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文化演化发展与建设路径分析

2017-05-15辜穗余晓钟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选择变异遗传

辜穗+余晓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4-000-04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石油文化的历史沿革,认为石油文化的演化照样遵循“遗传、变异、选择”的变迁路径:石油文化遗传以民族文化、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与行业文化为依托,具有累积性和继承性;石油文化变异包括变异搜寻和摩擦力作用,变异搜寻基于有限认知,是经验搜寻与认知搜寻的结合与统一,变异摩擦力来自文化的惰性,与旧有文化的相关性决定了作用力大小;石油文化选择以对环境的适应性为最终指导,是一种对当前文化评价结果的后续行为。文章研究认为,新时期石油文化建设应视石油文化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改变对待石油文化的态度,为石油文化的进一步演化提供尽可能宽松的环境。

关键词 石油文化 演化路径 遗传 变异 选择

演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来源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通过生物进化思想研究组织行为与发展,从动态角度分析企业物质演化与精神演化,其中,企业精神演化是共同观念体系的演变过程,外显为企业文化的演化。哈耶克的文化演进理论认为,文化是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而非发明或理性设计的结果,是一种人类与社会中多种有机系统共生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依托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和发展逐渐稳定并形成。

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经历了多次石油會战逐步发展起来,是我国工业战线上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代表着新中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依托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为背景生成的石油文化,是我国石油工业这一复杂大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必然产物。我国石油文化是以不同时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及其所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石油工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认识、外化形象的集合,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思想及手段,根植于石油工业发展全过程,是石油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当下,我国石油工业正处于积极推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关键时期,石油勘探开发由粗放式迈向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行列,深化石油文化演化的路径与过程认识、提高石油文化管理的自觉性和方向性,对于提高新时期的石油文化建设、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油文化历史沿革

石油在我国的发现和利用史由来已久,可以回溯到三千多年前,《汉书》、《水经注》、《酉阳杂俎》、《博物志》、《梦溪笔谈》、《元一统志》等,记录了自东汉至元朝的石油发现与利用过程。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利用历史悠久但石油工业基础依旧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石油会战,石油工业逐步发展,成为了我国工业战线上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催生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石油文化。

我国石油文化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玉门油田大会战,以无中生有、艰难创业的“老君庙精神”为最初基因形成的“玉门精神”为主要标志,“一厘钱”、“穷捣鼓”、“找米下锅”、“小厂办大事”、“再生厂”、“三大四出”等内涵,奠定了“慷慨无私支援别人、艰苦奋斗发展自己”石油文化总体基调。五十年代末期,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为特征的柴达木精神和“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为主的老高原精神,是传统信仰与革命文化契合而成的人文精神。六十年代,伴随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而形成的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大庆精神”,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已经成为石油文化的核心,在其影响和推动下,一批批“献身”、“开拓”的石油人前赴后继,为胜利、辽河、华北、大港等大型油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

纵观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发展的半个世纪,由“无意识”的初始状态开始凝结、提炼,到系统的科学总结,演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石油文化定势,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上,对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石油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为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树立了标杆。

二、石油文化演化路径

根据演化理论的观点,企业是逐步演化的产物,企业文化以其蕴涵的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而成为企业演化的忠实伴侣。纳尔逊和温特将企业文化视为一种与生物进化中的基因具有相似作用的惯例,使得企业文化充分具备了进行演化分析的条件。我国石油文化系统以其多层次结构、众因素间错综复杂的动态关联、对外部能量与信息的不断吸收而成为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其进化现象和过程远比生物进化复杂,但以二者共有的相似性结构为出发点来看,石油文化的演化照样遵循“遗传、变异、选择”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石油文化演化路径示意

