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索那些被“收藏”的文物

2017-05-16法人武杰

法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希克文物

文 《法人》记者 武杰

文化

追索那些被“收藏”的文物

文 《法人》记者 武杰

“读过之后,你在展览上看到这些外相祥和的艺术品时,将会因它们经历过的狂风暴雨而颤抖。”2015年,美国历史学家卡尔·梅耶与艺术史学者谢林·布里萨克合著的《谁在收藏中国》被评为《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而这句话正是《华盛顿邮报》对该书的评价。

两位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西方“收藏家”们是如何在100多年间前赴后继地猎获中国珍宝,并最终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商贩、博物馆研究员和中西方的官员们为了这些国宝,又发生了怎样的竞争和纠葛。

本书的译者、曾担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的张建新表示,重温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过程,感受文物流失经历的沉重,让他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都备感郁闷、压抑。

希克曼在河南洛阳文物市场(1932)

文物流失,中国文明之痛

卡尔·梅耶此前是《纽约时报》的一名社论作家,谢林·布里萨克则是一名拥有艺术史学位的纪录片制片人。1997年,当两位作者为一本关于亚洲大博弈的书寻找资料的时候,曾经在哈佛大学资料室翻阅到有关龙门石窟的《文昭皇后礼佛图》如何来到美国的资料,而其中包含着,当时为新成立的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寻找收藏品的劳伦斯·希克曼和他的哈佛导师兰登·华尔纳之间的通信。

在20世纪初,希克曼看到龙门石窟无人看守,到处都是盗贼,当地农民根据买主的订单偷盗,石窟的艺术珍品现身于当时北平穷街陋巷里的古董店。布里萨克称,希克曼的信件写得非常直白,简单说就是“快去拿!(Go for it!)”。

张建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叶,国内外缺少文物保护理念和法规,对战争期间抢夺“金银财宝”的行为听之任之;同时,一个残酷事实是,在高额利益驱使下,国内一些人内外勾结,将大量中国文物走私出境。

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3万件,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而散落在世界各地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应是博物馆中的10倍,约1700万件。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也显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盗掘和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在长期从事中外文物、博物馆交流工作的张建新看来,近百年来有不计其数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破坏。

2012年,《谁在收藏中国》的两位作者发现了关于中国艺术品来源的研究在五年之后仍旧处于初始阶段,而此时美国的亚洲艺术收藏还在增长,中国的艺术市场和博物馆文化也已经繁荣兴旺。他们却找不到任何与其有关、为非专业读者撰写的书籍,甚至还有很多档案还无人处理,于是他们决定写这样一本书。

他们通过查阅大量中文读者未能接触过的相关史料,那些保留在西方国家博物馆、大学、档案馆等机构的历史资料以及个人书信、一些主要人物的回忆录等,以此梳理出了一部关于美国人为了得到中国的艺术珍品而长途跋涉的惊险故事。该书还讲述了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

卢芹斋位于法国巴黎的库房

打开“收藏”中国的大门

随着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动荡的中国日渐成为西方国家艺术掠夺的角斗场,各大博物馆纷纷以自己拥有中国文物为荣。

“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如果可以让《文昭皇后礼佛图》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宾阳洞中。”劳伦斯·希克曼曾经这么说过,“所有关心中国文化传统的人,都会更希望《文昭皇后礼佛图》浮雕仍然留在遥远的河南省。”他也曾联系到古物保护委员会成员袁同礼,建议他在龙门石窟部署一些警察,但是却拒绝透露出售龙门石窟雕像古董商的名字,而袁同礼则认为,“如果外国人不停止购买雕像碎块,破坏将会持续进行”。

希克曼这种辩解相对于他们在中国的行为,显得毫无说服力。

1924年1月,兰登·华尔纳当着敦煌看护人王圆箓道士的面,把在胶水桶中浸泡过的布料覆盖到壁画墙上,等其干燥后实施揭取。他用这种方法,从敦煌六个洞窟中揭取了多块壁画。除了壁画,华尔纳还使用锤子用了五天的时间,将一尊一米高的唐代彩绘观音像从基座上敲打下来,直到他确认,那里再没有留下什么卷轴画或手稿了,才打道回府。

他用自己的内衣包裹着12幅图像残片和菩萨雕塑,在没有弹簧避震的车上运送了18周时间。然而当它们抵达剑桥时,状况非常差。布里萨克说,华尔纳使用的是欧洲人用来分离壁画的方法,但是并不符合洞窟里寒冷的环境,修复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将浸润过胶水的颜料清理出来,而今这些图像存放在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目前仅有五件文物恢复到可以展出的状况。

