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创新策略探讨
2017-05-14王晓燕
王晓燕
摘 要:诗歌往往以脍炙人口、轻快鲜明而著称,是陶冶学生情操、历练学生修养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对古典诗歌进行翻译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授,而不注重古典诗歌这一题材特有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本来很有意味和情趣的教学内容变为枯燥无味、学生厌学的内容。主要研究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创新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赏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一、从朗读切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效感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是通过反复阅读就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晨读的运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晨读中对古典诗歌进行大声朗读。由于诗歌读起来是非常朗朗上口的,可以采取学生自发朗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指定某些同学进行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调动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充分感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和美妙意境。在诗歌的朗读中,一方面要提升朗读的次数,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朗读的过程中的情感与理解能力。
课堂是古典诗歌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古典诗歌的领读,一般采取较慢的节奏、合理的停顿和丰满的感情,要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平仄变化,必要时可以下载诗歌标准朗读的音频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特别是其中要配以适当的或轻缓或浓重的音乐,更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读出韵味和感受,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断句中,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篇诗歌的标准朗读,在一遍一遍的跟读和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和品味其中的奥妙,将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循序渐进地挖掘出来。
二、从背景入手,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认同
初中语文中的诗歌经常性地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
方法和手法。在一篇古典诗歌中,有时作者还运用非常巧妙的构思和修辞,不仅能够将各类事物、人物和景观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更是在诗歌中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和融合于其中。
初中阶段的诗歌大多都是有着一定的写作背景在其中的,没有完全掌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往往对于其中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向难以理解。因此,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创造良好的情景,特别是为学生讲清楚诗歌写作当时的背景形势。在曹操的经典诗歌《观沧海》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提问学生:知道曹操吗?大家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有的说曹操是奸臣,有的说曹操有雄才伟略,有的说曹操是军事家,会识人、会用兵,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说曹操除了以上几点,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的诗清新自然、奔放洒脱。然后借着提问引入《观沧海》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时就会随着问题的情感驱动而主动学习。由于这首诗是典型的借助眼前的景物来实现内心情感抒发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为学生讲清楚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曹操在基本歼灭袁绍的残余势力之后,袁绍之子勾结乌桓首领对北方地区进行骚扰,并俘虏了十余万汉民,而曹操不得不亲率大军北上准备发动对乌桓的战争,在途中遇到了秦皇汉武都曾到过的碣石,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难以平复,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情景理解就能够深入起来。
三、从“诗眼”破题,带动学生理解诗歌的精妙所在
古人们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不仅注重诗歌整体意境的创设、主体思想的表达与升华,而且在诗歌的用字用词上往往也是精挑细选、反复推敲,力求达到一字而传神的效果,从而实现整个诗篇质量的提升。而且,在一篇古典诗歌中,往往也有诗歌的“诗眼”,“诗眼”在整个诗歌中处于画龙点睛的地位,对于整篇诗歌也有着统领的作用。比如,在杜甫的代表作《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的“深”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李商隐《无题》中的“难”“残”“尽”“干”等字的运用,可谓存乎一心,贵乎巧妙。这些字的運用都能够将整篇诗歌的意境烘托和展现出来,使原本看上去、听起来较为平常的意境提升了一个层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诗眼”的挖掘,并做好认真的讲解与细致的阐释,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诗歌中字词运用的精妙之所在。
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强化自身教授策略和方法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效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在创新性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朗读切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效感知;从背景入手,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认同;从“诗眼”破题,带动学生理解诗歌的精妙所在。
参考文献:
[1]左巧荷.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
[2]袁野.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
[3]伍伯根.有关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