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7-05-13郑正伍

科技与创新 2017年7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郑正伍

摘 要:为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Q943.1;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7.14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是园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改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1 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我们在理论课教学中,力求把最新的成果吸收进来。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上,针对我校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着力构建“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理论授课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保证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实验室及基本技术”一章时,介绍了组培工厂的规划与设计以及生产成本与效益的核算,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在讲授“植物离体微繁”一章时,介绍了蝴蝶兰、百合、郁金香等深受人们喜爱的常见花卉的工厂化快繁以及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组织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实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然而,许多组织培养操作技术和原理只能在理论课堂上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感到非常枯燥,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课堂中采用了以问题为牵引的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将问题引出后注意保持问题的连续性,设置好问题的范围与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分生组织培养与脱毒”一节时,在讲授之前先放一段视频,视频展示的是种植马铃薯过程中会出现种薯逐代退化的现象,通过视频引出问题“脱毒的重要性”;在讲解茎尖脱毒培养时,提出“为什么用茎尖做外植体获得的再生植株会是无病毒苗?”然后结合图片和模型展示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强调茎尖的剥离位置并指出剥离茎尖的大小对脱毒效果产生的影响;在讲解无病毒苗的鉴定时,提出“哪种鉴定方法相对简便、快速而且准确度高?”经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极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马铃薯,学生们对草莓脱毒、香蕉脱毒以及葡萄脱毒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可以应用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帮助自己的家人和周边的农民兄弟解决生产上的难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例如在学习“原生质体培养”一章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植物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离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因而,在授课之前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选原生质体做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哪些器官或组织是分离原生质体较为理想的材料?原生质体分离前需要作预处理吗?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以自学为主,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教师答疑,最后阶段由教师总结。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进行主动性学习,另一方面对自己过去所学知识也是一种检验。

2 实验教学的改革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为主,例如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外植体的消毒与接种、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的诱导、生根培养、炼苗与移栽等。由于这些设计好的实验主要采用实验室已经相对成熟的体系,成功率较高,只要学生规范操作,很少出现问题。学生大多以完成实验任务为目的,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根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特点,调整并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为学生安排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技术,采取分组实验单人操作,实行文理生单独施教法。教师对每个实验小组进行示范操作,对一些常见的操作错误进行剖析。学生通过完成綜合性实验亲自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开拓了科研思路,科研和教学的有效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无菌操作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核心和教学重点。为了保证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无菌操作训练,保证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为后续的实验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另外,实验并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预期不一样的结果,例如在培养基配制环节,有时就会出现培养基不凝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来分析原因。一般情况下,引起琼脂不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pH值的问题。如果pH值过低,就会造成琼脂不凝固。②琼脂加得不够量。③灭菌后的培养基在分装之前没有充分混匀,也会导致先分装的培养基不凝固而后分装的培养基硬度过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原因,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及时加以纠正,以后做培养基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个时候,教师的及时引导与鼓励往往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尤为重要。

3 教学效果

通过对园林和园艺2个专业班级进行教学改革前后的对比,结果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观点。实验过程中也明显感到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经常主动来实验室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 存在的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因此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实验课在课程教学中占比偏低,受课时所限,训练时间明显不足。目前,我校组培实验室还在建设过程中,可供学生使用的仪器数量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队等候。这样便把大量时间花在等待上。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作为教师,也应该经常“走出去”学习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方法及时传授给学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其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方法,不断总结改革经验,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华玲,朱小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2]杨美娟.高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0).

〔编辑:刘晓芳〕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