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链、产业链融合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调查思考

2017-05-13楼东夏梁省

社科纵横 2017年5期
关键词:台州市台州战略性

楼东 夏梁省

(台州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台州 318000)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链、产业链融合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调查思考

楼东 夏梁省

(台州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台州 31800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重大战略选择。一个地区只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完善的技术链是支撑产业链形成、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在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链与产业链之间存在严重失衡:一方面,技术链中核心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链与产业链相互脱离。本研究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台州市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台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和产业链融合机制以及实现路径,以期为同类三线城市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 技术链 产业链 融合路径 台州

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国家都把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突破口。2010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台州是民营经济先发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同时,台州又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当前经济发展遭遇发展瓶颈的地区。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低迷,台州市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碰到诸多困难。尽管长期以来台州也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大多数产业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是台州建设制造之都的希望所在。近年来,台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瓶颈,比较典型的是技术链与产业链发展之间严重失衡。

目前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及技术链和产业链融合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1.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与技术支撑:国外学者更多论述的是主导产业的概念,其中罗斯托、艾尔伯特·赫希曼和筱原三代平等学者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国内也有较多的主导产业的研究,但近年的研究热点己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1][2][3][4][5][6]。王晓东等提出“消除技术源之间的合作壁垒,弱化技术受体之间的所有制、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7]2.高新技术产业化阻碍因素:技术创新的低产业化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商业化开发和应用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8]。邢小强等人指出新技术商业化过程面临市场、技术以及技术进步三方面的不确定性/R&D投入不足、技术不成熟、决策管理协调不够、科技评价目标不一致、权益分配不当、法律制度缺乏,中介机构力量薄弱等认为是引发高技术低产业化的重要因素。[9][10]也有不少学者从知识整合角度论述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11]。3.新兴产业技术链构成及其与产业链内在关联:林淼等提出技术链是包括选题分析能力、R&D手段资源、R&D资金资源和R&D集成能力的连续过程[12]。高汝熹等认为产业链的需求变化对技术链存在重要拉动作用[13]。不少学者认为我国产业链潜藏的非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产业链内部的技术协同性风险和信息协调成本[13]。4.技术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林淼等指出技术链和产业链失衡可以通过技术链向后延伸,产业链向前延伸以及双链对接等方式解决[12]。洪勇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产业链和技术链协同发展应以“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模式开展,并逐步向“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转化[14]。杜龙政提出通过提高对技术问题的关注度、依赖核心企业掌握技术主导权以及纵向整合整个产业链的研发资源实现双链融合[15]。

总体而言,国内外现有研究关注到了技术链和产业链融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就融合机制进行了探讨,但对链条治理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仍然研究不足。技术链与产业链相互间关系极为复杂,对于特定地区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深化研究。对技术链和产业链融合的内在规律仍然缺乏系统性分析,且忽略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差异,带来对策研究泛化,缺乏微观基础。

一、当前台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产业均有布局。一批企业涉足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的研发和生产。风电在4座风电场建成投产的基础上继续规划新的风电场建设。温岭潮汐能试验电站在亚洲名列首位。三门核电站自2009年建设以来,进展顺利,核电关联配套产业在台州已经已有初步发展。台州市作为我国最大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医药化工产品的生产量以及出口量均在浙江省名列第一,是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及相关领域,台州在汽摩整车及配件、塑料模具、服装机械以及水暖设备等均居全国前列,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数控机床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新材料领域,台州主要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几类。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台州的海洋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海洋船舶制造、海洋能源和海水利用产业均占一席之地。台州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生产基地。在节能环保领域,也有一批好项目在逐步推广。当前,台州全市共有省级企业研究院50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80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429家。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浙江分院是台州市的重要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不断完善当中,先后建立了院士工作站7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5家。

