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
2017-05-13王世杰
王世杰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近年来的一项重大决策与部署。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对此,需要我们深刻体会和把握“公平正义”(即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公正;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近年来的一项重大决策与部署。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对此,需要我们深刻体会和把握“公平正义”(即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规则,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这里的公平不单是指经济公平,而是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社会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在法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对称;在伦理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所谓公平正义,即社会公正,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伟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公平正义能作为社会广大成员普遍接受的价值原则,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动力。没有了社会公正,社会经济不能协调发展,政治权利不能得到公正维护,人们则心不平、气不顺,就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就无社会的和谐可言。社会公正的状况如何,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
二、當前我国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透视
众所周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近年逐步显现出一些不和谐的迹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不和谐现象从相当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不公正引起的。这已对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差距扩大
当前,我国的收入阶层分布呈现金字塔型,财政部科研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分化都在不断加剧、扩大。主要表现在: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认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富裕的20%人口的财富一般是最贫困的20%的6—7倍。在美国,这个比例为10倍。现实生活中可感受到的贫富差距远远高于平均数字,且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困难群体正在扩大,目前,我国还有七千万人口还未脱贫。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看,多数社会成员已认为收入差距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调查显示,在领导干部对所存在和社会问题的判断中,收入差距问题也被列在第一位。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收入差距甚为悬殊的国家,中国社会现在的收入差距已经明确无误地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呈现出日益扩大趋势。
2、城乡差距扩大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级的财政债务沉重,加入WTO给农业带来的压力,城乡差距逐步扩大。自国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和给粮农直接补贴等政策后,农民收入增加有所提高,但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实际增长仍然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这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乡之间实际的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养老金保证、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而农村居民却还没有真正普遍享受这种待遇。
3、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各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高低位次发生明显变化。如金融、保险、电力、石油、通讯等垄断经营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取了高额利润,并把其中的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由于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制约了一些依靠财政补助微利经营的基础性行业的发展,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发展缓慢;此外,一些全面进入市场竞争的行业,如社会服务性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利润下降。从总体和各行业内部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上与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成正比关系,教育成本越高,年龄越大,收入越高。由此可见,行业内的收入差距亦呈扩大之势。
三、推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面对我国社会中的种种不公正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矛盾和危机,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当前,关键是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弥补社会公正的缺失,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1、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必要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一个社会结构,都是由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来支撑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说,在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生活资料极其丰富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有了深厚的基础。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及生产效率是实现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公正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2、建立起系统的、规范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加上国内电商网商的强势劲头使实体经济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职工货币收入增幅不高,导致社会中低收入阶层规模急剧扩大,再加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队伍在扩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建立一个能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整个社会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我国在城镇职工中,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全面真正建立,如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政策。总的来说,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政策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再加上高额的教育经费、高房价和高额的医疗费用使群众的压力更大。为了社会的公正,为了和谐社会的尽早实现,为了使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政府应更加强化对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3、真正确立起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应有的基本权利。在中国的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群体及贫困人口的增多等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弥补社会的不公正,不仅仅是扶贫济困,更重要的应当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的层面,使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具体说来就是指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应当相应地更加得到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应当相应地不断得以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相应地持续不断地得以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以不断的提高。这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这样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