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2017-05-13李天赐
李天赐
摘 要 欧美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差距悬殊,国内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公共图书馆不久将被淘汰,这是源于“不能将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紧密结合”所造成的误判。事实上,图书馆的功能,是缺乏“直接与人互动及良好筛选信息机制”的网路所难以取代的。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基础教育 欧洲 美国
分类号 G258.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4.019
Abstrac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public libraries and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public libraries would soon be eliminated in China. This is ca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ublic libraries are not closely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In fact, the Internet is unable to replace the function of the library, because the Internet is ‘lack of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and good information screening mechanism.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Elementary education. Europe. United States.
0 前言
欧美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比较之下差距极为悬殊。对欧美诸国而言,公共图书馆是教育的左右手、是休闲的好去处、是科学创新的宝库,所以其经费与建设自然容易受到重视,设备当然能跟上时代的变化而持续蓬勃发展更新。相对于国内,许多公共图书馆苦苦经营,备受冷漠;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网路即将取代图书馆之职能,公共图书馆不久将被淘汰。这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源于缺乏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正确认识,不能将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緊密结合所造成的误判。
检视欧美教育与我国差异时很容易发现,前人当初在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时,可能只看到其具有量产知识技能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同样重视“自主多元”的一面。所谓自主多元,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逐渐认清自己的长处与性向,并由师长给予适当的诱导。欲达成此一目标,就需要“具优良筛选机能”之公共图书馆配合,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下让学子乐于自主造访它,于其中找寻有助厘清天赋性向的书籍或信息来吸收。如此,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孩子在广泛的接触了解中寻找出自己未来的志业。
如欲证明上述推论,阐明公共图书馆功能与教育目标间之关系,就必须厘清以下某些问题:(1)在欧洲的历史中,图书馆由为少数人服务,演变到开放为做学问者服务,再演变到开放为全民服务的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讯息?为何在我国它一直停留在为少数人服务,被使用率低,甚至成为收藏珍品的机构[1]3?这样的情况一直到近代受西方影响后,才逐渐有所转变(非自我发展产生之转变)。为何东西方在图书馆之“开放性”上的发展有如此大之差异?(2)欧美教育与图书馆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是因教育的需求而产生了图书馆?还是因图书的集中促成了教育体制的产生与完善?两者各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什么样的功能?(3)为何我国在许多青少年大型国际赛事中常常抱奖归来,然而在大学、研究所中的研究成果反而远远落后?并以此讨论,现代西方文明之所以能达到目前这样的高度,公共图书馆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值得我国继续注重其发展?
以下各节,将对上述疑问一一展开讨论,尝试给予合理的解释说明。
1 文字造成图书馆开放性之差异
具开放性之图书馆在欧洲,其早期虽发展得断断续续却不绝如缕,于纸张与印刷术普及后更是遍地开花、随处可见。相对于东方的藏书机构,书籍只是为向特定对象服务而集中,仅有少数愿意将其藏书开放予大众分享的例子,纸张与印刷术的普及也丝毫无法改变此习性。笔者认为,之所以有这样差异与下列三点有关:
1.1 文字特性所造成的差异性
