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材,我们一同起步

2017-05-13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包识字教材

2016年9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终于投入使用了。作为首批使用教材的教师,我感觉既新鲜又愁闷。新鲜的是,新改版的教材编排与设计科学而富有情趣,不仅学生喜欢读,大人也津津乐道,直呼这样的教材传统与开放相守,双基与生活相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儿童味、生活味、文化味。愁闷的是,因为新,所以无,相关的资源、教案、课件以及可参考的资料几乎没有,需要教师自行开发,给备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诠释这套教材的价值,教研组老师围绕教材的核心思想“保护天性、夯实基础、凸显能力、强调自主”扎扎實实开展课例研讨,力求通过课堂暴露的问题来检视我们的理解与评判,从而生成更多的智慧,以便更好地驾驭教材。

11月3日,我走进两位青年教师的课堂,聆听了两节阅读课——《江南》和《小书包》。执教者是两位非常年轻的教师,其中一位2015年刚毕业,教龄只有一年。两堂课在尊重低段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体现出鲜明的形象性、趣味性与规范性。看似缺少学习经验的一年级儿童,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巧妙的设计与平等的对话中,主动积极而富有质量地参与倾听、表达、反思、追问与评价,这些小不点儿在入学仅两个月的前提下,俨然成为成熟的学习者。从学生的整体状态我可以感受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精准而有层次的,教与学的路径是清晰而有效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堂课有很多的共性。

一、尊重儿童学习兴趣,注重语言的习得

字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指引学生提早开始阅读的工具。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就是说,附着在识字内容目标后面还有一个隐性的目标,那就是识字的兴趣和方法。两堂课,教师在创设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前提下,试图引导学生去掌握和发现一些识字的规律,比如渗透字理识字的方法。像《江南》一课,教学“采”时,教师先出示这个字的甲骨文,“上像手,下像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再由甲骨文演变成楷体“采”字。图画形象、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记忆,加深对汉字本义的理解。同样,《小书包》一课,“笔”的教学,教师先分解“笔”的两部分,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个“毛”字,再用图示直观呈现毛笔和竹子,形象地告知学生,竹字头就像压扁了的竹子。这种“分解—溯源—组合”的教学模式,尊重汉字特点及教学需要,处理得非常漂亮。除了字理识字,两节课还分别采用事物归类识字、儿歌识字、看图识字以及利用熟字记新字的方式,使汉字教学呈现丰富的面貌,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识字教学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但是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是只把生字从课文中抽出来,让学生孤零零地识字,忽视了生字和语境的联系。这两堂课,都避开这样孤立机械的识记方法,将生字置于整体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复现。如《小书包》一课,教师设计了“我的书包里有,有 ,还有 ”的句式,引导学生将“作业本”“尺子”“转笔刀”这几个新的生词换个语境用一用;如《江南》一课,教师先出示采莲图,引导学生识记生词“采莲”后,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看见了什么,继而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用完整的话语表达画面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江南独有的风情。这样的设计立足汉字的“听、说、读、写、用”,并以此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教学主线,使识字教学不再拘泥于几个字、几个词,而是兼顾一句、一个语段,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与口语的表达。