同时,作为一个民营经济为主的地级城市,当前比较严峻的问题是人才外流、资金外流问题。台州市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创新型人才紧缺,体制机制跟不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台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研究包含问题复杂,涉及层面较多,既有技术层面的难题,又涉及政府管理层面的举措。毫无疑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和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既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又融合了科技创新前沿。大多的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地区是在传统产业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发展新兴产业的,因而可以顺利实现与传统产业良好衔接。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的传统制造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也以模仿创新为主。台州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长期肩负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努力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共生互利。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外乎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引进外来企业发展,另一种是自主培育发展。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引进发展阶段,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技术创新跨度较大的产业领域,台州制造业的市场赶超能力必然不强,但是在一些技术跨度较小的新领域有可能成功实现市场赶超。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台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人才供给、产业协同、需求带动等关键要素,发展的软硬环境政策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相对不足,医疗教育等配套生活设施明显与大城市存在差距。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持续创新则依赖于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的强力支撑。台州的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总体水平不高,数量也较少。当前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受到核心技术缺乏、创新人才不足等要素制约。部分制造业虽然属于高端产业,但仍然属于低端环节。比如,当前台州光伏企业主要集中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台州的医化企业则集中于原料药和中间体。另外一方面,台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完全不能支撑制造业以提高效率和改善效益,与上下游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协同效应。台州是小微金融试点城市,但是金融创新仍然滞后。由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多,银行认为风险过高,积极性不够。台州的风险投资在瞄准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项目的前端投资严重不足。当前台州已有39家企业上市,在新三板挂牌39家,在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市场融资较多。但台州风险投资有效运营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目前,台州各级政府的产业激励政策更多惠及的是少数“明星”企业。

表1 浙江省基础研究实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大致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0年左右,然而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台州的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的基础研究实力相对较强,在国内基本属于先进水平,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省内均无明显优势。2015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336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38.8%,是带动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2015年,浙江省九大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生产要素向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集聚。2015年,嘉兴、舟山市、杭州市、湖州市、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金华市、宁波市、丽水市、台州市的增速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最慢的台州市仅仅为2.1%。台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践行创新驱动、开放先导战略,优化扶持政策供给,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技术发展环境。

二、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产业链整合优化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是浙江省“十二五”以来重点建设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作为全国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台州的发展打造两个平台的重要探索。一方面是理论创新平台,可以解决我国循环经济中的理论突破问题;另外一方面是实践平台,可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实施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实验样本。近期,该产业集聚区仍然处于打基础出形象的前期阶段,台州循环经济区近期重点发展台州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见表2)。

产业链的关联关系主要包括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这5个维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原料及产品的供需链是产业链存在的前提。台州市是资源匮乏的城市,同时也是市场容量有限的城市,制造业的原材料来自国内外各地,产品又销往世界广大地区。产业链形成的关键是实现价值链的衔接,产业链提供同类产业的相关产品及服务,产业链的主导技术革新是推动产业链重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达的产业链在空间分布上会表现为产业集聚,进而演化为产业集群。产业链整合优化,必然受到当地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业链是一个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企业网链结构,它的整合优化方式可分为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产业链融合。产业链整合优化的关键是实现价值链、供需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的重构(见表3)。

表2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控制标准

表3 产业链整合优化的关键点

三、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产业链的融合路径

图1 市场导向型双链融合实现路径

根据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战略性产业技术链、产业链的融合路径,作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一)产业链相对完备的产业——逐步实现市场导向型双链融合。比如台州的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产业链条已经比较完善,可以选择市场导向型双链融合路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县(市、区)或产业集聚区,一方面在纵向产业链的附近加大相近产业、相关产业以及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建设,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也可以进行独立研发,使得技术链开始发展建立。通过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等方法有效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从而保证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图1)。

(二)技术链相对完备的地区——接受技术溢出实现双链融合。在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聚集的地方(如杭州、上海等地)选择技术链相对完备的技术来推动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的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等的科技进展会创造市场的新需求,从而引致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一过程中台州企业家可以敏锐的发现市场商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链也会逐渐完善。成熟的技术链与产业链相结合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台州虽然有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台州学院以及相关的一些研究机构,但是研究实力还仍然偏弱。台州的民营企业可以考虑将自己的企业研发机构设在杭州、上海等科创园区,重点参与以浙江大学、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为核心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及参与省内科创类特色小镇,而将产业链的重要生产环节放在台州的制造业平台。

