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语文教学中“满堂问”的妙招
2017-05-13陈会彦
陈会彦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过多、过杂的提问,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等,给出了避免“满堂问”的三个妙招:设计关键的主问题、组织高效的阅读活动、精讲精练。简单实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文教学;“满堂问”;妙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满堂问”现象却又多起来了,甚至一节课下来,全是师生的一问一答、碎问碎答,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树立问题意识,只是被动地跟着问题跑,思路狭窄,学习被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满堂问”的怪圈,引领学生打开思维,走向更为深刻、更为自主、更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境界呢?
《散步》“同课异构”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展现图片和歌词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朗读课文,带领学生学习字词,接下来进入分析课文环节,几乎全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齐答、或个答。
1.文章开头写谁在散步?
2.母亲愿意出来散步吗?为什么?
3.母亲为什么又出来散步了?
4.第四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儿子的话有意思吗?表现了小家伙的什么性格特征?
6.在散步中一家人有分歧吗?什么分歧?是谁解决了分歧?怎么解决的?
7.母亲改变了主意,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
8.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案例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先生的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之后,屏幕展示本课的阅读活动: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
活动一:朗读——品情
教师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语句。之后,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找出的语句或语段,教师从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指导朗读技巧。
活动二:朗读——赏景
生齐读文中两处写景语段。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探讨,师生交流。
活动三:朗读——析意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意味深长的段落,默读体会,写出感悟。学生独立完成后,以“班级家庭”为单位合作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师点拨评价,并决出“优胜家庭”。(学校推广“班级家庭”管理模式,即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以4—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设“家长”一名,负责成员的学习、纪律等。)
最后,在配乐齐读中结束。
从“提问”的角度,对比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一教师提出了9个问题,表面看来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步步紧跟课文,实际上是问题过碎、过杂,而且大多数问题,学生几乎都能不假思索,脱口说出答案。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表面热闹,收效甚微。案例二教师并没有提出多少问题,而是精心地设计了三个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亲情,赏析美景,理解文意。课堂上有静静地思考,有热烈地讨论,有精彩地展示,有科学地激励评价。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亲身经历阅读过程,打开思路,训练思维,提高了语文素养。
案例二,是我上的一节示范课案例,同行老師们都说效果好。这是我不断学习和摸索实践的结果。我总结提炼了摒弃“碎问碎答”不良教学习惯的三个小妙招。
第一招: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探究。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绝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也不能是学生不假思索便直接说出答案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好都能引发一次阅读思考、一次讨论交流、一次点拨评价。那么怎样设计主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点,可以从题目、情感、细节等角度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到学情、重难点、思维的发散点等。比如针对《老王》一课的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呢?”,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分析两个主人公以及故事情节,才能回答。针对《秋天的怀念》提出主问题:你认为课文多处描写菊花,有何深意?学生需要通读、跳读,了解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等,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直接说出答案。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二招:组织高效的阅读活动。
如果一味地研究问题的设计,有时候真得很难奏效,因为有的课文真的不是回答几个主问题就能读透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阅读活动来替代提问。活动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设计的活动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比如案例二,开始我是设计了5个问题,但总感觉浮于表面。后来,我想:《散步》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也不难理解,应该突出朗读,引领学生读出课文的句美、情真、责任重。所以我设计了“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三个阅读活动,它们独成板块二,又彼此相连、层层递进。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活动设计,尤其是篇幅较长的现代文和学生最怕的文言文,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招: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不让教师“满堂灌”,不等于不让教师讲,精要的讲析还是必须要有的。比如细细地讲一个段落、认真地分析一个细节描写、美美地赏析一段景物描写等等。听一位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兴趣盎然,进入一种精神陶醉的境界。记得自己读初中时,经常听高中部的同学说:最喜欢上李老师的语文课了,他讲得真精彩!有一次,听说课外活动时间,李老师在校园里讲唐诗宋词,我们初中部许多学生都去围观,李老师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受感染。从此,我就爱上了背诵古诗词!除了精讲,教师还要能设计出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语文知识,学会阅读方法。简言之,就是教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练就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做到不囿于教材,不囿于参考资料,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自己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等,进行精彩讲解、问题引领、活动实施等,从而真正地走出碎问碎答、浅问浅答的课堂教学怪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戴建兵.初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