据法国人斯坦利·亚伯记载,龙门石窟有96个主要洞窟遭到洗劫。目前,它们已四处散落,遍及从大阪到多伦多、从苏黎世到华盛顿特区、从旧金山到波士顿的博物馆。目前,龙门石窟的雕像仍继续现身拍卖。华尔纳声称:“古董贩子为了我们的博物馆,正是从那些佛龛岩石上敲掉了人物雕像或头像。”

其中,最著名的中国文物贩子则当属卢芹斋。他是经营龙门石窟雕像最重要的古董商,与美国博物馆研究员和亚洲艺术收藏家保持着长期互利关系。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外来中国仆人”卢芹斋是西方掠夺中国艺术的主犯。

当时的中国政府显然并未在保护文物方面尽心尽力,乔治·克罗夫茨博士曾负责保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中国收藏,一位古董商向他提供了一尊龙门石窟头像。克罗夫茨认为将头像偷运出中国的收藏行为是可耻的,于是将其买下,并送还给中国政府。讽刺的是,没过多久,古董商再次拿来了同一尊头像向他报价。他再次买下,这次,他把头像留在了博物馆。

1924年1月,华尔纳雇用当地的农民从敦煌石窟内凿下的佛像

根据订单盗窃也一度成为国内文物外流的主要形式。1909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在其里程碑著作《华北考古图谱》一书中发表的照片,刺激了1911年至1949年对龙门石窟的大规模掠夺。如斯坦利·亚伯公爵写道,法国人的学术著作“无意中提供了带照片的目录,外国买家可借此在公开市场追求,或有时候‘特别预订’所挑选作品,即告诉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他们对获得龙门石窟哪些东西感兴趣”。

而对于上百年的掠夺史,许多收藏家却辩称,由于当时的中国处在不断变化和动乱之中,在其他国家,文物会得到比在中国更好的保护。但是张建新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对记者表示,当这些盗窃发生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保护和传播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

暨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刘作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法学院就读博士期间,从事文化财产法方向的研究。她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如果这些东西留在你们中国的话,可能早就被毁了”。但是刘作珍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设,这并不能使当时的掠夺合法化,更不应该用中国当时令人痛心的历史来洗白自己不光彩的行为。

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近几十年,文物盗窃行为仍在不断发生。

文物返还,难达共识

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等19家欧美博物馆、研究所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他们称:“长期以来,这些获得的物品,不管是通过购买还是礼品交换等方式,已经成为保管这些文物的博物馆的一部分,并且延伸为收藏这些物品的国家的一部分。但我们应该承认,博物馆不仅是为一个国家的人民服务的,而是为各国人民服务的。”

据媒体报道,此举的原因是,这些博物馆超过90%的馆藏来自国外,如果真的全部归还,这些博物馆就几乎被掏空了。卡尔·梅耶表示,博物馆工作人员确实为有朝一日不得不归还大量收藏的中国文物感到担心。

显然,人们对文物返还问题争论不休的原因有很多,张建新认为其中关键,是难以定性当时文物离开原属国的方式,既它们属于非法掠夺、流失,还是正常交易、合法离境?有的不言而喻,更多的是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模糊不清,而各国会继续为自身利益各执己见,很难达成共识。

不久前,法国因馆藏中国文物被盗事件,无限期关闭了枫丹白露王宫的中国馆,是否再对公众开放不得而知。多年以来,法国人曾以那里收藏中国圆明园被掠夺文物为荣;现在,那种荣耀感正在消退,法国公众也开始反思侵略、掠夺他国文物的历史。

但是让这些流失国外的文物回家仍是困难重重。

2015年7月20日,曾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32片春秋时期秦人金饰片,在甘肃省博物馆完成了交接。这是中法两国间首次通过协商合作,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成功案例。“其实背后也是困难重重,我们不仅提供了翔实的学术报告、金属检测证明,也通过断绝与吉美博物馆十年的合作施压,最后在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的压力之下,促成了这次文物回归。”张建新说。

而当年轰动一时的皮诺家族向中国无偿捐赠兔首、鼠首,刘作珍分析,这也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归属与皮诺家族旗下的拍卖机构佳士得拍卖行在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张建新总结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机构活动,参与相关国际公约的制定、修订;二是依据相关国际公约精神与19个国家签署了保护文化遗产双边协议;三是通过政府间合作、诉讼、协商、民间捐赠等方式促成流失文物回归。

文物追索是世界性难题,刘作珍接触的一些外国学者认为,相对于法律途径,购买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是一种更高效,比诉讼成本更低的方式。

然而,张建新并不鼓励国家以及企业家和收藏家去高价回购这些被认定为是通过掠夺、盗窃、盗掘、走私等非法途径离开原属国的文物。张建新认为,这既不符合国内外相关公约、法规精神,也误导、伤害了流失文物国家民众的爱国热情。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希克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盯紧20%的客户
盯紧20%的客户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分析洛阳龙门石窟旅游的问题及对策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