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综述
2017-05-13李晓婷
李晓婷
【摘要】本文讨论了民族工作的概念发展,并结合形势背景下对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阐述。介绍了社会工作两个重要的专业视角优势视角和文化能力视角,分析了民族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
【关键词】民族;民族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实务发展
一、民族社会工作
民族社会工作在西方常被称为是跨文化社会工作,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民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西方的民族社会工作迅速发展起来,为土著民,原住民,移民及移民后裔,少数族裔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提高社会适应力,保护民族的文化,维持社会稳定,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发展出了成熟的工作方法。
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20-40年代,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社会服务系开设了“种族关系”的课程,其系主任李安宅在战乱迁移的时候,深入华西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并撰写了《边疆社会工作》一书,社会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取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羌族、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成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中国的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有了新的突破。2011年对于民族社会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的意义,在这一年的8月1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联合爱德基金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在乌鲁木齐市启动了“新疆社会工作专题研讨班——社会工作服务新疆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同年的12月3日,由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在此之后,全国各地开设了诸多有关民族社会工作的研讨班、研讨会,促进了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
民族社会工作是指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服务于少数民族(非主体民族)群体和个体的专业活动。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工作是民族工作部门或机构制定或执行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事务的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地区工作和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人士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事务等多方面内容。
二、民族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
1、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它的核心是对案主的优势和资源的洞察。优势视角假设每个个体、家庭、群体和社区都有力量并会集中力量克服困难促进自己的发展。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新的实践理论,颠覆了传统社会工作秉持着以问题为视角,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的思维模式。强调以正面、积极、优势的视角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帮助案主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实现自我发展。
优势视角下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服务对象、极其环境和现状,不再以一种问题的视角着手,而是聚焦于可能性。其核心信念包括:1、充权(赋权)它意味着帮助案主发现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和帮助其掌握探求和扩展其资源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对少数民族自身优势、能力和社区内部各种资源的挖掘整合,培养民族社区的领袖人才;2、成员资格,优势视角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样,彼此都因各自的身份而具有自尊、尊和责任;3、抗逆力,优势视角相信人在遭遇逆境、打击时会产生一种反弹的能量,这种力量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这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抗逆力的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增强少数民族的抗逆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4、对话和合作。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开展中,建立一个平等良性的对话和合作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案主、同事、机构、政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建立好合作关系,在合作中确认各自的重要性,密切配合做好民族社会工作。
2、文化能力视角
“文化”包含思想、交流、行为、风俗、信仰、价值观等人类行为的综合模式和种族、民族、总计爱或社会团体的制度。“能力”是指有能力在群体定义的人类行为文化整合模式背景下的有效运行。
文化能力视角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多元文化能力,意思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可以接受多元的世界观,了解不同的的人生活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和社会经验,在1996年8月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守则中指出:“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文化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的功能,并认知到所有文化的存在与力量。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对案主文化背景的知识基础,并在提供服务时,能展现对案主文化的敏感度,也要能分辨不同人群和文化族群间的差异。”这些规定既表明了社会工作专业对待不同民族文化应有的态度,更明确地指出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责任,是应该被严格遵守的。民族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多元文化能力,熟知、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并對与服务实践相关的民族文化议题保持敏感性。
在理解民族群体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这样有利于找到社会工作的切入点,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取得成效。一些学者指出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必须有文化敏感性,否则就难以开展社会工作,有的工作者将宗教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联系起来,利用宗教号召更多的人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同时宗教还可以帮助信教群众进行精神心理调适,协助工作者进行老年人服务、家庭服相关项目。在民族社会工作中,文化是基本的、不可忽略的方面,拥有跨文化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是民族社会工作的重要角色。
三、民族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及其制约
1、民族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