(一)石油文化遗传

1.民族传统文化遗传。哈耶克认为,文化传统是自生自发秩序的基础,而一系列惯例、规则的复合体又奠定了文化传统的基础。我国石油文化以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底蕴和载体,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主流文化积累与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的积淀,深刻印在民族情结和文化心理中。近代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多数在青少年时代都接受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印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开拓创新的变革之道、埋头苦干的实践精神、相互依存的集体主义、不畏强暴的斗争意志、兼容并包的接纳胸怀、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等,在这些领导成员身上有着明显的影响痕迹。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为例,他便是伟大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者的杰出代表,对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遍布了他的革命生涯。在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研究和构筑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弘扬。而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此后被用于指导建国后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石油工业,也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引入了石油文化的雏形中,也为此后石油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化提供了深厚而有力的主流价值源泉。

2.时代文化遗传。冲突与斗争是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基本表现,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时代文化承担了启蒙大众和救亡民族的重任,是从“国粹论”发展到“中体西用论”再发展到“全盘西化论”之后返回“中国本位文化论”最后到“中国化运动”的过程,每一种文化论都是对前一种文化的否定和重置,到最后终于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时代文化变迁环境,对石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末,玉门油田诞生在抗日战争浓烈的硝烟中,严重的民族危机引起了社会和青年学者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民族文化的探索,在西方科学和民主改变不了中国命运的客观现实面前,“中国化”的文化思潮空前高涨,以中国魂、中国味、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为内涵,代表了民众爱国主义的社会心理。在这一大环境下,千锤百炼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相继提出,共同提倡胸怀祖国、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等大无畏的民族情结,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团结一致对外的精神基础,直接影响着石油工业在“一滴油气一滴血”的时代环境中形成“志气油”精神的生根和发芽。

1949年解放后的新中国,面临油田底子薄弱、基础较差、自然环境恶劣、作业条件艰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不得不选择以“集中优势力量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理为指导、以军队为主力、以运动的形式,通过会战来开展石油生产活动。这一方式作为符合当时客观国情的首选经济发展途径,不仅使得我国近代石油文化烙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也使得军事文化作风伴随近代石油工业的恢复一路成长,玉门会战以退伍、专业军人组成的石油大军为主力,大庆会战以中央整编制地调集军队转业填补产业工人空缺,从一开始便将规范、有序、严整的准军事文化作风植入了石油文化中。

此后出现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志气油”称谓、刘秉义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颂歌《克拉玛依》等,是对我国石油文化中富含的政治文化因子、军事文化因子和会战文化因子最好的佐证,是主流石油文化遗传的时代文化基因来源。

3.地域文化遗传。石油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型行业,以对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前提,因此,其分布遵循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而我国幅员辽阔,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珠江口、柴达木盆地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盆地、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也为石油文化注入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质。例如,大庆油田地处严寒的东北,在艰苦卓绝的会战时期,大庆人脚下的荒原莽莽苍苍、厚重深邃却又萧瑟寒峻,让人深感沧桑与艰难,而每每唱起“荒原一片篝火红”,总能让大庆人想起艰难而光荣的岁月,荒原便是大庆的图腾;而辽河油田诞生在世界第二大芦苇荡中,辽河人以芦苇的平凡和坚韧自喻,平凡的个人聚合起来浩浩荡荡,坚韧的个体联合起来则无比坚强;长庆油田位于“王三计”集油站附近有一段名为“阎王坡”的陡峭山坡,雄伟、刚毅、险峻、陡峭,“王三计”一群群采油巡井工人都以征服它为荣,久而久之,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性格如山的刚毅好汉,也为“阎王坡”赢来了“好汉坡”的美誉,成为长庆油田激励青年人奋斗的经典;此外,胜利油田黄河滩涂的浑厚深沉、青海油田戈壁滩的苍凉、华北油田白洋淀的干涸与生聚、塔里木油田大漠的好汉、克拉玛依地区的干涸和水源带来的生机等等,都对不同区域内石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地域文化环境基础。

另一方面,油气资源的分布决定了石油人天南地北转战的客观现象,使得“逐石油而居的石油部落”吸收、容纳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同工作区域的人共同协作,其所携带文化与自有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各文化因子在各个油田的大熔炉中不断交汇、融合、共生与再生,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的石油文化特征,并对当地石油文化的进一步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塔里木油田所在作业区基本处于我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及周边5地州和20多个县市,油田附近遍布维吾尔族和回族居民,作业区也经常经过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世俗的伊斯兰教、佛教、儒教文化和行业的石油文化,进行彼此碰撞,使得油田的发展规划、作业布局等都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质。

