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中读者交流意愿的情境因素分析

2017-05-13胡杰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4期
关键词:读者高校图书馆

摘 要 论文研究了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中读者的交流意愿,列举了影响读者交流意愿的八个情境因素,分别包括交流对象、交流人数、交流话题、交流环境、交流频次、交流时长、交流形式和老师引导,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读书活动 读者 交流意愿 情境因素

分类号 G252.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4.012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der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WTC) in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activities. It lists eight situational factors, which respectively including the communication object , communication number, communication topic,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time, communication form and teachers guide, and analyzes by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is wor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activity. Reader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Situational factor.

在以借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多样化服务体系的图书馆转型期[1],开展读书活动能够发挥图书馆的空间价值,挖掘图书馆的潜在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是结合读者、资源、空间三者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形式,并正在作为图书馆的主要业务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中,各地区、各高校图书馆围绕校园文化建设、阅读交流心得、读者教育等方面开展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丰富和优化了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职能。但随着大学生学习和交流方式的转变,活动中逐渐出现活动参与人数少、读者交流热情不高等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回到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思路,深入分析读者的交流意愿,才能切实解决现实中图书馆读书活动策划与实施的不足。

1 交流意愿

交流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简称WTC),即发起交流的意图和倾向[2],这一概念最初被用于解释母语的交际行为,研究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行为的巨大差异。早期的研究认为,交流意愿本质上是一个稳定的个体性格特质[2],交流者的交际性焦虑、内向、自尊受挫等性格因素会对个体的交流意愿产生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情境因素对交流意愿具有潜在影响力。情境交流意愿研究的创始者MacIntyre設计了交流意愿的六层金字塔结构模型[3],从理论层面勾画出情境和个体性格特质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交流意愿,并将这一理论沿用到非母语(外语)学习行为研究。

2 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中的读者交流意愿

在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是一有着鲜明性格特征的社会阅读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追求个性,愿意表达自我,希望确立自我价值。这一群体实际上与交流意愿理论的研究对象——外语学习群体高度重合,都指向高校大学生。笔者认为可以借鉴WTC理论来研究图书馆读书活动中大学生,亦即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行为差异。

首先,在个体性格特质因素上,图书馆读书活动中读者的交流意愿与个体性格特质关联甚大。在笔者的访谈调查中,不乏有读者认为“习惯一个人读书”“不喜欢与陌生人面对面交流”,其不愿交流的成因指向交际性焦虑、内向等个性特质。图书馆界中与此相关的研究有黄志勇的《大学生图书馆阅读行为与成就感相关性探讨》[4]、陈晓莉的《大学生阅读动机问卷编制及相关研究》[5]等,研究者采用了心理学量表及定性定量统计的方法探讨了阅读交流的行为和动机。

其次,交流意愿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情境因素。根据MacIntyre的WTC研究指出,学习者的交际自信会因个体在会话团体中的紧张度、交流对象是谁或人数多少而变化,从而导致交流意愿强弱的变化。MacIntyre强调情境因素是交流意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6]。结合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组织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活动主题、活动对象,甚至活动的时间、地点着实影响着读者的参与度与交流热情。这些情境因素其实是透过读者的安全感、兴奋度及责任心来影响读者的交流意愿[7],进而影响读书活动的最终效果。目前,图书馆界对于读书活动中情境因素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倘若我们能以读者为中心,对读者交流意愿的情境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就能把握读书活动的主动权,提高读书活动的参与度。

3 读者交流意愿的情境因素分析

交流意愿的情境因素应该包括哪些?MacIntyre在论述中指出了交流对象和交流人数,除此以外,MacIntyre在其六层金字塔模式中的第六层提出社会环境,强调了环境对交际活动的影响[8]。另外,WTC的另一研究者Kang发现,话题、会话对象和会话语境等变量会影响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交流意愿的高与低[7]。结合这些因素,笔者总结出了可能影响读者交流意愿的八个情境因素,即交流对象、交流人数、交流话题、交流环境、交流频次、交流时长、交流形式和老师引导,并围绕这八个因素在2015年12月期间在苏州高校范围内进行了有关“图书馆读书交流活动问卷”的调查。