在古代,表音文字对普及识字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为对以此类语言为母语之人,阅读书面文字的跨度并不大,只要学过基本的字母与发音,就能大致将文字读音念出,如此即勉强能与日常语言接轨了,所以读物较容易普及,要求开放阅读书籍的需求压力相对较大(开放后能看懂的比例较大)。反观我国表意文字,除了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字多形等问题外,难以由字面知道语音,再加上古文没有句逗,断句容易出错而造成语意之理解上产生困难或偏差,这些都使古代识字率不易提升,也制约了书籍之“提高流通率以方便阅读”的需求性,因此要求开放的压力自然就不高了(开放也看不懂的比例大)。
1.2 文字统一与否所造成的差异性
欧洲文字由于不统一,再加上其为表音文字,虽为同一国家之文字,时隔两三百年就会因为语音上的变化,而使得文字有所改变,因此翻译、誊录、抄写等行为就有其经常性与必要性,这导致书籍的价值与数量上会有所变化;毕竟相同书籍因经常抄录会造成副本增多,价值上也就自然较低,基于此,其书籍流通开放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至于我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后,书籍的誊录、翻译、抄写就变得成为偶然为之的行为,没有其必要性与经常性。在这种抄录行为少而延续性高的情形下,书籍的受珍视程度高于欧洲,也因此,中国书籍收藏者的“分享性”自然小于欧洲。
1.3 所藏书之种类与比例上的差异性
正因欧洲语文的不统一,使人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与学习一向重视,而在学习语文时,其所使用的教材多是能吸引人喜欢且乐于接触的诗文、小说、戏剧之类,于是此类文体便容易受到重视,这或许也是西方历来看重小说、戏剧之教育功能的主因。基于这种心态上的差异,当然就影响到东西方图书馆所收藏书籍种类上的侧重,如德国甚至有公共图书馆的藏书70%都是小说戏剧。这类书籍轻松有趣,人们喜欢阅读,开放性的需求当然较大。不像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种类与数量,直到今天都还明显的偏重学术类用书,不怎么强调小说戏剧的教育功能。
以上三点,除了影响东西方对书籍的开放性需求度不同外,很大程度也形成了国人对待图书馆的偏差态度,普遍存在图书馆是严肃的、难以接近的、趣味性低的、为了考试做学问才存在的这类错误心态。
当然,除此还有其他造成这结果的原因,如:古代欧洲没有科举制度来引导藏书,因此在藏书种类上自由度较大,趣味性较高;而在中国,王弼的“得意忘言说”与禅宗的“不立文字说”,认为口传心授比书籍可能造成误读来得好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藏书的开放性;欧洲教育理念需透过吸引力大、开放性强之图书馆才能实现,而我国缺乏对此需求的认知。
2 欧洲图书馆与教育之关系
图书馆到了古希腊人手中加入了教育的功能后,其兴衰演变就几乎跟教育绑在一起了。教育思想的转变影响图书馆的藏书与管理制度,图书馆的毁坏或迁移也影响教育的盛衰或中心的转移。
古希腊、罗马时期,图书馆原本掌握在官方,在其中工作的多是当时最有学问者,其地位崇高,此时学术的权杖为贵族所把持。但到了中世纪时因城邦兴起,政府的力量与地位大大降低,此时图书转而流向宗教机构。由于许多书籍是人们捐赠,语言种类与时代(拼音文字易产生流变)杂乱,且不全是有关宗教之书籍,再加上跨语言传教之需,所以教会常需要翻译、传抄书籍。传教士们在翻阅的同时,自然可能阅读到各类个人感兴趣的书籍,知识的积累渐丰,久而久之,教会便掌握教育之主导权了。
宗教在掌握教育权后,书籍也更容易流向宗教机构,这是种良性循环。由于书籍集中使宗教人员中有通晓各类知识者,于是贵族需要人才时便想到寻求他们帮忙。可毕竟宗教人员并非贵族能随意指挥操纵,因此贵族便派遣人员去学习。在由博爱宽厚的宗教为主导的时代,不会刻意排斥平民一同学习,于是在十世纪后“大教堂”这种以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机构便应运而生[2]101。由贵族所主导的“大学”,则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产生[2]108。所以在中古世纪,是先由图书馆帶动了教学,再由教学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这是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书籍集中的同时,教育体系也逐渐发展完善,当教育体系越完善时,图书馆机构与功能也由此成长丰满。
中古时代欧洲图书馆大多规模较小,无独立的建筑,其通常被设置在拱廊旁或开放的回廊上;书室内的书桌皆置于两窗间,使光线充足[2]112,而珍贵书籍仅用铁链系住,无法远离书桌而丢失[3]104,但不会禁止人阅读,以便配合教育,供人学习。事实上,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到中古时代的私人、修道院、大学图书馆,到近代图书馆,其开放性都很强,让更多人能凭此完善自我、增广见闻。尤其是现代欧美的大学图书馆,为了教育与研究,其书籍多被频繁流通使用,因此就经常需要修补与添购[2]114。
除了从历史轨迹上可看出欧洲图书馆与教育间的关系外,可供我们看出图书馆与教育间有紧密关系的点还有很多,例如: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家很强调教育与图书馆的重要性,其在1524年的《给德意志所有城市的参议员的信》中强调:“为了建立好的图书馆或图书室,不应当吝惜汗水和金钱,在那些有能力做到这-点的大城市,更是不应当吝惜。”之后不仅德国的城市图书馆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学校图书馆也发展起来了,如今德国有40所以上的学校图书馆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3]115-116。他们在重视教育的同时,大力鼓吹广建图书馆的观念,让德国的图书馆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一同成长。