4.行业文化遗传。石油工业是典型的艰苦行业,油藏分布区域多为荒漠戈壁、海湾滩涂等人迹罕至的未开发地,物质基础匮乏、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苦;勘探开发对象处于地层深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纵观我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史,艰苦的环境造就了石油人吃苦耐劳的承受力、坚忍不拔的品质、敢打敢拼的个性和乐观豁达的豪放性格,冬青树郭孟和、铁人王进喜等先进人物的涌现,引领了石油工业激励示范文化;“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等豪言壮语,极好的诠释了石油人达观的英雄主义情怀。玉门油田电视专题片《祁连山下一口井》,曾用一口油井隐喻一位玉门退休老工人的贡献,也极好的诠释了玉门人对于石油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专题片《管桥》则歌唱了穿越大山、横跨长江的西南石油输气管线,表现了四川石油人从一开始为让油气出川就有的战蜀道之難的豪迈情怀。此外,从“工作的对象在地下、斗争的对象在油层”口号,到“开拓市场有理、开拓市场有功、开拓市场有利、开拓市场光荣”理念的实践,是对石油工业开拓进取精神的提升。

(二)石油文化变异

1.变异搜寻。搜寻是文化受变异生成因素的激发,从主观意志方面寻找潜在的管理变异点的行为过程。石油文化的变异搜寻是经验搜寻与认知搜寻的结合与统一。演化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就是“有限认知”,人的认知资源的稀缺和有限性导致人在遇到新问题时,倾向于回顾以往经历中解决类似问题的成功经验,因此,经验搜寻是第一序列的搜寻。在无法通过经验搜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人的逻辑思考能力便成为惯例改变和创新的来源,使得认知搜寻成为第二序列的搜寻过程。

基于有限认知,石油文化变异遵循搜寻规则,首先复制曾经的成功经验并改造上升为理念性内容形成石油文化秩序和惯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以党中央为领导和组织、以部队参与为主力、以大会战为主要方式的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模式,是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与内战中胜利经验的有益借鉴。这一模式也顺带将军事管理中的高度纪律性与自觉性、不怕苦不怕累、顽强不屈、甘于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植入了石油企业的文化的初始脉络。而后,在面对油田底子薄弱、基础较差、自然环境恶劣、作业条件艰苦等系列困难时,实行石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其弘扬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时代认知,成就了影响深远的“玉门风格”、“柴达木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石油文化内涵;改革开放后,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时代环境中,石油工业转向市场化经济、重组改制上市,石油文化紧随石油工业立足国内、发展国外、国际化经营的步调,对石油文化进行了系列创新,在爱国、奉献等石油文化惯例上,加入了安全、和谐、创新等认知因子,形成了我国石油文化的现有格调。

2.变异摩擦力。文化变异的摩擦力首先来自文化的惰性,这种惰性使得文化难以自我调节并快速回应环境的变迁,而是倾向于对传统和习惯的保持。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内部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充分对文化改变能力的限制、外部多变环境对文化弹性的制约、主观知觉环境与客观真实环境之间的信息失真造成的选择错误。因此,石油文化的变异应当不断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石油工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有益的自我调节,以保证石油文化的适应性和存续性。

其次,文化变异的摩擦力存在正反方向,其与旧有文化的相关性决定了摩擦力作用大小。20世纪50年代后期,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建设方式的探讨成为时代主流思潮,将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唯一的经济成分、按劳分配导致的平均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路线渗入石油工业,出现了违背科学精神、不顾油田客观实际、人民公社会化、“一大二公”、遍地开荒、以及大干快上的“大跃进”等非科学的“大破大立”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原有石油文化的彻底背弃与扬弃,脱离了价值观的可接受范围,不是建立在与既有石油文化环境相容或交叉的基础上,因此阻力重重、难以发展。