3.1 调查方法

本调查旨在了解图书馆读书活动中读者的交流意愿,尤其是情境因素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目的是改善和促进图书馆读书活动。本次调查采取网上电子问卷+线下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大范围发放纸质问卷外,还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利用微信、QQ发送问卷链接并回收问卷。调查时间为2015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调查的对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调查范围为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回收电子问卷200份,纸质问卷440份,共计640份,其中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628份。问卷内容以交流意愿的八个情境因素为基础,设计两个部分,共13道问题。问卷第一部分是关于用户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以及是否参与过图书馆读书活动的调研;第二部分则是分别对八个情境因素的读者偏好进行调研。

3.2 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在628份有效问卷中,本科生450名,研究生154名,学院老师9名,图书馆员15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总共604人,占总调查人员的96.2%。调查发现,不超过10%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图书馆读书活动,45%的本科生和34.1%的研究生不知道或从没听说过图书馆举办读书活动。可见,学生对图书馆读书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图书馆活动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同时,研究生对读书活动的知情度和参与度比本科生略高,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图书馆读书活动的认知情况

3.2.1 交流对象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调查发现,35.5%和43.5%的学生认为和熟悉的同学或者认识的人进行读书交流没有什么压力,但同时有52.5%的学生认为只要是对读书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都可以进行读书交流。这说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有着很好的开放性,他们可以与熟人滔滔不绝地谈论“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可以和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毫无违和感地品味“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只要道相同即可相为谋。网络时代塑造了当代大学生平等、交互、善于展现自我的沟通素养,图书馆可以借此打造君子和而不同的多元的阅读主体交往系统,形成心理性和同一性[9]。

3.2.2 交流人数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调查发现,29.5%和36%的学生认为5~10人或10~20人规模的读书活动较为合适,也就是说相对于30人以上的大型读书活动,小规模的小组读书交流更容易使读者感到放松,也更能激发读者的交流意愿。这一倾向可以直观地引导图书馆员在今后组织读书活动时对参与人数应有所限制,或者进行分组讨论,力求让每一位读者发表见解,避免读书活动演变成一言堂,应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见解和价值的多元化。

3.2.3 交流频次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调查发现,34%和41%的学生认为两周1次或每月1次举办读书活动较为适宜,大学生平时课业重、任务多,读书活动组织得太频繁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还应注意避免活动时间与学生的上课时间相冲突,根据各个学校的课程安排尽量选择不影响他们正常学习的时间段组织活动。此外,笔者结合国外一些图书馆的经验[10],认为选择某一频次并固定在同一时间举办活动更有利于读者养成参与习惯,如固定在每个月第几个星期的同一时间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3.2.4 交流主题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在八个情境因素中,73.5%的学生觉得交流主题最为重要,有41%的大学生因为对交流主题不感兴趣而选择不参加读书活动,那么大学生到底对哪些交流主题感兴趣?调查发现,53%的大学生对文学艺术类话题感兴趣,另外49.5%、47.5%和43%的大学生分别对摄影旅游、影视小说和历史文化类话题更感兴趣,此项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更喜欢文艺、休闲类话题。而只有19.5%的学生选择考研就业类话题,这说明大学生的功利心并没有想象中重。笔者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他们已经摆脱了需求层次中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困扰,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他们追求个性,渴望表达,希望在大学阶段通过学习和交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读书活动特别是有关文学、艺术主题的交流可以令讀者感悟人生,提高审美、道德修养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而兴趣、休闲类话题符合大学生爱好广泛、紧跟时代潮流的娱乐精神,这样的交流话题可以调剂太过严肃认真的活动气氛。同时,相较于无主题的自由讨论,52%的学生认为有主题的读书交流更为有效,如果能做到活动前利用网络和社交平台预先通知交流主题或列明参考书目则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3.2.5 交流形式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调查发现,51.5%的被访者认为交流形式并不重要,只要交流活动中气氛好就能带动读者的互动与交流,这说明大部分读者更看重读书交流的内容而非形式。同时,34.5%的读者选择偏好真人图书馆活动的双向交流形式,认为这种把“真人”变成图书并与之对话、交流的形式,比传统的介绍+交流的形式更为活泼。

3.2.6 交流空间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调查发现,54.5%的读者偏好选择图书馆茶吧/咖啡吧进行读书交流活动,32%的读者希望在图书馆DIY的创意(创客)空间举办各种活动;在软环境上48%的读者对陈设和布局温馨有要求,45.5%和24.5%的读者希望活动空间里灯光柔和、有绿植。另外,34%的读者希望活动中有咖啡香或茶香。笔者认为,现代技术进步实现了空间压缩,一部手机可以集成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所有多媒体资源,新兴读者因而对空间的舒适度要求更高。读者渴望身处图书馆如同置身一处知识的时尚场所,既拥有咖啡店一样舒适的环境又提供开放的阅读交流空间[11]。图书馆应该开辟读者共享空间,或者索性让读者“我的地盘我做主”,构建自己的DIY创意空间,在这样自主、平等、交互的环境下,读者才有坐下来交流的意愿。

