风险偏好趋降,近期已经出现一些非银机构流动性承压,也给债市带来抛压。
债券到期量高,再融资难度加大。2016年民营企业债券到期量接近4500亿元,2017年前4个月到期量达到了1374亿元,目前民营企业存量债券规模在2万亿左右,存量债券年内到期的约345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实际到期量还要多350亿;而且2018年-2021年每年还会有3000、 4000亿元的到期量。目前市场对信用债的需求寡淡,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后对低等级债券的新增需求减少,民营企业债券融资难度还会增加;在信用创造整体收缩的背景下,民企和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首当其冲。民企融资趋紧下,前两年货币宽松时发的债券陆续到期,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超预期信用风险下降,但民企信用风险趋升
由于中上游国企盈利和现金流改善、供给侧改革仍在推进,而且“债转股”也能化解部分企业的债务负担,所以国企、央企信用违约的风险是下降的。
此外,防控金融风险下政府维稳动力强,因此我们认为今年超预期信用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像16年4月份那样由信用风险引发股债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但政府防控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无忧,金融去杠杆下货币环境难有改观,企业整体融资环境趋紧,在此背景下政府维稳难度较大。此外,企业间分化加剧,监管层强力防风险会导致银行进一步降低风险偏好,不利中小企业,而且对于风险企业银监会强调分类处置,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可能不大。因此我们还是提示民企信用风险,尤其是流动性管理较差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