另外还有尼德兰的利普西乌斯于1595年出版的《论图书馆的结构》一书,这本书奠定了近代图书馆的基础。他指出:“如果图书馆无人光顾,或仅偶而来些参观者;如果图书馆不能经常地被学生所利用,那么又何必建立这样的图书馆呢?这种图书馆同塞涅卡所说的‘披著学问外衣的懒惰的奢侈又有什么两样呢?”[3]137他的说法,一方面强调了图书馆开放性的重要,一方面也强调出了图书馆在教育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当然这也提醒了教育家要积极引导学生来使用图书馆,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多利用图书馆来做学问。
至于近代图书馆界最大的事件,应该是《公共图书馆法》的诞生了。在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图书馆的发展加快,那是因为1850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案》,并在1870年通过《初等教育法》,1876年起实行义务教育,随之于1877年成立“图书馆协会”,这也为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了不小作用。据统计:“1860年有公共图书馆28所,1870年有公共图书馆35所,1877年有公共图书馆77所(或75所),1889年有公共图书馆153所,1900年有公共图书馆360所”[3]197。由此我们可看出,《公共图书馆法》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新建,同时也促成了其《初等教育法》的产生,而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同样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再一次被印证。
当代最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芬兰。芬兰的学生假期多、入学晚、上课时数少、没有补习压力,然而却总能在自2001年开始至今每3年一次评估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表现亮眼。据统计,41%的芬兰学生认为阅读是他们最爱的闲遐活动,如果只计女学生,比例高达60%。芬兰学生是评估中阅报率最高的,到图书馆借书的次数亦高于其他国家。芬兰的公共图书馆密度世界第一,人口6万的小镇,至少有6到7个公共图书馆,且还有移动图书馆专车,以方便偏远地区的家庭借书。基于图书馆的密集与方便性,使得其成为学生自觉求取知识的重要管道[4]。而自主去图书馆找寻有兴趣的书籍阅读,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更能让孩子尝试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天赋的最佳场所,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存在。芬兰的亮丽表现深刻揭示了教育与公共图书馆两者间之关连性。
3 教育观造成图书馆发展上之差异
虽说,一门学问要出研究成果,读书、整理资料、记忆等能力是有其重要性。然欲出创新、优良的好成果,最重要还是须有“因为自主选择而产生的兴趣与热情”作为支撑,如此才能逬放出灵感与创见,让人在充满挫折的研究过程中持之以恒,进而产出优秀的研究成果。
歐美大多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学子提供充分自主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为孩子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他们透过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去触动、挖掘个人的潜在能力,确认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综观欧美,无不践行着一种以培养自主、兴趣、独立思考为主的教育模式。
在美国7-12岁的学生,每年都有两项“研究专案”,其题目都很大,如:“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什么是美国特色?”“世界村与多元并存之我见”“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影响?”等,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可朝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尝试探索。如此不仅能培养出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过程中厘清自己的特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多方的接触,获得不同的感受,逐渐掌握自我的方向,从而点燃更大的热情,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
家长也好,老师也罢,都不急着传授孩子太多知识,全都从维护好奇心、丰富想像力、诱发潜能、培养独立思考这样的角度,在符合法律与道德的前提下去“放任”孩子,让他们在自我感知下主动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充满热情与自我创新能力的孩子。对研究而言,如果说兴趣与热情是学习的源动力,那么自由的想像力便等同创造力,两者缺一不可。
