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政策影响因素探析

2017-05-13李明来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口经济发展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我国人口总规模得以控制。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下降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应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与之相适应。人口政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短期内现行“全面二孩”政策将使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可控,这一政策将有效改善劳动人口下降趋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仍应采取以宽松为主的生育政策,构建合理人口结构,助力经济增长。

【关键词】人口;经济;发展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从建国初的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多次调整。当前,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人口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口政策的出台不是偶然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将就此予以分析。

一、人口总量对人口政策的影响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人口即将出现的“由增转减”的趋势。我国目前人口为13.67亿,有专家预计我国人口2024年左右将到达峰值14.46亿人。从2034年开始到2039年,又将恢复到现阶段人口水平。由此可见,在当前人口政策下“由增转减”过程时间跨度较大,时间长达20年以上,并且峰值在可承受范围内。因此为确保我国平稳度过人口峰值,在短期内生育政策应维持现行不变。

根据专家的预测,我国于2024年到达人口峰值后,人口总量将处于下降趋势。人口的持续下降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人口总量长期趋势来看,后期我国将采取进一步鼓励生育的政策,以避免人口在度过峰值后的长期下降趋势,此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目的为使我国保持适当的生育率,能够使人口稳定于一个同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值附近。

二、人口结构对人口政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之一。预计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在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上涨趋势,2059年左右将达到峰值6.48亿人,之后逐渐趋于下降但下降速率缓慢。因此即使我国已经实行了“全面二孩”政策,我国仍将在较长时间内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再分析劳动人口,我国劳动人口数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下降速率较高。“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活力,但这一优势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将逐渐消失,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面临劳动人口短缺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儿童数量在短期内将有小幅度上涨,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未来中国育龄人口数不高,并且现代社会生育意愿偏低,儿童数量处于缓慢下降趋势。

因此,当前政策虽能够在短期内缓解儿童数量低和老龄化现象,但无法在长期扭转我国面临的老龄化、少子化、劳动人口下降的趋势。我国的生育政策应当进一步放宽,同时面对新时期下影响生育率的不仅仅是政策因素,应当注意往生育观念引导、社会政策辅助等方向调整,争取扭转老龄化、少子化、劳动人口下降的趋势,构建合理人口年龄结构。

三、生育率对人口政策的影响

生育率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并且199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降幅明显。根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数据,我国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4,与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已经非常接近。

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将对从“双独二孩”到“全面二孩”的适当宽松的生育政策产生不利影响。日本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现负增长,而韩国也同样面临生育率和生育意愿偏低的困境。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我国的生育率形势并不乐观,因此我国应当进一步放宽生育政策,注重生育观念引导,警惕“低生育陷阱”。

四、经济因素对人口政策的影响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下降趋势明显,受“少子化”现象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内部也面临老龄化问题。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我国30岁以下年轻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教育水平明显改善。中国经济虽处于转型期,但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市场劳动力需求以体力劳动者为主,对知识型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在短期即转型期内,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的现象将持续,体力劳动者供给短缺、知识型劳动力富余的局面不可避免。在人口政策方面,应当继续采取适当宽松的生育政策,并且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配合,优化体力与知识型劳动力结构,同时加快经济转型,缓解劳动力短缺现象。

五、其他因素对人口政策的影响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生育行为存在“东亚现象”,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存在差异,即存在“理想子女数>意愿子女数>计划子女数>实际子女数”的递减关系。因此,即使育龄人口有较高的生育意愿,也不一定会产生实际人口增长。

1、抚养压力

生育意愿近年来普遍偏低,抚养压力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家庭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典型的“四二一”家庭使年轻一代抚养负担巨大。抚养压力加上近年来持续走高的育儿成本较高使育龄人口生育意愿较低。因此未来的生育政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长期看,都应当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配套、相适应。

2、传统观念

生肖等传统影响也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干扰,如羊年为生育小年,当子女数较少时,这种影响尤为显著。这种扎堆生的现象在适当宽松的生育政策条件下会给社会资源产生巨大压力,因此未来无论短期、长期人口政策都应当注重引导育龄人口树立科学正确的生育观,并且合理改善、协调社会资源应对可能出现的生育高峰现象。

3、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会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在有关学者对于“单独二孩”政策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單独家庭和非独家庭的生育意愿明显高于双独家庭。在政策的短期调整中,新受益人群对政策的变化较为敏感、反应较优,因此未来人口政策的短期调整应当重点评估新受益人群。而在政策的长期制定中,无新旧受益人群之分,长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可不考虑这一因素。

4、社会资源

社会配套资源情况是制约人口政策制定的关键方面。社会资源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显著改善,这决定了我国在短期内不能实行完全放开的人口政策,只能实行适当宽松的生育政策。

六、生育政策调整方向及目的

从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和生育率这些人口因素会对生育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同时经济社会等因素也会对生育政策产生影响,短期的生育政策目标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长期的生育政策目标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从短期来看,现行生育政策将使我国人口总量呈上涨趋势,但峰值在可承受范围内,儿童数量在短期内受政策影响也会有小幅度上涨。但无法有效改善生育率、老龄化以及“民工荒”等问题。受社会资源有限和社会心理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我国在短期内生育政策以稳定为主、适当宽松的人口政策,但不会发生大幅度调整和变化,目的为平稳完成人口“由增转减”的过渡,避免人口出现急剧增长或下滑给社会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注意引导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为人口的长期调整服务。

从长期来看,按当前人口政策预测显示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并且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及内部结构老龄化也制约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生育政策在长期内应采取宽松为主的生育政策,注重生育观念引导,目标为规避“低生育陷阱”,将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构建合理人口年龄结构,使人口总量同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马小红, 顾宝昌. 单独二孩申请遇冷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54(2):20-26.

[2] 翟振武. 人口新常态与人口政策[J]. 攀登: 双月刊, 2015,6:1-9.

[3] 郑真真. 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兼以江苏调查为例[J]. 学海, 2011,2:10-18.

【作者简介】

李明来(1996—),男,河北邢台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人口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