图2 技术溢出型双链融合路径

(三)台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逐步成为技术链和产业链均较为完备的地区。在逐步完善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浙江分院、台州学院等重要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链与产业链互动共生融合。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的发展不仅靠科技资源的推动,也主要要依靠台州市已有产业提供的资金支持。技术链与产业链在不断完善中相互促进。两者的协调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最终也有利于促进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

图3 双链互动共生的混合型融合路径

四、健全支撑体系,促进产业技术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经济增长面临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浙江省“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在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如航空装备产业化)、新一代材料产业、生物产业(基因技术为引领的新药和疫苗)、高端医疗器械等等。

在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中,对于台州这种地级城市,要注意防止:1.通过强化招商引资虽然做大了新兴产业规模,但新兴产业低端环节产能相对过剩,陷入必须依靠政策扶持的发展困境。2.通过重点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提升了新兴产业发展层次,但是人才引进资金使用效率低下。3.通过打造创新型园区在引进了部分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集而不聚”、产业集聚区出现新瓶装旧酒。

台州市在“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培育和提升台州的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增强产业技术链和产业链的融合程度。

(一)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

一要根据台州城市“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城市定位,继续打响制造之都品牌。把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作为集聚国内国际科技资源的重要平台做精做优,成为在浙江有影响力、在全国知名度的研发创新平台。二要建好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机构。要继续大力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形成的重要力量。三要搭建新兴产业创业平台。台州市以市、县两级创业平台为核心,以科技园、创业园等为载体,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

(二)建立多层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台州市要努力建立多层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与国内著名院校的战略合作机制。重点加强与中科院系统和长三角重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为了引导创新资源向台州集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活动,引进科技成果。可以学习威海模式,建设著名高校的台州校区。二是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动态的产学研沟通模式,开拓并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央企、军企合作对接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提升创新创业的层次和质效。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围绕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产业等台州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集成创新,发展核心技术。

(三)建立多渠道开放型的人才引进机制

大力引进国内外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国内外人才向台州市的重点企业流动、新兴产业集聚,形成“重点企业集聚人才、创新人才引产业”的态势。一是实施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计划。继续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组织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项目。二是面向国内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围绕台州市新兴产业先引进培养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引领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当前,台州市经济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今后又面临“城市竞争”的巨大压力。强化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三者深度融合、打出“组合拳”,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群策群力,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

[1]丰立祥.基于极大嫡准则区域生态主导产业的选择[J].工程技术经济,2008,27(08):64-67.

[2]徐示波,仲伟俊,黄超.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及其挑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20):16-20.

[3]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0-24.

[4]孙早,张敏,刘文璨.后危机时代的大国产业战略与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6.

[5]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6.

[6]朱瑞博.“十二五”时期上海高技术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7):94-106.

[7]王晓东,苏启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移渠道研究——基于共生和互补性资产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1):18-22

[8]何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阻碍因素和应对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4):27-29.

[9]邢小强,薛飞,涂俊.包容性创新理论的溯源、主要特征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4):l-5.

[10]邢小强,王玉荣,吴家喜.全球领先市场视角下的企业创新战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106-109.

[11]谢洪明,吴溯,王现彪.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l(4):88-93.

[12]林淼,苏竣,张雅娴等.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理论分析与政策含义[J].科学学研究,200l(4):28-36.

[13]高汝熹,纪云涛,陈志洪.技术链与产业选择的系统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6):95-100.

[14]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38-45.

[15]杜龙政,汪延明,李石.产业链治理架构及其基本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108-117.

[16]郑大庆,张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64-68.

[17]郑刚,夏文莉,陈良.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协同发展:浙江省的实践探索与若干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0):57-6l.

[18]陈兴明,刘继伟.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理论观察,2015(6):65-66.

[19]孙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综述及反思[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2):123-128.

[20]喻红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5(3):58-63.

[21]李涛.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与破解之策[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2)10-13.

F276.44

A

1007-9106(2017)05-0032-06

*本文为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台州市新兴产业培育:技术链和产业链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4GHZ。

楼东,博士,台州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台州市台州战略性
黏黏花
台州远洲墅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防风林莫名枯死,引出一起重大环保案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7·15”废酸倾倒案告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乞丐王”——记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王曰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