二、发现儿童学习规律,注重思维的培养

我曾凭借感觉与经验想当然地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需要思维参与,因为内容简单,知识点少。其实不然,无论哪个年段的教学都需要思维的参与。培养儿童思维,是语文学科核心教学内容之一。汪潮教授在《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学理分析》一文中提出,“语文思维是借助语言文字的思维,这种思维把语言和思维联系起来了,是语文学习深度和效率的体现。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要关注和训练思维……”思维的表现方式不拘一格,直觉体验是一种思维,观点表达、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思维。那么,一年级的课堂,应该抓住思维的哪些品质展开有重点的引导呢?很高兴,在两节青年教师的课上,我看到了一种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外显。如《江南》一课,教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演,把自己想象成鱼儿,在莲叶间愉快地穿梭、游玩、说悄悄话。随着欢快的音乐,“鱼儿”自在地游动,一会儿停驻在莲叶间休息,一会儿绕着莲叶跳舞。当音乐停下时,教师适机采访学生:“小鱼,小鱼,你快乐吗?能把悄悄话跟我们说一说吗?”引导学生创意想象,真情表达。这就是动态的课堂、发散的思维,它以儿童天性的释放为契机,在动作表演中展开想象,体味情趣,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相比较,《小书包》一课,语言风格并不显著,教师设计的句式训练“有……有……还有……”体现了一定的思维含量。它引导学生先关注“是什么”,再关注“有什么”,这是一个从“个”到“类”的思维演化过程。为什么一到二年级,这样的句式训练频频出现,可学生总是说不好,说不全?那是因为其蕴含的逻辑顺序,具有抽象的意味,指向高阶思维,对低段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因此,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逻辑表达训练虽有难度,却有一定的价值。

三、追寻教学行为艺术,注重审美表达

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生认字读文,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凭借语言文字,通过思考、讨论,理解作者想传递的情感和意义,走进作者用文字呈现的世界里。在认识作者世界的同时,丰盈自我世界。两篇课文的选择均有特色,《小书包》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将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具编进了儿歌,是学生读书写字最亲密的学习伙伴;《江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传统的水墨画,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这两节课,在追求科学与规范的前提下,注意趣味与形象,以体验式阅读代替授受式阅读,教师精简问题,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情境中认知,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直观形象地呈现学习内容。如《江南》一课,抓住“戏”字展开做中学,品味诗歌意境;《小书包》一课,抓住“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这句话拓展字词。期间还穿插朵拉、泥萌等可爱的卡通形象贯穿情境,学生始终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获得审美体验,增强阅读理解。可以说,教师教学行为的艺术性提升了课堂的品质。

当然,课堂教学不求完美,但求有所思考、有所启发。两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首先,教师的角色意识可否再隐去一些,教得可否再放手一些。

如《小书包》一课的生字教学,每一个字都设计得很完美、很精致,音、形、义字字深入,稳扎稳打,各个击破,像打保龄球,每一球都能击中10个,全垒,虽然很好看却十分艰难。理想的学习,应该张弛有度,重点突出,这一课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接触,那么,课前先来个调查,哪些字学生已经会认了,课中打个照面,整体识记一遍即可。哪些字学生还有困难,需要教师着重去教,就多花些心思,想些招数调动学生的胃口,争取第一次出示就给学生强烈的印象,留下记忆的印痕。课上,当看到教师为教“作业本”这几个学生天天见面的字而煞费苦心地分析结构、方法时,我突然领悟到,王荣生教授提出的“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真正含义。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已会的知识上,不如省下更多的时间,大面积地练习口语表达,让“有……有……还有……”的句式作为技能训练的一个点落到实处。

其次,语文教学最传统、最经典也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读”不能丢弃。读有朗读、默读、诵读、扫读、快读、跳读、猜读、浏览之分……功能不同,方法自然不同。《江南》是一首采莲歌,特別富有音律美,适合采用诵读的方式,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节奏、重音、语速和语调,慢慢再回味出诗的意思、意义和意境,那是一个虚心涵泳的过程,只有做到三分文章七分读,才能涵泳成趣,如若初见!可惜,这一课,我只看到了很多的表演,很多的活动,却鲜见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如果能运用“感知—活动—诵读”这样的学习板块展开教学,课的结构会更为立体。课始,创设情境感知江南风光;课中,创设学习活动体验鱼戏莲叶间的欢快之情;再配以优美音乐助读,从课始到课末,始终将读贯穿,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如此,方能抓住诗歌教学的核心,将读推向更高的层次。

课毕,我召集这两个小姑娘绕着操场边走边聊,我们一起聊课、聊人,畅想未来。仿佛,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昨日的自己。真好,我们能与新教材一同起步;真好,我们的教研始终有年轻人活跃的身影,她们是明日冉起的新星!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书包识字教材
教材精读
小书包
我的书包
识字儿歌
找书包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风躲在哪里