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群体对历史校园保护态度的评价分析

2017-05-14李亮,王鑫

住宅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体验型态度群体

0 引言

大学历史校园是中国大学在历经社会变革、学科调整等一系列历史变迁下遗留的宝贵财产,见证了大学的历史,记载了大学的文化传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文物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等进行了不同等级的保护,且拥有优秀历史建筑的知名高校也会对历史校园进行一定的保护。虽然在建设管理层面一些学校有了法律依据,但是除去自然因素以及管理部门的保护措施之外,使用者群体的保护或者破坏行为对历史校园的发展存续存在直接影响。学生群体对历史校园保护政策是否了解,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具有保护意识,以及有意识的保护行为,这也是大学历史校园保护的重要方面。

目前,大众的保护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领域,关注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地在发展进程中的保护态度和保护行为关系,认为地方依恋、旅游环境影响感知是影响保护态度的因素[1-3]。但是在对历史遗产的研究中,多关注大众在政策制定、动态保护中的参与问题[4-6]。很多学者肯定了大众对历史遗产的重要性,认为大众的自主态度是大众参与的前提[7],但是大众保护态度的评估不多。有学者发现,生活质量满意度、地方依恋、社区旅游过程参与对保护态度存在影响[8、9]。总体而言,历史遗产中对大众保护态度的研究较少,对历史校园学生群体保护态度的研究更是稀缺。本研究将通过建立保护态度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学生和历史校园的关系,对学生群体对历史校园的保护态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1 历史校园的保护态度

对历史校园的保护态度可以参考弗里德曼(J.L.Freedman)的ABC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保护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为意图3种成分[10]。本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的学生群体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最终获得350份有效问卷,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层次分析方法,对学生群体在历史校园保护方面的认知水平、情感上的认同感、保护行为3个维度进行考察。

1.1 保护态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大学历史校园的保护态度评价指标体系。从态度的3个维度分别进行考察:①认知(Wr)的测量包括感知和知识两个方面的10个问题;②情感(Wq)的测量围绕情感上的认同程度设立了5个问题;③行为(Wx)的测量设立了7个问题,主要包括有关的日常行为习惯、保护行为和对历史建筑保护建设的支付意愿。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群体的保护态度现状,进而深入挖掘保护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还设立了受访人在历史校园中历史建筑的使用时间、使用目的、建筑使用功能3个问题。

在结合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指标权重系数均无逻辑错误。根据调查问卷答题情况,将评语等级所体现的保护态度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5个等级。

1.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的建立

(1)首先确立表示历史校园保护态度水平的评价对象集P,然后针对3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分别确定权重。再结合专家意见,分别对各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最后根据AHP法的赋值标准确定权重集:一级指标A1={0.285(Wr),0.285(Wq),0.43(Wx)}(表1),二级指标:认知Ar={0.068(W1),0.144(W2),0.144(W3),0.096(W4),0.12(W5),0.12(W6),0.068(W7),0.08(W8),0.08(W9),0.08(W10)},情感Aq={0.30(W11),0.11(W12),0.12(W13),0.28(W14),0.19(W15)},行为Ax={0.155(W16),0.1555(W17),0.09(W18),0.15(W19),0.20(W20),0.13(W21),0.13(W22)}(表2)。

(2)确定构造评价因子集U={认知水平(U1),情感认同(U2),参与行为(U3)},并且3个一级评价因子分别由几个二级评价因子构成二级评价因子集,即:认知水平(U1)={W1,W2,W3,…W10},情感认同(U2)={W11,W12,W13,…W15},参与行为(U3)={W16,W17,W18,…W22}。

(3)确定评语等级,建立评价集V={同意(V1),大致同意(V2),一般(V3),不太同意(V4),不同意(V5)}。如认知水平方面调查表明,W6对历史校园获得保护的评价结果为:28%的学生认为“同意”,38%的学生认为“大致同意”,23%的学生认为“一般”,11%的学生认为“不太同意”,0%的学生认为“不同意”。因而,W6的因子可得到模糊评价向量:{0.28,0.38,0.23,0.11,0}。以此类推,可获得所有评价因子的模糊评价向量。

(4)针对认知、情感和行为指标,建立3个二级模糊关系矩阵Rr、Rq、Rx,并建立态度的一级模糊关系矩阵R(隶属度矩阵):

(5)利用“加权平均型”模糊合成算子M(·,+),将指标权重A与模糊关系矩阵R合成,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从而得到模糊评价结果向量。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二级指标认知水平Wr、情感认同Wq、参与行为Wx的结果向量Br、Bq、Bx及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模型为:

表1 一级指标向量权重

表2 大学历史校园保护态度测评指标体系

1.3 保护态度综合评价结果

运用加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3),结合评价定量分级标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得出学生群体的综合保护态度水平在中高等级。其中,认知、情感都在中高等水平,对保护法律、法规及历史校园问题感知方面具有一定的认识。在调查中,对历史校园的印象多为积极正面,42%群体给予“尊重”的评价,39%给予“自豪”的评价,15%的给予“中性”的评价,只有不到1%给予“陈旧”的负面评价。但是,在自发参与的保护行为方面则为最低等级,学生们支付意愿不高,仅有一半的人愿意支付一定的金额保护历史校园,且有40%的人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校园的行为。

表3 综合评价结果

2 使用情况对保护态度影响分析

2.1 使用情况测量

使用情况测量是为了考察学生群体对历史校园是否存在场所依恋,进而影响到历史校园的保护态度,可以从学生群体的使用时间、使用目的和使用功能3个方面进行考察。使用时间指的是在校学生群体一周内使用历史校园的时间,调查发现一周内平均逗留0.5~2h区间段的人数最多占40%(图1)。使用目的是指在教学之外私人时间中使用历史校园的目的,调查发现使用目的为学习的群体最多,占34%;其次是参观游览,占26%(图2)。使用功能是考察历史校园主体历史建筑的功能类型,可分为教学、办公、体育、生活等类型,其中以教学类建筑最多,约占43%(图3)。

