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7-05-13陈天军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主体地位

陈天军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调控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体验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取知识、锻炼思维。

关键词:主体地位;质疑问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5-02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133

《數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确立了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楚自己的角色,既不能主宰课堂,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在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图战学生思维的空间,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我和自主学习的平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创造民主开放的环境,让学生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得到教师的尊重认可。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决不应视而不见,挫伤其积极性。每节课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求知兴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时,教师利用“小鼹鼠钻洞”这一情景,制作多媒课件将这一情景故事展现在学生眼前,启发学生如何帮助小鼹鼠钻洞,让学生想办法、出主意,学生在有趣的探索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学习中,主动去探索,课内学生学得有趣,投入积极,学习效率高。

(三)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具有情感性、艺术性。艺术化的教学手段犹如润滑油一般,让机器更加灵活自如。比如,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学生的“过错”,机智而恰当地将它当成一次展示的教学机遇,课堂将出现另一种效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渗透科学、艺术等知识,使单一的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主动发展

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和灌输,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的懒惰习惯,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老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将问题留给学生,将探索过程留给学生,学习将会变得有趣而高效。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同时,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若能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质疑,并在问题的驱使下一步一步深入探究,学生将会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学习过程变成自己主动探索的有趣历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利用课件制作了一个给卫生间贴瓷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启发学生质疑:工人师傅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老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能算出来吗?学生这时已经跃跃欲试了,然后老师让学生先自己算算,再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有哪些计算方法,让后让学生汇报。在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后,老师引导观察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仔细观察后能够发现两种算法的联系,并能总结出乘法分配律。这样老师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通过努力又自己解决了问题,参与面广,成就感非常强烈,对知识掌握得也比较牢固。

三、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征,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若能将数学课堂当中的动手操作交给学生,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能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平行”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在自己本子上模拟升降国旗来移动铅笔,学生在操作时不但感到新奇、有趣,而且在操作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平行。在后面造作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平行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学生在有趣的动手操作中深切体会到了数学的奥秘。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彼此的见解,展现个性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及时反思,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全面、丰富。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新思维和方法的形成,课堂由静态变为了动态,学生自由、和谐,兴致盎然。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平行”一课,在认识了平移与平行后,怎样才能得到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想出了许多种方法,通过一一展示后,小组最终确定了一到两种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学生学得主动、愉快。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还要了解学生的脾气和性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银娟.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小学),2015(5):73.

[2] 付天贵.论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的建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33-36.

[ 责任编辑 张景贤 ]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主体地位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