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2017-05-13朱其贵

魅力中国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德育

朱其贵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知识注入我们的日常教学,而我们在注重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在当前德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导致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背道而驰。殊不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汇成一条浩瀚的巨流。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凝聚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涵,而且是当前德育的精髓所在,其功能鲜明。

第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成就感。

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编的《论语十则》其内容都与学习有关:或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个人修养,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广博精深的道理。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点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为学生长期而又艰巨的学习道路指明了方向。另外,文中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教育学生做人要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而且也为当今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明确了宗旨。像《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不但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讳疾忌医的害处,而且它记叙神医扁鹊采用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方式观察出桓候“疾在腠理——疾在肠胃——疾在骨髓”的病变过程,这不由得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拍案叫绝。还有,《孟子二章》中,亚圣孟子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告诉我们“人心向背”于作战取胜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实行仁政;又通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古代名人经受磨砺而终成大业的例子,高度的诠释了当今“励志教育”的真谛……中华传统文化异彩纷呈,别具一格。其中各种绝活、本领超乎寻常,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口技》一文中表演者用极为简单的道具异常逼真地模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面,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这种宝贵的技艺在今天几近失传,所以显得格外珍贵,从中可以直视中国民间艺人的聪明智慧,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耐力,这种精神很值得学生学习。

另外,《核舟记》一文中记叙了雕刻艺人王叔远竟能用“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更绝的是居然用“一枚小小的核舟”雕刻出“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又四。”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前思后想只有用原文中“嘻!技艺灵怪矣哉!”才能评价。今天想来,这枚小小的核舟确确实实是件高水平的工艺美术珍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如此一来,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文化艺术,道德修养,传统中医方面给炎黄子孙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用以激励他们“为中华之繁荣昌盛而读书”。

第二、激励学生树立精忠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优秀的华夏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先是诗的语言文字气势恢宏、豪迈奔放,令人称羡。继之是诗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着积极进取的激励精神;而唐代诗人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与宋代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及杜甫的千古绝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都体现了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作为炎黄子孙就应该树立“精忠报国”的志向。

另外,《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心忧国家、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浩大的声势和重大影响,展示了陈胜、吴广的思想性格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说明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真理!再看,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豪情。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人物身上表现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忠心献给祖国”的爱國主义情感。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中华96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奇山、秀水、珍稀动植物,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堪称包罗万象,一应俱全。而古人们分别以自己别具匠心的笔调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而且在对这些大好河山的描写中,全都毫无例外的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思。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实的描绘了长江“海天相吻”的广阔景象;《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则以拟人的笔触尽现钱塘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另外,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沙漠上特有的景象画上了神奇绝美的一笔!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来看古文中的名家“名记”。先看《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万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接着看《醉翁亭记》,它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和谐图画。除此而外,如《满井游记》,《西湖游记》,《三峡》……篇篇尽述别具一格的“中华圣景”,字字描绘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

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和谐统一如同水乳交融,蕴含了一种诱人奋发向上的力量,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每篇古诗文里都蕴涵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应该本着“物尽其用”的思想,把它与当代的德育相结合,既让学生学好知识,又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德育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