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填关联词
2017-05-13邹超良
邹超良
选填关联词关涉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两个考点。选填关联词的考查核心是“灵活使用”。考查关联词主要有三种题型,分别是近义关联词辨析、语段关联词优选和语段关联词填充。
例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优秀的诗文总能很快被时人认同和赞许。左思写《三都赋》,人们争相抄录传诵, 洛阳纸贵。这件事本身也被传为文坛佳话。
②第一座由民间集资建造的大桥的竣工,为孤岛和外地的物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促进了当地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
③一个人 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A.以至 进而 即使
B.以致 因而 虽然
C.以至 从而 虽然
D.以致 从而 即使
分析 这是一个近义关联词辨析题,特点是相关关联词词义相近、差别细微,但侧重点或用法不同。①句空处关联词勾连前半句所描述情况的程度和形成的结果,用“以至”,因为“以致”一般表示不好的结果。②句空处关联词联系原因和结果,用“从而”。③句空处关联词与后句的“但”照应,用“虽然”。答案:C。
归纳 近义关联词的辨析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逻辑关系,如“只要……就……”表示必要条件,“只有……才……”表示唯一条件。②中的“从而”表示原因和结果关系,“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表示的进关系。二是感情色彩,①中的“以致”是偏贬义词,侧重于不好的结果;“以至”是中性词。三是语言习惯与固定搭配,如“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其中“无论(不论、不管))”只能与“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③中的“虽然”与“但”相照应。
例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6年全国卷Ⅰ)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分析 这是一个语段关联词优选题,综合性强,对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第一句是全语段的总起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三四句是并列的解说句。第三句是假设的情形,应当用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排除D项。再看C项,①处不能填“一定”,与后文“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矛盾,即使填了“一定”,②处也不能填“也”(“也”表示并列),因为前后是转折关系。所以排除C项。再看B项,⑤处与前面的“一旦”搭配不当,读起来拗口,①处不能填“最好”,因为后面内容没有涉及哪个“最”的意思。
排除了以上3项,最后我们看A项。②处是重新开头的一句,用“这”做主语,使上下句连接紧密,“当然”有让步推理的意味,“也”只有让步的语气。③处“如果”与④处“那么”搭配恰当。⑥处“也”是对第三句所述方式的补充与追加,具有结构上的呼应关系。(我们这里从D项开始做,是因为讲解本题的需要。在考试时,从哪项开始做,遵从大家的习惯)答案:A。
归纳 语段关联词优选题重在句間逻辑关系的理解。具体做题时,可按以下方法来应对:
一是整体把握。先了解语段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及总体层次关系;再把握句与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二是找突破口。利用已知推断未知。通过否定一个词语,从而排除有关的选项。三是代入试读。把自己确立的选项代入原文试读,看语脉是否通顺,文意是否衔接紧凑,即可选出答案。
例3 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2015年福建卷)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 ① 写出浓浓春意, ② 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 ③ , ④ 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 ⑤ 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① ② ③ ④ ⑤
分析 这是一个语段关联词填充题,特点是用词灵活、句间逻辑关系隐蔽。
①和②处后面有两个相同的“写出”,表明与这两个关联相关的两句的基本关系属于并列或递进或选择,结合句意,应是递进关系;③④⑤把李清照与一般人对比,肯定李清照的“高手”地位,可以确定③处的转折,考虑到文段偏书面语和标点,能单独使用并且是书面语的转折关系的连词只有“但是”,④处和⑤处属于条件关系。
答案 ①不仅 ②而且 ③但是 ④只有 ⑤才
归纳 直接填写语段关联词题,首先要根据上下句意大致推断句间关系,再依据逻辑关系,结合标点符号、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习惯搭配等灵活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要特别注意句间因果、条件、目的关系的颠倒,事实与假设、对比与总分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