3.2.7 交流时长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调查发现,46%和30.5%的读者认为60分钟以内或90分钟以内的读书活动时长更合适,笔者认为,本着读者第一的理念,在开展读书活动时可以考虑在活动通知上清楚列明每次活动持续时长,方便读者安排自己的时间。

3.2.8 教师引导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或称图书馆员)在读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其引导作用贯穿整个读书活动的始末,体现在根据交流活动内容设定合适的参与对象、限定参加活动的人数、预设交流的主题或指定书目、提供合适的活动环境、提供活动所需的文献或数字资源等活动前的准备环节。更体现在活动中主持现场,掌握活动的节奏和时长,以及通过鼓励、奖品等方法激发读者的交流意愿等。但与此同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13.5%和0.5%的调查者认为教师在读书活动中“不重要”或“很不重要”,这部分调查者反映了大学生是有个性的社会群体,他们希望绕开老师,以自发、自主的方式开展读书活动,现下各种社团性质的读书会模式盛行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报以鼓励和引导的态度,并在空间场地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帮助。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情境因素对图书馆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读者交流意愿除了具备稳定的个性性格特质外,同时还受情境因素的影响;(2)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出八个情境因素,分别包括交流对象、交流人数、交流话题、交流环境、交流频次、交流时长、交流形式和老师引导,大学生对各个情境因素都有所偏好;(3)问卷调查发现,交流话题在八个情境因素中最为突出,大学生更喜欢文艺、休闲类话题,希望通过阅读交流追求更高层次的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

在探讨了交流意愿与情境因素关系的基础上,本研究的结果对图书馆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图书馆应重视读书交流活动前的策划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各个情境因素对读者交流意愿的影响,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和途径,善于利用新兴社交媒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其次,鉴于交流话题是最重要的情境因素,图书馆在筹办读书交流活动时应该多斟酌交流主题的选择。可以多选取文学、艺术欣赏类型的主题,同时鼓励学生拓寬知识面,保持批判性思维,通过阅读交流中思想与语言表达的交锋,共同提升审美、道德修养和艺术欣赏的能力,体现图书馆阅读交流的魅力和价值。

第三,对图书馆员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环境和大学生的交流参与方式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培训与读者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还要跟进时事热点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转变工作思路,鼓励读者在图书馆的交互活动和行为,为读者自主的阅读交流活动提供方便。

最后,进一步研究读者的交互阅读行为。巴特勒在其所著《图书馆学导论》中曾经指出:“图书馆学不仅要研究图书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应该研究个体进行阅读的动机,阅读行为对读者的影响。”[12]本文只研究了影响读者间阅读交流意愿的情境因素,其他的个性因素、社会因素、激励因素等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社会媒体使交互阅读行为越发普遍,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转变职能,以促进阅读交流为目的,研究读者的交互阅读行为,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与读者交流的共享空间。

参考文献:

[ 1 ] 在图书馆的变革、转型与超越研讨会上的发言[EB/OL].[2013-11-0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1crve.html.

[ 2 ] McCROSKEY J C ,BAER J E.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G].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enver Colorado,1985.

[ 3 ] MACINTYE P D, CLEMENT R, DORNYEI Z,et al.

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4):545-562.

[ 4 ] 黄志勇.大学生图书馆阅读行为与成就感相关性探讨[J].图书馆,2015(2):54-57.

[ 5 ] 陈晓莉.大学生阅读动机问卷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 6 ] 海春花.交流意愿成因发展研究:从持久之个性特质到动态之情境因素[J].陕西教育,2013(Z2):70-72.

[ 7 ] KANG S J. Dynamic emergence of situationa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J].System,2005(33):277-292.

[ 8 ] MACINTYRE P D, CLEMENT R, Baker S, et al. Williness to communicate,social support,and language-learning orientations of immersion student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1(23):369-388.

[ 9 ] 袁昱明.复合阅读交流本体论:图书馆学重建的基础[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2):5-12.

[10] 陈雨杏.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读书会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2):86-92.

[11] 胡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定位与需求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5):96-98.

[12] BUTLER P.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1933.

猜你喜欢

读者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读者》光明行动”(33)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