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航程
2017-05-15季勇
季勇
2002年8月,我分配至老家南通一所农村中学的初中部任教。家乡的基础教育在全国教育界知名度极高,同事之间的竞争也如火如荼。
不是每一条道路都能够成长,许多道路只是时间的蹉跎,有些道路偏逆了航向,反而成为歧途。对新入职的教师如果能够引领一下,也许会有截然不同的职业人生航程。这样的引领来自阅读、认知共同体及师徒相授,这些就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他者,成长的拐点、支点。幸运的我,等到了。
与凌宗伟老师相知于我的一篇博文,过年的时候,凌老师邀请我们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吃饭。席间,他提出每周要听我一节随堂课。以后每周四他都带着一个笔记本,端坐在教室后面,听完总会给些中肯的意见。这样,课相互听多了,他经常有感触地对我说:“有些东西,光听我课是没有用的。你要多听听名师的课,见识许多大家以后,感悟感悟,眼界就不同了!”他推荐我加入了通州区“名师沙龙”协会、丁卫军名师工作室以及各种读书团队。
参与不同的认知共同体,品读教育经典书籍、聆听大家智者的声音、撰写教育思考的文章……我开始不断链接教育的密码,体悟教育的本义。
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也开始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潜能、局限进行全面梳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枯竭的灵魂唤醒出嫩叶,分裂的心灵走向了真实。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只有当一个人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时,他才成为他自己。只有展现了教师独特个性的教学,才能是好的教学。我们看到每位名师都有与自身认同相符合的教学风格,能够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融合起来。我从“否定自我”,形成教学意义上的自身认同,将它编织到教学中,整合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达成自身的完整。
其实教师职业的最佳方式就是与自我认同相统一,把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迸发出心灵能量。就这样,我听从心灵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这样做是不是真正想要的?是不是赋予我活力,保持内心愉悦?所谓的“好的教学标准”不再如同僧侣一般叩头跪行,而是在教育的长河里溯寻教育的原点和意义,在教育的当下叩问教育的价值和取向。
一直拘囿在应试的围墙中,也必然带来信仰的荒芜和价值的偏转。要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发,按照内心的指引,转向对教育的叩问,循着生命的气息。我开始读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其后又读了《爱弥儿》《康德论教育》。无论是卢梭、康德,还是杜威,都充满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一脉相承。从中不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内心充盈着“人”的观念。在这些教育典籍醍醐灌顶式的唤醒下,有一种重生的感觉,从“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维度重构了一个自己的教育新哲学。要使社会进步,只需采取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这也成为我的教育信念、信仰、理想的源泉,也是教育教学原点。
我始终在探索,教育如何导向人的灵魂,找到人性发展的根本,“除了技巧,语文教育还应眼中有人”。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从人性的角度解读文本,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童真、童趣;解读《有的人》是人性的暴虐;读《故乡》则是浓浓的人性之温暖。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始终对各种学习模式保持一種警惕,对简单化思维保持一份理性,冷静思考和谨慎判断。
课改的指向是课程改革,着眼点是课程,绝不仅仅是课堂。把课程改革看成是课堂改革,那就很滑稽了。如果教师成为“跟风者”“盲从的庸众”,理性缺失,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我主张教学设计要理性,教师既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又要能巧妙地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会在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心中应自己思路明晰、把握全面。
就这样,我的“自由”教学直指心性,感悟生命,求真求善求美,帮助和呵护生命的成长。由此,不仅是自我的心灵走向广袤明朗的世界,让更多孩子的生命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润泽,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愿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过幸福完整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