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五位一体”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建构研究

2017-05-13王文东

社科纵横 2017年5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培育辅导员

王文东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安庆 246133)

大学生“五位一体”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建构研究

王文东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安庆 246133)

当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既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规律决定了,要构建“五位一体”培育体系,即要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辅导员五个方面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格局。

五位一体 核心价值观 体系

引语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习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1],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形成的深厚的文化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竭的动力源泉。因此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主动追求,更应该是作为教育者和影响者的国家、政府、社会、家庭及学校都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既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各国都把竞争的目光放在人才的竞争上,而这种人才的竞争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较量。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关系未来,关系长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因此能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持续蓬勃发展、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

当前,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渗透,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任重道远。尤其是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界限,极大地削弱并冲击了传统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使得民族意识弱化、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处于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思维的能力强,但同时又具有甄别能力差、容易冲动等特点,更容易被西方价值观腐蚀。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近期,我们就大学生目前价值观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我校一千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78份),并对问卷做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结论(见表1)可以看到,目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任务艰巨,尽管较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持正面看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并不高。更重要的是,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内核,进而外化为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表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调查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建构要做到“五位一体”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解决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冲击而导致的道德困惑、理想迷失和信仰危机,解决因社会不良风气带来的浮躁、急功近利等,引导学生树立起高尚的价值目标。[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战略视野,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辅导员五个层面,构建“五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建构体系。

(一)“五位一体”建构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密体系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精密、复杂、系统的整体,是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统一。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国家的繁荣富强,既依赖于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社会环境的创立,依赖于以法治作为保障的社会生活,又依赖于个人素质的提高。没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没有素质提高的个人,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更不可能实现文明和谐。而个人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个人梦”的实现赋予“中国梦”以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导向或取向,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当代中国继续前行的思想共识和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严密体系性,要求大学生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精髓。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一致,内在平衡与外在协调相统一,创新教育载体,增强凝聚力,发挥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各种形态的载体,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接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式、途径,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二)“五位一体”建构体系是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刻体现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把他们培育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观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马克思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受到压抑的现象,呼唤实现真正的自由劳动,向往人重新获得丰富的个性,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P104)。在他看来,真正获得自由和独立性的个人会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个联合获得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P294)马克思也特别重视人自身能力的发展。他认为能力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全面发展的能力,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个人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育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本身就蕴涵着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本身的哲学思想,也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发展最终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仅是个人价值实现,更重要的是在为国家、社会服务中实现集体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构建“五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应有之义。

(三)“五位一体”建构体系符合大学生价值养成规律

列宁曾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先进的理论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必须不断地从外面灌输,通过组织相关的教育学习活动,才能切实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价值观的养成规律,也是当前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也不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并指导他们的思想言行,因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也必须采取必要的灌输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重点突出的理论教育,通过正面灌输的方法,使他们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觉悟,并进而产生认同、积极践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固有规律,遵循大学生价值观养成规律,推进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渗透,由显性文化向隐性文化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融入第二课堂,以隐见显,以微见著。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雷泽的研究表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法”。我们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辅导员等不同层次和角度,由易到难,逐步引导,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很可能导致欲速则不达。

三、积极建构大学生“五位一体”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科学的价值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中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早期的精英教育演进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决定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也是大众化过程。要推动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道路,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辅导员五个层面共同发力,协同推进。

(一)国家理论、制度、政策层面的设计和倡导

一个社会总要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总要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价值理想。[7]这就是国家从全局层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的指导性要求。

国家应该通过制度、政策、法律等形式,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国家对他们的关爱,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让大学生从内心自发的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进而主动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培育,在内心真正形成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如通过加大对经济暂时困难生资助等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加大对西部计划、基层就业、“三支一扶”等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等。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充分培养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立志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方向性示范效应。

另一方面,也要在国家层面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吸引力,吸引广大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

(二)社会实践的引领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落实到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P56)。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

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惩恶扬善的正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一切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都应当被及时批评、制止,必要时有所斗争。而对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应当及时表彰,立为典型,树为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实践、贯彻落实,是一个需要全民努力、各方实践、精心呵护的长久工程。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具有良好风气的社会里熏陶、成长,才能使核心价值观深深镌刻在大学生心头,从而培养浩然正气。

(三)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影响。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人生历程的航标,它映射出大学生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倾向性态度。虽然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但却并不十分成熟,依然会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媒体上曝光了很多大学生“坑爹”的事件,由于他们自己不道德、不文明、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而牵连了父母,使父母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仔细反思,这些孩子既是“坑爹”,其实也是“被爹坑”,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始终告诫孩子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文明的人,遵纪守法的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率先垂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文明的人,遵纪守法的人,那么发生孩子“坑爹”事件的几率肯定会大大降低。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已基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但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家庭应该与学校紧密配合,继续在培育大学生德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验证家庭与学校互动程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大小,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以我校一百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请他们对问卷问题作出口头回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表2 “家庭与学校双向互动”模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程度调查表

调查结果表明,34.1%大学生认为家庭和学校互动对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影响大,32.7%的大学生认为家庭与学校互动对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影响较大,只有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种双向互动体系几乎没有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家庭与学校交流越紧密,双方互动越频繁,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培育越重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影响就越大。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对学生家庭进行经常性、实地、电话等回访形式,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积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使家庭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到更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学校春风化雨的浸润

学校是培养人的殿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成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导师,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所谓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载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成员所共生、共享、传递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大学精神”[8]。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从而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同时可以发挥高校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结合学生社团建设、学生资助、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利条件,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五)辅导员持之以恒的坚持

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有以下特点:第一,辅导员与学生现实生活最贴近,这就使得辅导员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从日常生活、从点滴小事出发,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灵沟通最密切。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面临学业的压力,还面临着交友、经济、就业、心理等种种压力,他们渴望心灵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是其他老师不能替代的;第三,辅导员与大学生思想交流最频繁。辅导员可以利用“进宿舍、进课堂、进食堂”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思想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第四,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便捷。辅导员一般都是大学生形式与政策课、党课、心理咨询课、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辅导员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还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第五、辅导员还是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专业工作人员,这一特点是其他党团干部、思政课老师和其他老师所不具有的,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建构,是给大学生扣好每一粒扣子的最好保障。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2]潘春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原因[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高国希等,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6]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EB].人民网,理论.http://cpc.people.com.cn.

[8]张德祥.认清大学生的双重文化使命[N].光明日报,2012-02-06.

G641

A

1007-9106(2017)05-0022-05

*本文为安徽省人文社科(AQSK2014B024)中期成果。

王文东(1969—),男,安庆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培育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