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状态下英语“固定搭配”的影响与应对

2017-05-15吴长宏

关键词:模态

吴长宏

摘 要:背诵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单词、习语和固定搭配是增加语言知识积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但教学中过度强调单词用法和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在实际运用中忽视语境、情境而机械地套用和模仿,就会导致思维定势。多模态话语的课堂教学可以使词汇活起来,使语法规则动起来。

关键词:模态;多模态话语;固定搭配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73-3

一、前言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所谓“固定词组”(通常称之为set phrases或set structures),这是学好英语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英语教材和课外阅读文本中含有大量的“固定词组”,如be proud of, take pride in, be strict with, be strict in等等。但是让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同样是“引以为豪”,由于使用了同義不同性的单词,其搭配大相径庭。同样是“对……严格要求”,由于对象不同却有be strict with somebody和be strict in something之分。这些约定俗成的搭配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日积月累,才能提高解题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但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但如果一味强调对固定搭配的死记硬背必然会约束学生的思维,出现不得体的表达甚至思维定势,使学生在一些应知应会的题目上丢分。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二、多模态话语释义及其实践意义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等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如视觉、听觉、触觉、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在人类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共同协作,交际的主模态已经由语言转变为了其他模态,从而出现了多模态交际。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

判断多模态话语有两个标准。第一条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单模态话语,如使用听觉模态收听新闻广播或使用视觉模态阅读小说。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双模态话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例如,使用可视电话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都需要用耳朵听对方的讲话内容,用眼睛看对方的表情变化和手势变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交流时需要用耳朵听,用嘴讲,用笔写信息,用手发信息;电脑上网时,需要用眼睛看屏幕上显示的文字和图像,用耳朵听文字录音和图像发出的声音等(朱永生2007)。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如漫画虽然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既有文字又有图画;广播小说虽然只涉及听觉模态,但既有文字内容又有背景音乐。这些话语也被看作是多模态话语。至于手势语、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等副语言(paralanguage),既可以视为语言,也可以看作另一种模态(朱永生2007)。

由于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Royce T 2002),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多种不同渠道的信息共同刺激学习者个体大脑皮层相应的技能区,这些信息所引起的反映比单一渠道信息引起的反映强烈,在发挥正效应条件下更利于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顾曰国(2007)所言在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可引起人们对图像、文字、表格等内在意义的关注,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三、常见“固定搭配”及其影响

1.词汇的固定搭配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掌握词汇的用法也是语言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固定搭配在英语词汇学习中俯拾皆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和精力背诵。但也正因为一味强调死记硬背,致使学生在运用时生搬硬套。

有这样一道高考模拟选择题:The driver stopped the car sharply and anxiously looked forward what had happened after hearing an unusual sound coming from the vehicle ahead.

A. to seeing B. to see C. to saw D. saw

根据答卷情况统计,此题错误率很高,大多数学生选择A项。当笔者在试卷评讲课上请学生解释选择A项的依据时,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翻出了课堂笔记,还有些学生在教材中找到了该知识点的出处,有的同学甚至搬出了字典,旨在证明选项A是正确的,他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无论是教材还是老师在授课时所讲解的都是look forward to something / doing something,意为“期盼某事、期盼做某事”。铁证如山,难道书本错了?抑或老师讲错了?还是学生在整理笔记时写错了?

2.句型的固定搭配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句型是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其句型结构是:It is/was + 被强调内容+ that...和It is/was + 被强调内容+ who...。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的考试说明中,强调句也是考点之一。由于该句型结构单一,学生对此知识点耳熟能详:被强调的内容既可以是主语、宾语、表语,也可以是状语等;如果被强调的内容是人名或是人称代词则用that 或who,其他情况一律用that。但果真如此吗?在2017年高三英语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Where did you buy the nice tie for your fathers oncoming birthday?

—It was in the department store my uncle was working as general manager.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who

此題正答率之低出乎意料。当笔者问及出错的原因时,学生带着一肚子委屈说,当确定这是强调句型后,他们便不加思考地从记忆中迅速找出与之匹配的解题模式:被强调的内容是in the department store,既不是人名也不是人称代词,因此选择A项是确定无疑的。应该说学生的解题方向没有错,这道题确实考查强调句的用法。既然考查强调句的用法,其基本句型不外乎两个,要么It is/was + 被强调内容+ that, 要么It is/was + 被强调内容+ who...,何以句型中清清楚楚标注的that和who都不符合要求,却在半途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似乎错的不服气。

3.语法的固定搭配

同样在南京市高三英语模拟试卷中,有一道考查语法知识的语境题:

This is such a difficult and novel physics problem no one in his class can solve within the limited time and eve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illustration in the reference book.

A. as B. that C. which D. what

学生的选择几乎都集中在B项。即使在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后仍不愿意接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such/so…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还有同学直接给出了题干译文:“这是一道如此有难度的、新颖的物理题,以至于班上没有人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出来,甚至借助参考书上的图例说明也解不出来。”值得肯定的是同学们准确地析出了such/so... that...这一常用句型,并按“如此……以至于……”这样的框架解读语境,且对题干的理解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学生解题方向错了,于是笔者提示他们从定语从句入手。让笔者始料未及的是,经提示后,学生似乎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言:“如果是定语从句,选B项that也对呀。”有人甚至竹筒倒豆子一口气背出了语法规则:“在定语从句中,当先行词是表示事物的名词时,关系代词用that或which”。面对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和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笔者感到欣喜,也感到死记硬背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四、“固定搭配”影响的应对