欧美大多中小学上课时间短(一般8:30-15:30,中午休息1小时);教科书上课时发下,下课后收回,以避免学生拘泥于刻板的标准答案。其上课时间短是为了让孩子有充分的空闲,在师长的引导下去公共图书馆(网路信息太过庞杂且真假好坏难辨)多方面接触尝试。他们在学校中常用设问法,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让孩子们学习思考与人类整体相关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这些问题不需有标准答案,而这寻索答案的背后则需要有丰富的资料库来支撑,这资料库除了需拥有足够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外,还要具有吸引力,并且再配合师长的引导才可能达到。所以欧美公共图书馆中常有许多的文化设施和各式活动来吸引青少年,对他们而言,其不仅是能吸收新知的地方,更是能够陶冶性情所在。
反之,笔者观察我国阅读行为发现,仅少部分民众有利用公共图书馆之习惯,造成此情形的原因有:(1)师长没有努力诱导学生进入公共图书馆;(2)公共图书馆没尽力提高自身吸引力,就算偶尔举办比赛或娱乐活动等,大多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高;(3)青少年相关机关单位不常与公共图书馆合办活动;(4)公共图书馆数量(2014年底,全国县级以有3117个,平均约44万人一所)[5]、藏书量和种类及相关资源严重不足。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观察呢?学生使用图书馆的原因多是为了准备考试或写作业,甚至是为了使用图书馆中的免费电脑设备,为了兴趣去阅读的比率不高。
从上述可知,我国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的联系并不紧密,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这样的清楚概念。当然,这也跟国人对图书馆有种莫名的距离感相关。因此不够重视图书馆之建造与设施更新,不懂得利用其功能来完善人生、陶冶性情。相对于西方,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紧密结合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根本无须特别强调。
当下欧美的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拥有吸引力的文化设施和服务节目,例如方便表演的小舞台、木偶剧场、讲故事的专用场地及各种游乐设备,会时常举办有趣活动。让年轻人不仅能在此自由地阅读图书和报刊,偶尔还有机会与作家、学者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同时,可以听音乐或学习电脑等,在图书馆里度过一段安宁且有意义的时间,身心沉浸在图书馆所营造出之幽雅人文氛围中[6]。如此教育与图书馆各司其职,且合作无间,使得西方文明能达到目前这样的高度。对欧美而言,公共图书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其设备必须与时俱进,其能达至的教学效果是缺乏“能直接与人互动,且有良好筛选信息机制”的网络所难以取代的。
4 结语
清末民初,我国在蒙受欺压的同时,为力图迎头赶上,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习西方的学问技术,又为了能快速学习掌握那些外来知识,所以更加倍地努力学习,发挥了苦读精神。将学习时间延长,日以继夜的努力,这对于快速掌握知识技能是可达成的;然创造所需的“自主性思考”与“爱好所产生之热情”,则就不是这样能够获得的了。正如笛卡儿所说:“我思故我在”,创造是需要大量思考时间的,只是拚命的努力学习、模仿,而没有培养出自主开放的思考能力与能坚持的热情,是不可能真正赶上并超越欧美的。且我国在拚命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只学到表面的技巧,而没能将其背后更深层的精神一并吸纳。
欧美教育就是靠公共图书馆这包罗万象的良性机构,同时辅以家长、老师、媒体等之引导,让学生乐于进入其中寻找、接触各种有正面效益的信息,以摸索出属于自我的发展方向。公共图书馆有许多教导人们各式知识的书,能告诉人们许多最新且有助于人们良性发展的信息。藉由它的辅助,才让人们培养出了自主选择与开放性思考的能力。自主的选择让人能有坚持的热情与活力,开放的思考让人能勇于尝试与创新。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我国的学子极缺乏静下心来逛公共图书馆的时间。每天一大早起床出门,下课后不是去安亲班、才艺班、培训班,就是学校本身也有辅导课,回到家则还有不少家庭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家长就算想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提升自我、厘清性向,也缺乏让学生能充分自由探索的时间。更何况事实上,我国尚未建立起“基础教育必须搭配公共图书馆始能完整”的正确观念,这也是笔者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当前发展所面临之最大问题。
参考文献:
[ 1 ] 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M].台北:中国图书馆学会.1983.
[ 2 ] E.D.约翰生西洋图书馆史[M].尹定国,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 3 ] 扬威理.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 4 ] 凃翠珊.芬兰教育,为何第一?[EB/OL].[2005-04-17].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p=40.
[ 5 ] 雒树刚.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2015-04-22].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5-04/23/content_1934246.htm.
[ 6 ]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