2.2 使用情况类型划分

根据学生群体使用情况的各项指标,运用SPSS最远邻近元素聚类分析法进行差异性分类,选择以水平距离20为基准进行使用类型的划分,最终划分为体验型(242人)和观赏型(108人)两类(图4)。

图1 使用时间

图2 使用目的

图3 建筑使用功能

2.2.1 体验型

第一种类型的人数较多,历史校园的使用时间较长,一周内使用时间大多在2h以上,使用的目的多为学习(42%),使用的建筑多为教学科研类(49%)和体育场馆。综合该类型特征,可认为是与历史校园进行了较深入的接触,定为体验型。

2.2.2 观赏型

第二种类型的特点为历史校园使用时间较短,一周内使用时间大多不足30min,使用目的主要为游览(40%),另有14%的群体表示没有使用过;使用的建筑多为行政办公类(44%)。该类型群体与历史校园接触较少,大多为浅表性的短时间接触,从历史校园对于群体的使用特征来说,称之为观赏型。

2.3 使用情况与Wr、Wq、Wx的关系

图4 使用情况聚类分析图

分别对体验型和观赏型群体的历史校园保护态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如图5~8所示,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体验型群体和观赏型群体的保护态度都属于中高等级,且体验型(0.314)中高等级比率稍高于观赏型(0.281)。在认知水平上,两者都属于中高等级,且体验型群体的认知水平(0.347)高于观赏型群体的认知水平(0.295);在情感认同上,也同样属于中高等级,且体验型群体的情感认同(0.447)高于观赏型群体的情感认同(0.410);但是在保护行为上,观赏型(0.235)属于中低等级,而体验型(0.235)属于低等级,存在一个层级的差异。以上结果说明,使用时间对保护态度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对历史校园的认识与关注度会增加,情感认同度获得提升,从而保护态度水平也相应提高,但保护行为呈现相反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对历史校园的破坏行为机率也会增加,而影响积极行为的因素并不仅仅包括使用情况,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图5 观赏型、体验型保护态度比较

图6 观赏型、体验型认知水平比较

图7 观赏型、体验型情感认同比较

图8 观赏型、体验型保护行为比较

3 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调查学生群体的大学历史校园保护态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对历史校园的认知Wr、情感认同Wq和保护行为Wx制定保护态度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以下调查结果。①对历史校园认知水平的最大隶属度为0.336,属于中高等级。学生群体对历史校园的保护现状具有一定认识,对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感受;对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了解尚不全面,但对历史校园的价值都给予了认可。②对历史校园情感认同的最大隶属度为0.438,属于中高等级,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校园具有好感,并且认为具有历史年代的校园更能代表大学的文化,表现出使用历史校园的意愿。③对历史校园保护的最大隶属度为0.22,属于低等级,支付意愿不高,存在较多对历史校园轻度的破坏行为,如乱写乱画、攀爬建筑等行为;在推荐方面,73%的学生都曾有过向人宣传或是带人参观的经历。综合上述3个方面结果,学生群体保护态度水平的最大隶属度为0.305,属于中高等级,保护行为方面的不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通过从使用时间、使用目的和建筑使用功能3个方面考察学生群体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历史校园的使用对保护态度存在影响。使用时间越长,认知水平Wr和情感认同Wq都越高,这符合“场所依恋”理论,而Wx保护行为却呈现越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行为影响因素更为复杂,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使用目的为学习的群体、使用建筑功能为教育类型的群体,其认知水平Wr和情感认同Wq较高,而该部分群体也正是使用时间较长的群体。

4 建议

基于上述判断,笔者建议:

(1)增加学生群体对历史校园保护的参与度,给予学生群体参与保护行为的机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群体并未参与过任何历史校园保护的行为,反而存在较多破坏行为。这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未能提供适当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对校园的破坏性认识不足。管理部门可在历史校园现状的调查、保护方案的实施等方面提供学生群体参与的机会,或是建立志愿者组织进行宣传推广,使其自觉降低破坏行为,提升保护意识。

(2)增强历史校园的使用性。基于体验型群体在保护态度方面高于观赏型群体的特点,历史建筑尽可能作为教学建筑或者图书馆等提供学习的场所,这样更能够增加其使用性,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保护态度。当然,在历史校园使用性增加的同时,损害历史建筑的风险也可能会相应增加,如何规避损毁的风险,提升保护行为将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teel B S. 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 environmental attitudes,behaviour and activis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47(1):27-36.

[2]唐文跃,张捷等.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J].旅游学刊.2008(10):87-92.

[3]程绍文,张捷,徐菲菲.自然旅游地居民自然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中国九寨沟和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的比较[J].生态学报.2010,30(23):6487-6494.

[4]张松.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J].华中建筑.2001(04):84-88.

[5]刘敏.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

[6]郑利军,杨昌鸣.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5(07):63-65.

[7]张松,顾承兵.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J].规划师.2006(10):5-8.

[8]陈稳亮,杨新军,赵荣.遗址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01):18-24.

[9]胡小海,黄震方.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00-106.

(10)Baron R A,Byrnt D,Suls J. 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J].3thed. Allyn and Bacon, 1988:79-82.

猜你喜欢

体验型态度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营销之星”训练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发展初探
体验型科教式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边缘景观的价值研究
态度决定一切
“体验型”实践活动模式初探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