上述三个题例虽然反映的是学生在不同语言知识运用中出现的错误,然而它们都指向同一问题: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如同寓言中刻舟求剑的那位先生。根据多模态教学理念,在语言学习特别是词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集合多种交流手段和方式,在多变、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地学习语言知识。

1.借助多种媒介,从固定走向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插播幻灯片或其他教学媒介,对所涉及的“固定搭配”进行合理延伸、拓展,淡化对孤立单词、词组的死记硬背,即使强调背诵和识记固定搭配,也应在教学设计中对这些固定搭配进行变形、变式。例如,上述题例一已非学生所背诵的look forward to something /doing something,题干所给语境中looked forward是一个独立意群,意为“(倾着身子)向前看”,to是动词不定式符号,而不是介词。to see连同后面的内容构成动词不定式短语,在句子中做目的状语。应该说学生的记忆没有错,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熟记look forward to something /doing something的同时,再多一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被捆住。例如:

幻灯1:After departure for decades, they were looking forward each other soon.

A. to see B. to seeing C. to saw D. saw

幻灯2:The day they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at last.

A. to come B. to coming C. to came D. came

通过幻灯片所展示的不同语境,帮助学生明白同一单词、短语或语法规则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和用法不一定相同,即便是固定搭配,也要随着情景的变化而灵活运用,固定搭配是相对的,而语义搭配是多元的、变化的。

2.借助多种媒介,把抽象转为具象

在课堂教学中,对文章或句意的解释,教师授课时如果仅仅依赖言语声音的传达,往往会限制教学内容的宽度和深度,甚或由于教师言语表达中的技术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听觉疲劳。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句意或词汇用法的讲解效果事半功倍。例如,题例二虽是强调句,但在强调句中嵌入了定语从句,并省略了不言自明、与上文重复的文字。如果教师把补全后的题目读给学生听,可能会因题干较长,教师的话语稍纵即逝等因素,难以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更谈不上思维加工。但是,如果教师把省略的文字配以不同的颜色,用投影具体实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再让学生大声朗读,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把学生视听觉和发音器官一起调动起来,使各部分的语言功能以及整句语境和句意一目了然:

—Where did you buy the nice tie for your fathers oncoming birthday?(黑色)

—It was in the department store (黑色)(where my uncle was working as general manager)(红色) that I bought the gift for my fathers oncoming birthday.(蓝色)

原来在题干中被省略了的劃线部分才是学生心目中应该“被强调的内容”,而学生却教条地把 my uncle was working as a general manager当着强调的内容了。那么顺着学生的思路是否行得通呢?只要看一下句意便见分晓:

——你是在哪儿为爸爸即将到来的生日买的礼物?

——我舅舅是在那家百货商店当总经理的。

显而易见,对话的内容答非所问,不符合语言交际实践。这个题例说明学生精准地记住了教材中出现的、老师强调的知识点,他们花了时间和精力,由于记得牢练得熟,解题时似乎轻而易举、游刃有余了,甚至一看到题目就能猜出答案。但也由此形成思维定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机械地套用相关规则,疏于思维的深层加工,以记忆的强度遮蔽了思维的慵懒。

3.借助多种媒介,实现同句异构

学生想当然地把题干当作such/so... 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因为他们在翻译此句时,在谓语动词solve后面不知不觉地添加了宾语,而在汉语表达习惯或口语中,为了避免重复往往省略相同的或不言而喻的内容。于是笔者建议学生在动词solve后面添加宾语it,然后朗读全句:

This is such a difficult and novel physics problem no one in his class can solve.

This is such a difficult and novel physics problem no one in his class can solve it.

A. as B. that C. which D. what

经过对题干的补充和比较,小小代词it四两拨千斤,学生豁然开朗,面露喜色。

如果学生从定语从句的角度为B选项that辩解,则反映了学生对定语从句关系代词that用法的偏执,而忽略了当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前面有the same, such, as, so等修饰时,应该用关系代词as引导从句。但正是受such/so... that...结构的影响,学生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由于这种固定模式是事先有所准备的、先入为主的,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确实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则会妨碍学生另辟蹊径。

对于这种现象,应注意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英语,在实际运用中理解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倡导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再借助PPT动画演示效果,通过图片、字体、色彩、声音等动画设计手段,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触类旁通。例如,在复习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时,笔者有一个教学设计:用至少三种句型将“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响应哥本哈根会议。”翻译成英语,并做出说明。

句型1:As is wellknown, China is a responsible giant and has been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cut back on the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 in response to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这是由as引导的定语从句。

句型2:It is wellknown that China is a responsible giant and has been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cut back on the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 in response to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这是主语从句,it做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hat 引导的从句。

句型3:What is wellknown is that China is a responsible giant and has been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cut back on the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 in response to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这是名词性从句,What is wellknown是主语从句,that引导表语从句。

通过比较分析,启发学生理解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的本来面目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通过不同句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从思维的定势走向思维的创新与开放。通过同句异构,帮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差异,在差异中领悟规则。通过对规则的灵活运用,引导他们在语境、情境中学英语。

五、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借助多种模态,尽可能多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教学节奏,还可以帮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生动、多变的语境中学习词汇、理解固定搭配等语言基础知识,让固定的东西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语言运用的实际体验。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吸纳学习的高中英语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课题批准号:Bb/2015/02/105。)

[参考文献]

[1]Royce·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J]. TESOL QUARTERLY, 2002, 36(2).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6(1).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

[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2(312).

猜你喜欢

模态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慧课堂教学互动研究
基于流激响应伪信号处理的拱坝运行模态识别方法
制动鼓模态隔离与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小学语文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探析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浅议对多模态教学的再认识
基于滑动拟合阶次和统计方法的模态阻尼比辨识技术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