国内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从业人员水平层次不齐,服务活动社会认同水平低,服务对象“心存芥蒂”等等。开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诸多因素限制,不同的学者对此与有不同的看法。学者陈宇鹏认为制约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原因包括:一是民族地区对社会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包括机构设置不科学,岗位设置不合理,缺乏规范的社会工作岗位,民间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组织松散,服务领域“扎堆”等;三是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从业者素质较低,表现为专业性、原则性、针对性不强。陈倩和南燕认为不足支出在于:一是本土化的知识普及运用及其理论探索存在不足;二是实务体系构建不足,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三是有实际经验的师资及其督导力量不足;四是政府部门政策配套支持的力度不足。任国英、焦开山认为我国民族社会工作没有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此外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民政工作局限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制约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上述几位学者的焦点在于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社会工作知识结构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少数民族资源的短缺性,政府的支持力度上,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虽然在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本身的社会认同度还是很低,原本东部的社会工作发展较好于西部,但是民族社会工作的主要区域在于西部地区,民族社会工作的认同度更低,当地居民,政府没有对于社会工作有一个合理的认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每年培育的大量的民族社會工作的人才更多的留在东部地区,很少去往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不足,发展缺乏推动力,同时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本身也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民族社会工作并不是一种“舶来品”,它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实现本土化的民族社会工作才是长足的发展之路,我们在这条路上还需要走很远,目前的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仍然处于低级的水平。
2、传媒条件下民族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多元文化能力是民族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能力,要求社会工作者培养文化敏感力,能以文化发展的视角对待案主,但是在传统社会里,通讯方式的落后,了解不同的文化是非常不方便的。也容易使得民族社会工作课程变成“高谈阔论”。在现代传媒的条件下,各种媒介产品随之寄来,在广泛浏览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不同的文化,这对于我们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许多民族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这个民族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或是被其他人曲解民族文化,通过传媒的作用还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正确引导少数民族正确利用媒介,如何通过媒介来获取自身的所需要的资源,也慢慢会成为民族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媒介可以对于民族社会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促进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民族社会工作通过媒介也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有助于向社会建立良好的形象,改善大众尤其是社会工作学生对于民族社会工作的“刻板影响”,同时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互动、社会促进、民族融合。传媒是是一把“双刃剑”,在扩大民族社会工作的影响力的同时,还要践行好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价值。
3、民族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和发展
反贫困。民族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参与设计并实施扶贫计划,开展的形式由,联结社会资源,例如香港的乐施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扶贫和救灾工作以来,已经投资了10亿以上的资金用于扶贫救灾。民族社会工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深入调查当地居民的贫困情况,与当地的民政部门进行合作,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扶贫工作。发掘贫困居民的优势资源,促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摆脱贫困,例如发展特色食品业、农业、旅游业近期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政策,社会工作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保护和发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壹基金帮扶计划开展了保护羌绣的活动,成立了阿坝州妇女就业技能学校,免费教授这些妇女记忆,采取了“基地+农户”的生产帮扶模式,目前北川已经成立了羌绣协会,壹基金敏锐的文化感,保护了中华文明的瑰宝,自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其中民族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5、社区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的社区建设,对于处于边际,信息闭塞,人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社区建设包括提高物质经济能力和文化能力,一方面可以传播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和现代基本知识,还可以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居民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自觉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东青, 高雅楠. 优势与困扰: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身份配对”问题研究[J]. 商, 2015,(20):64-65.
[2] 邓琼飞. 现代传媒条件下民族社会工作研究[J]. 新闻战线, 2015,(01):222-223.
[3] 汪冬冬, 王华. 转型时期民族融合与民族社会工作创新发展[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48-53.
[4] 白辰.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5] 王丹丹.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疆社会工作示范点的发展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6] 高亮. 近十年国内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3,(11):35-39.
[7] 张阳阳. 西北少数民族民间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照顾中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空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8] 李林凤. 民族社会工作初探[D]. 兰州大学, 2013.
[9] 王思斌.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 民族研究, 2012,(04):1-7+107.
[10] 田珂. 发挥优势,促进民族社会工作发展[J]. 改革与开放, 2011,(16):82.
[11] 李林凤. 多元文化下的民族社会工作[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02):15-19.
[12] 卜建华. 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的原因探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6):130-132.
[13] 朱素梅. 二十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J]. 世界民族, 2000,(03):20-25.
[14] 常宝, 亓·巴特尔. 民族社会工作[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