(三)石油文化选择

由于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渐变性和缓慢性的特征,文化作用的产生也是渐进过程。按照达尔文主义关于基因型随机变异的再生产理论,有机体需要寻求对环境的适应,因此,石油文化的演化进程中,无论是主观性的选择,还是客观因素引起的选择,都是对环境的适应,以对环境的适应性为最终指导。同时,选择是石油文化演化的决定性要素,决定了石油文化变异的方向、变异效率以及扩张能力,因此,选择是石油文化演化的硬核。以延安精神在中国石油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的作用为例,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解放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的宝贵的革命精神。石油文化对于延安精神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结合石油文化的发展需求,进行适应性选择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建国初期强调甘苦与共、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石油工业转折时期号召解放思想,在新时期注重廉洁奉公。

另一方面,根据演化博弈观点,进化取决于基因的随机突变和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的等级序列控制。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以及文化惯例的发展方向。文化的选择是一种对当前文化评价结果的后续行为,只有在当前文化难以满足生存和增长的时候,才会产生对新标准的选择。石油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其间影响因素众多且变化无序,遗传的异质性、路径的依赖、选择的主观偏好使其演化过程呈多样性,给石油文化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博弈空间。

三、新时期石油文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加强石油文化系统与系统环境的交互作用。石油文化的演化需要依靠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流,当环境发生改变时,随着新的不稳定性的产生和外参量的剧烈变化,原有的石油文化可能不再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石油文化系统演化功能上的紊乱,此时,新的更适应系统演化的石油文化基核就有可能蕴藏在混沌之中,需要管理者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发现并满足石油文化发展演化的价值诉求,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技术和人才,通过演化催生适应于新环境的石油文化。例如,在当前油价波动新常态时期,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石油文化系统也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通过引领鼓励尖端科技人才在石油技术领域不断的开拓创新,营造出企业内部开拓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参与企业管理的热情和文化。

其次,加强石油文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进化。充分发挥石油文化演化的作用,加强石油文化内部要素之间的交叉演进,通过组织跨级的、多层次渗透的石油文化学习和建设,以工作会议、电子信息共享、研讨会集体交流等形式,用大家熟悉的语言进行石油文化传播和渗透,推动石油文化隐性和显性因子打破组织边界障碍,在石油文化系统内形成共同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大循环演化圈。通过组织对外联席会议、合作交流等推动石油文化演进的社会化过程,吸纳和领悟时代价值观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价值体现和观念转化等隐性文化因子,并通过内部讨论和交流将外部化过程中共享的文化因子进行内化,为石油文化创新演化提供动力。此外,石油文化管理者处于石油文化子系统协同进化的交叉结合点,应努力抓住一些微小的有利于石油文化建设的微涨落,将之与优秀的石油文化基核相结合并催化其推广进程,例如敏锐发现个体中利于文化演进的先进事迹和行为,及时宣传,使之成为效仿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渗透,将抽象的石油文化价值观念转化为这类可见可模仿的行为表现,通过制度化完善,使得这些起于微小涨落的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向着推动石油文化整体建设的方向持续扩大和发挥。

再次,将石油文化管理与建设融入实践,共同发展。石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文化,源起于也成长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必须在石油企业管理实践中得以进一步演进。因此,石油文化建设应融入到石油企业,尤其是石油工程以及具体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将先进的石油文化理念通过外部化和组合化转换,形成具体的制度和方法引导个体的行为操作。基于个体在石油文化演化中的价值,合理利用石油文化建设的效用,影响和诱导个体心理反应模式,使其朝着利于文化演化的方向转变,能夠为石油文化内化为其心理程序和行为模式提供条件,也能促进石油文化的应用性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川油气科SKB12--15 );2014年四川省政府调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易开刚.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文化演化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42-44.

[2] 邢以群,叶王海.企业文化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5-10.

[3] (英)哈耶克著,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

[4] 张云霞,袁振辉.文化自组织机制的演化与自由自觉主体的生成发展[J].江海学刊,2009(06):30-35.

猜你喜欢

选择变异遗传
非遗传承
变异危机
变异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